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在把所有不幸都归罪于父母?拜托,你已经成人

2021-09-22丛绿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9期
关键词:塞利正念养育

丛绿

只有当一个人有勇气正视现状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和幸福。

在亲子关系或学业咨询中,如果孩子处在中学以下的年龄段,我总是会再三地向父母们说明,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则在于尊重、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成长就会比较顺利。但对于已经上大学或成年的孩子,我工作的重心就会放在这个孩子而非父母身上,因为成年意味着有能力、有责任担负起应尽的家庭和社会职责。

咨询中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会因父母的过失而耿耿于怀。随着精神分析等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有关“原生家庭”“内在小孩”“童年创伤”等也已经成为社会熟知的话题,人们已经广泛接受养育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重要影响,不少父母感到非常焦虑。

不仅如此,孩子通过阅读心理自助类书刊,甚至由心理咨询师直接告知,是由于父母在过去成长阶段的压制、打击或其他不当行为,才造成了他现在的状况。

结果,孩子每当生活不顺遂时,就迁怒父母,说都是父母的错误导致的。有的甚至会在情绪失控时冲父母吼叫,说是父母毁了他,他恨父母!

当未成年的孩子这样抱怨或嗔恨时,我们可以理解和体谅他们,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由于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或者自身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孩子作为弱小的一方,就容易受到压制。

但当大多数人都相信童年经历对于自己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很大的影响,连到了四五十岁得了抑郁症都要怪罪于当年父母的错误教养,更有甚者到了五六十岁谈起父母曾打骂过自己仍耿耿于怀,这就不是一种理性、全面的观点和态度了。

事实上,存在着另外一种声音。

很多研究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有关成人心理健康和童年缺失的调查研究,其中以积极心理学之父、原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

这些研究者认为,童年的主要创伤可能对成人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小,也并不是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的。也没有资料显示,童年创伤比成年创伤更严重。因此,没有理由将自己成年时的挫折、痛苦或不良情绪等全归罪于儿时父母的教养,这不过是推卸责任、减轻失败感的最容易的借口。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基因对成人人格的影响,远比童年的经历重要的多。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争论到底是nature(自然)更重要,还是nurture(养育)更重要。很显然,这两者总是处于互动之中的。

真正有意义的是,一个人应如何面对成年后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勇气正视现状,用积极的态度不断自我成长,让自己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和幸福。

树立正确的理念,消除怨天尤人的归因

人们幸福感的差异,有50%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有人天生就容易感受到幸福,就像有人天生就是瘦子,怎么吃都不胖一样。10%的幸福感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比如说有没有钱、长得美不美、亲密关系如何等,这些因素对幸福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另外40%的差异来自我们的行为,这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这种理念也呼應了前面提到的养育环境的问题。有个很典型的案例,一对姐妹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妹妹觉得自己有严重的童年创伤,父母对学习的严格要求让她觉得自由遭到了压制。姐姐却认为父母非常开明,而且很善于教育,若没有父母的精心培育与督促,她和妹妹都很难考上国内顶尖的大学。对此,父母也深感为难,自言由于妹妹个性比较敏感,所以从小就很注意呵护她的内心,相反对姐姐要求更为严格。

所以,即便把两个人放到完全一样的养育环境,他们的创伤体验和幸福感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能够不再委过于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可以改变的认知和行为上,这才是提升自我最明智的方式。

进行积极的认知,减少对事件的负面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是当今世界上心理治疗的主流学派,它在很多方面比药物治疗都有效,其核心理论却很简单。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愤怒或快乐、幸福等情绪,不是因为外在事件,而是由对外在事件的不同认知和解读造成的。

比如上述案例中,姐姐把父母对学习的严苛解读为对自己的精心培育,才使自己和妹妹都考上了顶尖大学;而妹妹则把这一点解读为父母非常功利,只关心分数,没有爱。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认知和解读在决定着心情的悲欢起伏,而来自外界的流行观念会使一个人的解读改变。

我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把我和弟弟都供上了大学,这在农村是非常困难的。过去她常说:“要不是我们管的严,你们俩谁都考不上大学。”这几年,她看了很多心理访谈节目,了解到什么是童年创伤,已经至少三次向我道过歉,说过去骂过我好多次,怕给我带来心理阴影。

这事很有意思。可以想见在过去不知道什么叫“童年创伤”时,大人和孩子都不会把遇到的问题归咎于童年经历。什么时候进行积极正面的解读,什么时候就能够释然。有的人对父母怀恨了大半辈子,却没有想过如果换一种角度,比如站在父母的立场看问题,也许就会感恩而非怨恨了。

培养感恩的心态,避开理所当然和不知足的陷阱

感恩之心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很多妈妈说有了小孩后,一直活得战战兢兢,害怕孩子会受到来自自己的伤害,因为觉得自己有个痛苦不堪的童年,所以要把缺失的爱都给孩子。

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然而,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被给予太多,以至于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孩子会是将来的父母,而且很多人已然做了父母,正忧心忡忡,怕给孩子造成童年创伤。如果抱持这样的理念,十有八九他们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有童年创伤,因为父母不仅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反而一直在强化自己做得不够、不对。

孩子们需要意识到,父母之恩难以回报。你平时吃别人一顿饭,都觉得有亏欠,想要回报,那从小到大吃了父母多少饭,为什么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作为父母,要为自己已尽的责任感到喜悦与满意,并教导孩子对万物抱持感恩之心。那么,孩子就不会轻易把“童年创伤”套用到自己身上,而是从父母身上学到感恩、敬重和知足,这才是对家庭教育恶性循环的打破。

提起正念的觉察力,切断不良情绪的链条

尽管从理念、认知和心态上做了上述调整,但有时人们还是难免会陷入怨恨父母的不良情绪中,这时就需要利用正念的力量,直面情绪。所谓正念,就是如实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身心现象。它看起来很简单,但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在西方治疗界被广泛运用。

具体的做法是,每当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悲伤、愤怒或怨恨的情绪时,马上在心里看着这个情绪,给它一个命名:“悲伤、悲伤”,或者“愤怒、愤怒”,或者“怨恨、怨恨”。这个命名需要重复几次、不出声地默念,这样就能够打断情绪的流动和强化,然后再运用积极的认知解读,尽力找出事情的正面因素。

总之,不管处在哪个阶段,我们都有力量改写看起来很糟糕的人生剧本。生命的困境和问题不能一味归咎于童年经历,正如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所说:“你未来的生命地毯不是由你之前的编织所决定,即使改变不了你所用的材料,但你也能改变所织的图案。”

猜你喜欢

塞利正念养育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超长披肩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水晶石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