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变身现代化社区

2021-09-22薛志伟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城中村集体经济

薛志伟

春日暖阳下,在福建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幼儿园旁边的长椅上,几位居民唠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后埔没有公办幼儿园,社区的孩子只能去私立幼儿园。但城中村的私立幼儿园在师资、环境等方面不是很理想。幸好社区加大教育投入,创办了这所幼儿园。现在小孩终于能就近上公立幼儿园了。”后埔社区居民陈晓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集体经济壮大让我们有了资金来源。”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叶建力介绍,后埔幼儿园由江头街道、后埔社区用集体资产投资创办,2012年正式对外招生,解决了部分本地居民及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后埔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外来人口聚集于此。但直到199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200元,村财政收入也只有200多万元,社区环境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民的耕地变成了建设用地,房租和集体资产收益成为广大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为保护好村民集体经济收益,2006年6月,后埔社区开始启动集体资产改制工作,经过1年半的推进,率先在全区完成改制并实现资产完全剥离,成为全区改制程序最完整、改制最彻底的社区。

改制过程中,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党委主导、民主管理、纪委监督“三项机制”,经历筹划准备、股民身份认定及股权量化分配、制定管理章程、选举股份管理机构和原资产清资核算移交等五个阶段,全社区常住人口5537人中的4350人确认了股民身份,设立股份10611.5股,股民都可以享受每月和年底的分红。

要分红必须得有收益。为此,后埔社区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居民福祉的新方法。他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集体资产先后建起了2幢公寓,新发展用地项目三期共16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10万多平方米,年创收近4000万元,二期5万多平方米已封顶。项目全部建成后,集体固定资产将从原来2.5亿元增加至10亿元,年收入从原来的1200万元增加至7000万元。

“之前我靠种地、养家禽维持生活,全家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通过集体资产改制,我和老伴一年能拿到3万多元分红。这些股份将来还可以转让给我的孩子。”70岁的后埔社区居民李良兴告诉记者。

集体资产改制在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也改善提升了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如今的后埔,已经从脏乱差的城中村蝶变为高楼大厦林立、商业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小小1.8平方公里社区吸引了6万多名外来人口。社区还组建起一支50人的治安巡逻队伍、120人的卫生保洁队伍,建成了一站式办事服务大厅、清洁楼、篮球场和门球场,并投入450万元安装了980个监控探头,实现了社区安保全覆盖,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城中村集体经济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天通苑地区常住外来人口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