APP下载

汇聚“科学”共识: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优质发展

2021-09-22赵春艳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幼小教研科学

赵春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第17条明确提出:“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近年来,辽宁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扎实做法正是文件中“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主动践行,尤其是辽宁教育学院回应社会需求,开展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研究”,全面调研了我省幼小衔接现状,聚焦“科学”衔接的关键点,初步形成了幼小“科学”衔接的思路与策略。

一、现阶段辽宁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体现

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词在于“科学”,这也是我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始终遵循的核心理念。我省以“科学”衔接为切入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落脚点,形成政府部门、教研部门、幼儿园及小学合力推进幼小衔接的良好局面。

(一)政府部门“科学”导向

遼宁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安排部署。早在2017年,我省印发的《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禁止实行‘小学化教育。”2018年,我省印发的《辽宁省幼儿园课程实施意见(试行)》强调:“坚决杜绝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学科化、知识化、过度特色化等现象。”2019年,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通知》,提出:走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误区;小学起始年级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2021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辽宁省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推出使辽宁省幼小衔接有了遵循,导向更趋科学。

(二)教研部门“科学”指导

我省各级教研部门注重幼小衔接的研究和指导,引导、支持各地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互联互动,“科学”做好双向衔接工作。

1.调研幼小衔接现状

辽宁教育学院面向辽宁省14个市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发放了园长、教师和幼儿家长调查问卷,共回收幼儿园问卷5919份,家长问卷45801份。同时,分别到沈阳、营口、葫芦岛等地幼儿园进行现场调研,与全省各市的学前教育行政领导、学前教研主任以及幼儿园园长、教师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科学”指导幼小衔接提供精准数据。

2.开展“幼小”科学衔接活动

各级教研部门指导各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活动,如指导沈阳市浑南区花语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设置“我要上学”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幼儿园与小学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研究幼小衔接工作重点与措施;组织小学生与在园幼儿开展“回园”“入校”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加强理论引导,组织各地教研员、园长及家长代表参与研讨会,编撰幼小衔接系列丛书。

3.探索“小幼”科学衔接途径

各级教研部门强化教研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小幼”衔接研究体系、组织幼儿园和小学联合教研、加强“零起点”教学督导等途径,为“小幼”科学衔接工作明确目标、找准方向,促进其走深走实。辽宁省实验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幼”衔接适应期,建立小幼衔接持续研究体系,并开展滚动式持续研究;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在低年级学科课程原有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加入了始业目标,形成了融合课,开展基于游戏、基于活动、基于生活的课程。

(三)幼儿园和小学“科学”实践

辽宁多所幼儿园和小学围绕儿童适应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在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四个方面,开展以体验式、探究式、进阶式为主的学习活动,打造“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体系。

1.入学准备“科学”

(1)身心准备

良好的运动习惯、积极的入学期待有利于使儿童具备身体适应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促进其更快适应小学的新环境。沈阳市浑南区花语幼儿园结合主题活动创造并提供自主游戏环境,引导儿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了解小学的师生关系,感受课堂的气氛和常规,建立入学期待。

(2)生活准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对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新环境,管理好学习和生活,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至关重要。大连市实验幼儿园立足于全日制混龄教育办园模式,利用混龄幼儿间“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突出优势,在饮水、盥洗、排队上下楼梯、整理物品等生活常规养成方面,大年龄幼儿为小年龄幼儿提供模仿学习的直接经验,激发大年龄幼儿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动力,从而将幼小衔接的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渗透到异龄同伴间的互动与陪伴中。

(3)社会准备

引导幼儿具备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遵规守纪、诚实守信的品质,提高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幼儿入学后快速融入新集体。东北育才幼儿园作为辽宁省“幼小衔接”试点园,在户外游戏中指导幼儿通过协商、交换、合作等方法,解决游戏中的冲突问题,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4)学习准备

科学的学习准备不仅是知识技能上的,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品质等。大连市中山区桃源里幼儿园与小学建立联合教研制度,针对学习准备进行诊断式教研,注重幼儿学习品质与习惯、能力的养成,支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2.衔接方法“科学”

(1)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引导儿童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庄河市将军湖幼儿园在课题牵动下,以“体验式教育”为理念,带领幼儿走进小学,通过参观和情景模拟,引导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积累入学经验;沈阳市蓓蕾幼儿园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参加升旗仪式、体验课堂学习、参观图书室等,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活动有利于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了解小学生活,促进幼儿在参与、观察、发现、比较、表达中,明确对小学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幼儿园通过画出心目中的小学、搭建自己喜欢的小学、整理文具和书包、模拟课间十分钟等幼小衔接探究式项目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小学生活。

(3)进阶式学习

我省多所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可持续等特点,做好科学衔接工作。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幼儿园为了锻炼大班幼儿的大肌肉发展和身体协调性,与小学生活进行双向衔接和顺利过渡,增加了户外跳绳运动;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打破学科壁垒,以《美好的童年从这里启航——新生入学指导手册》为教材蓝本,为学生打造主题式活动体验课程,集中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适应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中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二、幼小“科学”衔接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辽宁教育学院开展的“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研究”,对我省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权威、专业的研究,促进省内幼儿园和小学以儿童为本,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

(一)促进国家幼小科学衔接方针政策落地生根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2021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平稳过渡提供了指南。开展幼小科学衔接相关课题研究,即是进一步响应中央文件精神,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之举。

(二)为小学和幼儿园完善双向衔接机制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等形式,了解到我省小学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现实状况及突出问题,如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缺乏“双向性”、幼小教师缺乏相邻学段教育的专业性与连续性等,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为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提供了依据与思路。

(三)汇聚学前教育“儿童发展视角”的“科学”共识

幼儿个体发展具有规律性、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点,以“儿童发展视角”来研究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顺应儿童身心特点、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的“科学”教育行为,有利于营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环境,进而引导广大教育者和家长在“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幼小“科学”衔接的研究前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恰逢《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10周年,“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明晰了我省下一步工作任务。未来,我省将进一步对标国家政策,回应社会关切,有效落实幼小科学衔接工作,为每个幼儿搭建入学适应的阶梯。

(一)建立幼小科学衔接的督导机制

建立行政推动,教研支持,幼儿园、小学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落实挂牌责任督学制度,重视学前责任督学队伍建设,把纠正“小学化”问题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督导与报告制度。

(二)加大幼小科学衔接的研培力度

构建由相关专家、幼儿园骨干园长和教师、小学骨干校长和教师联合组成的幼小科学衔接研究团队,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加强教研指导,建立教研责任區,把幼小衔接作为重要的研修主题,通过园本教研、联合教研、区域教研等形式,提高园长和教师的科学保教能力。

(三)实现家园校协同共育的良好格局

幼儿园要加大宣传力度,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进行幼小衔接的宣传,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小学要开展家校共育课程,引导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教育理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帮助一年级新生提高对学校的适应能力。

(四)推进“安吉游戏”的本土化实施

实施“安吉游戏”是发展学前教育、推进科学保教、促进幼儿园和小学平稳过渡的有效举措,幼儿园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推广“安吉游戏”本土化,打造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化课程,推动幼小“科学”衔接。

猜你喜欢

幼小教研科学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苦恼的“幼小衔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甜蜜欢颜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