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的超声表现

2021-09-22罗伟东贾浥苹龚健赵琴曹均强杨先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团状腮腺单侧

罗伟东,贾浥苹,龚健,赵琴,曹均强,杨先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科,四川 成都 610000;*通信作者 贾浥苹 24504745@qq.com

淋巴上皮囊肿(lymphoepithelial cyst,LEC)又称为良性淋巴上皮囊肿,可发生于唾液腺、口底、食管[1]、甲状腺、胰腺等部位,发生于颈部者既往称为鳃裂囊肿,但组织发生学、免疫组化等研究发现本病应称为LEC[2]。腮腺LEC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囊性病变,约占所有涎腺囊肿的6%[3]。目前关于腮腺LEC的超声研究较少,而术前准确的定性诊断对腮腺囊性病变选择治疗策略意义重大,尤其是手术方式和范围的选择。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腮腺LEC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因发现腮腺无痛性肿块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LEC,并行腮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2例患者共24处病灶,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18~67岁,平均(53.5±11.0)岁。4处病灶因常规超声检查难以诊断,行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腮腺肿块切除手术并取得病理结果。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HXSY-EC-2021043),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选择浅表器官预设条件扫查腮腺病灶,彩色增益调至出现噪声之前为止。记录腮腺回声及病灶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按Adler法[4]进行分级。

常规超声难以鉴别诊断的病灶通过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启动超声造影模式,经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2.4 ml声诺维对比剂混悬液,并同步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

2 结果

2.1 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22例中,15例诊断正确,误诊7例,诊断符合率为68.18%(表1)。

表1 22例腮腺LEC的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例)

2.2 灰阶超声表现 22例均为单侧发病,病灶最大径约12~44 mm,平均(28.9±9.6)mm。所有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内部回声呈粗大颗粒状高回声和云雾状弱回声混杂而成的飘动“雪花征”14例(63.63%)(图1),内部呈透声清晰的无回声6例(27.27%),内部可见团状弱回声2例(9.10%)(图2)。伴发腮腺淋巴上皮病变1例(4.55%)。见表2。

图1 男,41岁,右侧腮腺LEC,病灶内部回声呈“雪花征”(箭)

图2 男,61岁,右侧腮腺LEC,病灶内部可见团状弱回声(箭)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病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病灶包膜的血流多不丰富,病灶包膜多普勒分级:0级12例(54.55%),1级9例(40.91%),2级1例(4.55%)。4例鉴别诊断困难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2例内部隔上及包膜上可见对比剂进入,2例病灶内部可见团状弱回声者,通过超声造影显示弱回声上无对比剂进入,为聚集成团的黏稠内容物(图3)。见表2。

图3 女,41岁,左侧腮腺LEC合并干燥综合征,占位性病灶超声造影呈无增强表现

表2 22例腮腺LEC的超声特征

3 讨论

3.1 腮腺LEC的临床特征 腮腺LEC少见,仅占腮腺占位性病变的3.2%左右[5],多为单侧发生,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疼痛或自觉有轻重不同的消长史;其内容物大多呈黏稠的胶冻样液体,且周围有致密的腺体组织包绕,体格检查多无波动感,同时肿块一般不侵犯神经,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困难[6]。

腮腺LEC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一般认为慢性炎症使淋巴样间质及局限性上皮增生,有学者认为腮腺LEC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和HIV病毒感染有关[2],目前研究高度怀疑双侧腮腺LEC与HIV感染有关[7],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发病,无HIV感染病例,1例单侧多发者伴发良性淋巴上皮病。除病毒等感染因素外,腮腺的增龄性改变也是LEC的病因,非HIV相关性LEC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大[8],本组22例腮腺LEC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符合腮腺LEC中老年发病率增加这一趋势。

3.2 腮腺LEC的超声表现 根据本组22例患者的表现,总结LEC的超声特征为:①单侧单发多见,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异,多见于腮腺浅叶。②病灶边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形态多规则,呈类圆形。③囊壁厚薄不一,内壁较光滑,内部无实性病变组织,可伴有细分隔,囊壁血流信号多不丰富,以0~1级居多;本组患者囊壁明显增厚,血流信号达到2级者,经手术证实为合并感染。④LEC内可能含有与角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细胞交融的黏稠凝胶状黄白色液体[9],其囊肿内部回声一般表现为3类:粗大颗粒状高回声+云雾状弱回声混杂形成的“雪花征”、透声清晰的囊性回声、团状弱回声与囊性回声混合,本研究中以第一类回声表现多见,在检查过程中多可见流动感,出现彩色多普勒闪烁伪像,此种表现可视为腮腺LEC的典型声像图特征。既往研究显示囊内呈“雪花征”者大多因内部囊肿病程较长或继发感染时,囊内细胞分泌物的堆积和胆固醇结晶分布其中,内皮脱落,巨细胞聚集[10]。⑤伴发其他腮腺弥漫性病变较少,仅1例伴发良性淋巴上皮病,故背景腮腺腺体回声一般均匀,但由于腮腺LEC的占位效应,偶可造成周围腺体导管受压形成腮腺的阻塞性炎症改变,而出现局部腺体回声减弱、不均匀。

本组患者中,7例误诊病例内部回声均不具有飘动的“雪花征”,其中4例误诊为Warthin瘤。当Warthin瘤伴大片液化,呈囊实混合性团块时,与伴黏稠内容物的LEC较难区分,此时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孙艺华等[11]研究显示:Warthin瘤均为高增强,边界清晰,周边均见增强环,部分伴有液化者增强后对比剂分布不均匀,内可见无增强区;而腮腺LEC整体呈无增强表现。2例误诊为腮腺导管囊肿,1例误诊为淋巴管瘤,单纯的腮腺导管囊肿与囊内透声清晰的LEC较难区分,LEC多形态规则,腮腺导管囊肿在检查过程中可追踪到与之相通的导管;误诊为淋巴管瘤的主要原因是LEC内可见分隔,且探及血流,当两者鉴别困难时,需通过超声引导下抽吸囊液进行病理分析。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因腮腺LEC相对少见,纳入样本量较少,未能进行更全面的统计学分析,以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撑和佐证。

总之,内部回声呈粗大颗粒状高回声及云雾状弱回声形成飘动的“雪花征”可作为腮腺LEC的典型声像图特征,掌握该特征可提高LEC的诊断率。

猜你喜欢

团状腮腺单侧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传统中国画人物构图中的团状图式
传统中国画人物构图中的团状图式
一种膜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ZnCo2O4纳米颗粒组装的毛线团状的微球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