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了!新国企

2021-09-22

国企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普天电科船舶

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升至143家。轻装上阵的国有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始大跨步迈进世界一流。

进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的143家中国企业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子企业共有49家,地方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共有33家。

企业竞争力提升,合并重组功不可没。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央企结构调整和重组的指导文件(56号文),明确提出,将“四个一批”(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作为推进央企结构调整和重组的重点工作。

自2015年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重组合并为中国中车之后,央企重组的进程不断加快,宝钢和武钢、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神华集团和中国国电等重组典型案例不断出现。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表示:“全世界范围内的清理产能过剩,最后都是靠大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的”。

也正是在2015年,改革重组的红利初显。以宝武重组为例,宝武集团2016年“去产能”997万吨,占中央企业总量的98.52%。

“中央企业重组不是为了减少户数,而是更加关注重组的内涵和实效;不是仅仅停留在物理变化上,而是追求发生化学反应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从推进的央企兼并重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强强联合的重组,比如原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组形成的中国中车,原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重组形成的中国远洋海运,原宝钢、武钢重组形成的宝武集团。

二是优势互补的重组,比如原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重组形成的国家电投,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之间的重组。

三是吸收合并的重組,比如招商局集团和中国外运长航的重组。

四是共建共享的新组建方式,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出资成立了铁塔公司,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投资。

在这些思路的指引下,重组迈上了快车道。

化工航母的起航

4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资产过万亿元、全球员工数量达22万人的中国化工行业领军企业扬帆起航。

一家是老外贸企业,一家是原化工部下属企业。本次重组称得上是强强联合。

中化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包括中化国际、中化化肥、中国金茂等多家上市公司,拥有全球员工近6万人,在2020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名列第109位。

中国化工则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位列世界500强第164位。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643亿元,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8439亿元。这就意味着,两家企业合并后,资产总额超过1.4万亿元。

应当明确的是,“强强联合”不止是央企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单就化学工业来说,具有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等特点。于是,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推动重组整合,如拜耳和孟山都合并,陶氏和杜邦合并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龙头作用。

中国是化学工业大国,但市场主体较为分散,行业聚集效应较弱。在向化工强国迈进中,行业呼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国的化工品市场目前基本上占了全球近一半,增长性也遥遥领先,是全球平均值的几倍。但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像杜邦、拜耳、巴斯夫这样相对综合,新材料研发、创新比较多的公司,民营企业有一些,但产品相对单一,规模也不太大。因此,这些市场的、国际化的和行业的要求自然使得两家公司联到一起,新公司就应运而生。”

宁高宁说:“把中国现有的国企里化工的研发、生产整合,就是把国际化的化工产业资产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界领先、最大规模市场份额、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在中国化工领域,比如石油化工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农业化学,包括一些基础化学的升级改造,都是这个公司重要的任务。”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认为,“两化”重组,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他指出:“‘两化重组之后,总资产达到1.4万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这样的规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是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专业上能形成优势互补,能把新型战略性产业和基础产业有效结合,同时科研力量进一步集聚。所以,‘两化合并对行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是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两化”重组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总资产规模将位列世界第一,海外资产占比接近60%。所涉及的行业集中到石油勘探开发、石油贸易、仓储、物流、炼油,再到乙烯、芳烃,以及精细化工产业,特别是材料化学以及农业业务,将力争在相关领域里成为全球领先。

李锦分析认为,从2010年至今,央企整合重组日趋稳健。而此次的“十四五”央企第一合,又有了些新变化。“作为‘十四五期间首次重大重组,‘两化重组的重要特点是新公司围绕主业重新定位,组成若干产业链条。”

李锦说,“两化”重组揭示了央企重组的新趋势,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将成为国企重组的重点,“从总的方面是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结构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产业链重组,而不仅仅是规模做大;二是加速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三是强化创新能力,部分国企创新能力不足局面将会得到明显改变。”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2020年初强调:“重复投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领域的重组整合有望提速。既要解决‘低端混战,更要解决‘高端失守,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入到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投入到需要国有企业更好发挥控制力、影响力的关键领域。”郝鹏表示,下一步调结构、优布局中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头部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船舶航母的魄力

在分拆20年之后,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合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9年,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即“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即“北船”),同时成立于1999年7月1日,二者主要以地域区分,各自有分工。

长江以北包括武汉在内的造船工业(船舶总装、科研院所及一些非船业务)归属北船,长江以南的船舶总装资产(包括中船防务、钢构工程、中国船舶三家上市公司)划归南船。中船重工偏军工生产,中船集团民品居多。

2018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船舶等领域企业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海工装备等领域专业化整合。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推进船舶企业战略性重组”的高层表态,为南北船重组合并再添一份预期。

2015年3月,南北船高管对调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酝酿合并的迹象之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组整合一批”国企成为一大看点。包括南北船重组的消息早传出来了。

南北船合并重组,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重要的是布局调整与战略性重组。重组后产能规模绝对值并没有扩大,但调配的可控性加大了,这样更加有利于做优做强,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调配。产业链条重组,前提是南北船合并后主营业务方面要实现统一营销、研发、采购、资源调配等。

从业务角度来说,专业化重组及板块重组,是必然趋势。南船涉及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6大板块业务,北船涉及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资贸易5大板块业务。南船的主业是造船,而北船的造船业务在集团业务中占比较小。南船侧重船舶制造,北船侧重船舶设计与配套,北船拥有28家科研院所,集中了我国船舶系统设计的绝大部分。南船仅有9家科研院所,且偏向民用,其建造能力更为突出。

南北船合并重组,不是国内企业简单的重组,而是在于建设世界一流船舶强国的使命。在全世界范围内,造船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已成为趋势。

2019年1月,韩国现代船厂并购韩国大宇船厂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造船企业,这深深地刺激了中国造船企业。中日韩三国造船市场竞争惨烈,韩国超级巨无霸船厂的诞生将会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实际上,这次重组,与船舶行业世界背景有关系。近年来,船舶工业有几大显著变化。一是全世界范围内,造船企业的兼并重组成为趋势;二是近10年中国军船市场大发展,弥补了民船市场的缺口,二者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三是船舶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四是全球船舶建造速度突飞猛进,船舶建造周期大为缩减。以前建造一条船2 3年,现在不到一年船舶就可以下水;五是全球船舶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造船行业低迷。若再无新接订单,很多造船企业或将面临生存危机。

电子巨擘的诞生

6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中国普天整体并人中国电科,是深化推进国企并购重组、完成结构调整改革任务的具体体现。合并后原来两家企业的研发资源将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更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电子信息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中国普天和中国电科,在主营业务上既存在上下游关系,也存在部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将中国普天整体划人中国电科,既可以在集团内快速完成原产业链的业务与资源整合,也可以强力推进同类业务及其资源的优化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电科是我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军工电子和网信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肩负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职责。

中国电科旗下有11家上市公司,包括国睿科技、海康威视、四创电子、凤凰光学、杰赛科技、华东电脑、卫士通、天奥电子、太极股份、中瓷电子、电能股份。

中国普天前身源于国家原邮电部工业局和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资产规模数百亿元。旗下上市公司包括东方通信、东信和平、成都普天电缆、宁通信B等,涉及行业包括移动通信设备、智能卡产品和电缆等。

有机构分析,中国普天和中国电科在信息通信、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业务相关性和协同性较高,重组后能更好地打造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

中航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中国普天、中国电科均为国内大型央企,其业务范围均覆盖通信产业等相关领域,中国电科更是被认为是网信事业“国家队”,在国内军工电子和网信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此次重组后,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电科的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有专家认为,此次重组,是在产业经济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大背景下,“产研”重组受到重视的表现。

中电科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但缺乏成果转换的基地,中国普天有大量的通信工厂,有许多改成工业园区,有成为科研结果转化成產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工业品的销售渠道,可以尽可能多地将相当多的军工研究成果转化为民用品。以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的重组为开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研院所类企业与生产制造类企业整合重组,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国际竞争力。

与普天重组,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电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中国普天完善的工业产品生产线基础和广泛的市场网络渠道,正可以作为中国电科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在民用领域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重组背后,是整合重组思路的变化从做大规模到做强实力。当前的全球商业竞争,争夺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力和产业链控制力。

有专家认为,此次重组体现了国资改革政策精神和路径取向。在“十四五”更加强调科技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切实解决部分央企之间的产品相似、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2021年工作安排明确指出,今年将扎实推动布局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二是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做好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做好新中央企业划转接收等工作。

三是支持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培育竞争力强的医疗健康集团。

郝鹏日前在央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上强调,要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专家分析,今年化工、钢铁、煤电、信息、医疗健康等是重组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加码布局。下一步国有企业重组应注重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要强化核心产业链,集聚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更强竞争力。同时在国企重组中要更加注重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

猜你喜欢

普天电科船舶
中国电科为“吉林一号”系列卫星注入创新基因
IPO档案之里得电科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禧玛诺“普天元18尺”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中国造!全球首艘智能船舶交付
兵器图解
熠星大赛
新船订单骤降 价格低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