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2021-09-22朱倩吴慧媛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朱倩 吴慧媛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历史使命。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面临着“三全育人”协同联动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困扰。为此,探索高效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立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与科学合理的育人成效评价机制,对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朱倩(1983- ),女,江苏徐州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技术学院,讲师;吴慧媛(1972- ),女,浙江浦江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现实考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SZC-110,项目主持人:朱倩)、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体系的建构与应用”(项目编号:2018SJSZ240,项目主持人:程继明)和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协同创新视角下江苏省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17SJBFDY731,项目主持人:朱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7-0083-05

一、引言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三全育人”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肩负的新使命,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探索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这对加快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三全育人”协同联动不足

1.“全员”育人存在缺位。育人主体横向联动不足,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横向部门之间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缺乏信息沟通与统筹协调,发布的教育活动方案主题重复,导致学生参与过多,疲于应付,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此外,部分教學、管理和服务部门的教职员工育人理念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政府部门对“三全育人”合作事项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不够,校政行企之间没有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学校缺乏企业中技术职称高、实践技能强、育人责任意识强的专业骨干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而企业缺乏学校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引领学生度过实习适应期。校企协同育人多数由学校发起,企业通常处于被动局面,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育人主体的重要性,育人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2.“全过程”育人存在失位。家庭、学校、企业在纵向育人过程中衔接协同不够。家庭教育没有一以贯之地融入高职教育阶段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接下来的教育顺理成章应是学校的责任,除了物质支持外,对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关心甚少,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停滞乃至无效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此外,校企之间“全过程”育人没有实现无缝对接,育人链条存在阶段性断裂,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阶段,学校将学生完全交给企业,而企业仅关注学生的工作业绩,放松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或断裂。

3.“全方位”育人存在异位。课内教书育人、课外活动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都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部分教职员工内生动力不足,对自己从事的教育、管理、服务岗位上各个环节潜在的课程思政资源认识和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各种教育载体的育人职能。

(二)“三全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

1.对育人主体育人职责的差异认识不充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育人主体涉及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全体教职员工,以及行业、企业的精英人才,很难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所有育人主体的育人成效进行标准量化与考核评价。

2.对育人长期性认识不到位,育人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决定了育人效果的评价并非一蹴而就,不能简单地在具体时间节点做出衡量。有些育人效果要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才能显现出来,因此育人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应拓展到学生参加工作之后。

3.对育人的协同性认识不深刻,育人实体之间在育人评价上缺乏协同配合。学校层面的“三全育人”成效评价相对容易,家庭、企业、社会的育人成效衡量则要复杂得多,因此需要建立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机制保障

1.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将“三全育人”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成立高职院校党委牵头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齐抓共管,形成坚强领导力量,做到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校党委肩负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总体上确立学校“三全育人”整体框架,构建“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校一盘棋”的协同育人格局,对标对表制定“三全育人”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同时,统领指导各职能部门、各院系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总体部署,制定“三全育人”实施细则,定期反馈总结不足,稳步推进工作。

2.博采众长,建章立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按规施教,让教学、管理、服务岗位的全体员工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既有普通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共性的一面,也有高职教育独特的一面,因此既需要高职院校之间取长补短,又需要借鉴本科院校“三全育人”经验。此外,要深入了解基层教职员工和广大青年学生对“三全育人”的愿望诉求,充分把握“三全育人”科学内涵、教育规律,在理念上认识到位,制定符合校情、学情、师情以及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三全育人”规章制度,为立德树人提供机制保障。

(二)加强多方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學校层面协同联动。通过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联动管理,将“三全育人”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员工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之中,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结合的育人合力,最终实现“三全育人”在学校全面落地生根。

一是在横向上,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各部门要坚持育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既要精心设计活动和实践,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育人联创的工作机制,又要找到各自的育人侧重点,形成育人特色,避免各部门在育人方面机械重复,削弱育人效果。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积极引导,加大对“三全育人”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工明确“三全育人”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营造“三全育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并阶段性通报各院系、各部门“三全育人”推进情况;组织部门要从党组织角度统筹协调各部门、各院系党总支、党支部、教工党员的“三全育人”工作;学生处、团委要发挥好学生会、共青团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周末、假期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锤炼思想政治品德,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自我实践体系。

二是在纵向上,教务处要引领各教学院系制定课程思政育人职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各个院系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做好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发挥好各门课程的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机制。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协同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家庭、政府、企业、社会的育人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协同、企业参与、社会保障”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各个育人主体的价值共识,营造同心、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氛围,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督导、评估职能。由政府牵头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规范校企办学行为,协调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育人领导机构,给予校企双方充分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协调引导学校与社会的联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凝聚育人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不断督导学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开拓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朴素的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切实提升社会公益实践育人质量,打造公益精品项目;在政府引领支持下,不断拓展校际交流、企业实习、科研院所等实践育人基地,构建“校地、校际、校企、校所”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二是加强家校协同联动,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育人合力。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从心理发展角度看,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各种高层次需求不断出现而且较为多变;他们的自尊心强,自卑、自负情绪活动明显,容易出现情绪跌宕起伏;就行为习惯而言,部分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和攻坚克难的毅力,学习动力不足,在技能训练上怕苦怕累,浅尝辄止。此外,部分高职生缺乏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导致价值观错位。因此,家长的关心和教育引导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主动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参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交流的家校互动机制,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立足职教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以工匠精神为主导的“三全育人”体系,探索学生入学之初、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育人机制。在入学教育期间,学校从企业聘请专家讲解企业文化、员工必备个性品质等,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和成长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高职院校应当把培养“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三全育人”重要抓手,结合开设专业,聘请具有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企业能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作为“三全育人”的导师,强化课程思政师资力量,建立校企“三全育人”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制定融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实施以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为主导的企业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技艺展”“企业导师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通过各类导师优秀习惯的传递、意志品质的感染、人格魅力的鼓舞,为学生成长成才领航。在实习之前,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浸染式教育,充分感受企业文化,为今后进入企业实习和正式入职做好准备。实习期间是学生从单纯在校学习向生产实践过渡的关键期,这段时间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学校应当向企业派驻一定数量的实习指导教师。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培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提高企业育人意识、强化育人责任;另一方面协同企业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深入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积极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实习难题,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在校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三)强化考核,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1.宏观评价。高职院校应当从育人队伍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三全育人”考核评价机制,协同配合完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

一是建立健全校内育人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学校各级领导、教辅人员、普通教师的育人职责,定期对各部门、各院系的“三全育人”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纳入对各部门、各院系及其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加强过程性评议监督考核,部门或个人及时将日常“三全育人”工作写入部门、个人的述职报告中。考核以学期为单位,分为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各部门、各院系对照各个岗位的育人责任清单,以部门、院系负责人述职以及教职员工个人述职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反馈给各部门、院系和教师个人,为今后的“三全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参考,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此外,健全监督问责奖惩机制,赏罚分明,加大对育人成效好的部门和个人的表彰力度,激励带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三全育人”。

二是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共建育人成效跟踪调查机制和毕业生成长成才反馈系统。这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标准,建立和完善“三全育人”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把培养“思想品格优、技能素质优、双创能力优、发展潜力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成败的标准。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育人标准,制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发放给家庭、企业、社区等育人实体,及时跟进和督促各育人实体配合校方完成跟踪调查表,定期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

三是坚持育人效果导向,建立科学的诊断性评价机制。充分了解“三全育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育人效果,以学生“德才兼备”“德技并修”作为衡量“三全育人”成效的标准,推动全体教师守望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把育人目标和工作重心聚焦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常态纠偏、持续提升的育人质量改进螺旋链,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评价机制,为调整修订“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微观评价。建立健全“示范引领—集体备课—听课反馈—改进落实”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课程思政育人队伍,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保障课程思政育人制度的贯彻落实。

一是建立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机制。为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各学校、教学院系应精选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定期组织教师观摩,让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课程思政的育人魅力,将之转化为情感认同,从而主动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最终转化为行为习惯。

二是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机制。有些教师认为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育人毫不相干,很难挖掘到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为此,各院系可以引导教师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地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教案,共同提炼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科技国情、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德育内涵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拓展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全面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德能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三是建立课程思政听课反馈机制。遵循“实施—反馈—改进—再实施”的人才培养原则,成立由校领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离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督导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同时确立任课教师每周例行课程思政听课机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上课教师根据听课评价反馈,及时改进育人方法,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符合“聚焦质量、聚力创新”的育人导向,符合“思想品格优、技能素质优、双创能力优、发展潜力优”的“四优”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实施“三全育人”的過程中应当深刻领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以前瞻眼光追求创新,构筑逻辑清晰、结构完善、多方联动、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和评价机制,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方晓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5]周建松.精心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5-29+67.

[6]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8-70.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