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智慧课堂研究分析与思考
2021-09-22王淑芳周伟
王淑芳 周伟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环境正朝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课堂”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智慧课堂,其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借助Bicomb、Citespace等工具,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所收录的该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整合梳理,从发文走势、高产作者、研究热点主题三个维度展开。结果发现:智慧课堂研究发文量迅速增长;作者之间学术交流合作较少;研究热点主要体现于实践应用、教学环境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对智慧课堂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智慧课堂;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中国分类号:G631
当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促进智慧的教与学,实现学生智慧发展,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诸多智慧发展模式涌现而出,并催生出智慧课堂。智慧课堂为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条件,成为社会新热点话题。
随着智慧课堂教育模式的兴起发展,人们对于智慧课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发展智慧课堂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要求[2],为助推更多教师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对智慧课堂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大数据客观呈现智慧课堂研究领域的样态,探寻该领域演化的知识基础及其热点主题。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以WOS核心合集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采用主题检索方式,将检索结果限定在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文献,并设定时间跨度截至2020年,共检索出2427篇相关文献。设置文献类型为“ARTICLE”进行筛查精炼,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2064篇。
(二)研究工具
整理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完成数据分析处理,把握智慧课堂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运用Bicomb、Citespace等软件对所检索到的2064篇文献的发文走势、高产作者、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分析与排序,以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发文走势
分析智慧课堂研究的发文走势,对掌握智慧课堂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WOS核心合集所收录的历年智慧课堂研究文献走势如图1所示,由图可直观感知自2008年起该领域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近两年来发展尤为迅猛。其总体态势呈稳定增长状态,依此推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还会持续快速增长,学术理论界正对此予以相当关注,这方面研究成果也在不断丰富。
(二)高产作者
对论文作者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基本情况。经统计,2064篇文献共涉及8015位作者,发表1篇的有7219人,发表2篇的有587人,而发表论文数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共计41人。可见目前在智慧课堂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方式主要是独立研究,而合作研究局面尚未打开,也说明智慧课堂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队伍。其中,Wang, Jian在这方面发文量最高,Li, Xue、Wang, Lei紧随其后,另外Chen, Yang、Cook, Diane J、Wang, Yang、Motyl, Mary R及Young, Katherine等发文量也较高,这些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做出了较大贡献。图2呈现的是智慧课堂研究论文高产作者的共现图谱,由图可见以Wang, J、Zhang,AF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度较高并形成起合作网络,但总体看来该领域学者合作的情况目前还是凤毛麟角,彼此之间的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强力合作团队,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交流。
三、研究热点主题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挖掘出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选用寻径网络算法,运行软件统计出智慧课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并按照频次高低进行排序,重要关键词分布情况如下表(表1)所示。由表所示,smart grid(智慧电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machine learning(智能学习)、smart materials(智能材料)、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activity recognition(活动识别)、feature extraction(特征提取)等出现频次均在20次以上,能够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热点所在。另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还有optimization(优化)、smart cities(智慧城市)、sensors(传感器)、demand response(需求响应)、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交互式学习环境)、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smart campus(智慧校园)等。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出智慧课堂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
(一)实践应用
智慧课堂应用智能设备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具有优化教育的功能。智慧化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是优化学、教、管,优化标准是更短时间与更大效果。高效利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对于教師优化实施教学实践至关重要。[4]当前,大部分教师往往是现成信息的传播者,而不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是他人思想的被动消费者,而不是共同建构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成功的教师往往采用建构主义方法实现优质教学,而智能设备等则是现代社会环境下有效教学辅助手段。合理运用智慧化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使教师成为信息需求者,另一方面还可使其成为信息提供者,通过教师对信息的捕捉、整理、交流和创造,可形成起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由此可扩大教师信息源与知识面,进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高素质教师能够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并延伸至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尤其需要熟悉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应用,通过信息化平台掌握学生具体情况,借助智能设备实现资源智能化推送,推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
(二)教学环境
智慧课堂教学体系突破空间限制,教学资源可于全球范围内共享,实现多元化全面交流。强调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同时关注课程与教材改革,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吸收最新发展成果,采用多元灵活方法推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供给”若与学生需求未对接上,再多输出都将变为无效“供给”。教师要提升教学“全要素生产率”,就应基于学生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升教学供给的质量与效益。[3]不同学生存在不同学习需求,教师需努力平衡学生个性化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而要更好满足学生多样需求以做到切实有效指导,就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供给”。教师尤其应更加重视信息素养发展以打造智慧的教学环境,要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构建高效优质的智慧课堂,助推学生智慧发展并具备足够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三)优化策略
如何优化智慧课堂教学实施是研究者予以相当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迅猛发展背景下,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基础能力,其在推动智慧课堂有效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学生智慧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不能简单地将智慧化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必定是伴随着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改进并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生命力。[5]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教师有必要具备智慧教学能力,称职的教师必须有能力在课堂上熟练地使用智能设备,不断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智能设备进行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学者指出,学校应加强相关方面培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当关注对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培养。纵观世界,颇多国家甚至是那些教师综合标准较低的国家,正在这方面执行改进和培训计划。例如,英国已有项目来检测学校教师的智慧教学水平,美国有些州甚至每个月对教师开展智慧教学课程,在南非这方面项目也已经成为社会教育政策的一部分。这些例子应激励我国多措并举,注重高质量培训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这方面培训上应坚持积极态度与措施,尤其要重视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的学习。
四、结语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开展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如日本非常注重对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制定“100校计划”,并在多地学校建立了网络服务器,助推国民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引导学生更好实现智慧发展。中国也已在2018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形成涵盖所有学段的课程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各地都注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可以看出,智慧課堂是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必要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汲取丰富养料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另外,目前将具体学科与智慧课堂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智慧课堂实际应用的范围也还比较小。需要更深入探究学科智慧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其建构策略及方法,为这一领域研究者提供更多参考与借鉴,也为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2]崔敏,马燕.“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2):78-81.
[3] Smith J K. Secondary teacher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L): Teacher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s of IL in the classroom[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3, 35(3): 216-222.
[4] Emmons M, Keefe E B, Moore V M, et al.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to prepare teachers who can bridge the research-to-practice gap[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9,49(2):140-150.
[5] Kim J H, Jung S Y, Lee W G. Design of contents for ICT literacy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Korea[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1(4): 1683-170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应用型高校智慧校园服务模式与平台的建构探究(Y202043106)。
作者简介:王淑芳(1992-),女,浙江上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周伟(1988-),男,河南固始人,绍兴文理学院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教育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