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筑江苏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2021-09-21吴永宏
吴永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出关键步伐,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的目标任务。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约9.2%,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交通大省的江苏,必须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重点打造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示范,进一步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摆在行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结构、交通用能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以交通能耗排放做“减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做“加法”。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交通物流绿色低碳转型
长期以来,江苏公路运输占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排放压力。为此,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实施多式联运提速、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等七大行动,将公路货运作为降碳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使得铁路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水路运输高效推进、多式联运不断提速。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运比例提升至94.9%。2020年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较2015年增长287%。
为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更大成效,我们将从运输两端共同发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积极拓展运输结构调整的重点货类,充分利用我省水运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的潜力。一是优化完善货物运输集疏运体系。以铁路专用线建设为发力点,沿江沿海重点港区新建集装箱、大宗散货作业区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推进大型矿工企业和物流园区的铁路、水运集疏运设施建设。打造内河高等级的疏港航道网络。二是积极推进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发挥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的网络化效应和协同融合的综合效能,加快完善“标准化、一单制”为导向的多式联运体系。强化多式联运服务功能,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部省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三是持续提高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绿色运输比例。推动具备条件的火電企业煤炭运输、沿江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运输基本实现由水路或铁路运输,深入推进大宗物资运输“散改集”,支持集装箱标准化运输,构建“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新格局。
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努力实现交通装备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对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江苏在城市公交、城市货运配送、铁路货场等领域加大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客运枢纽充电设施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 年底,全省共拥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4.4 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3.4 万辆。在全国率先开展内河船舶应用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的研究和推广,完成24 艘LNG 动力船舶建造和68艘大吨位船舶LNG 动力更新改造。
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车船领域的应用,我们将积极推广绿色运输工具,推广应用电能、氢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80%。推广LNG 动力船舶、电动船舶应用,支持苏州、常州等地纯电动船舶应用试点,开展绿色船舶技术规范研究。加快大型标准化集装箱船舶推广应用,研发建造150标箱内河集装箱船舶、120—200 标箱河海直达运输船舶。加快绿色能源供给网络建设,推动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区域充电设施建设。依法依规推动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加气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港口岸电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岸电使用电量年均增长20% 以上,到2025 年全省港口生产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75% 以上。积极稳妥推进“限硫令”实施,降低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力争2025 年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20年下降7%。
优化公共出行服务,努力实现公众出行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倡导和推进绿色出行是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碳的重要举措。“十三五”以来,江苏通过国家公交都市、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及绿色出行城市等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交通供给能力,绿色出行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截至2020 年底,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年客运量超过74 亿人次,每天服务超过2000万人次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26.1%;共有7 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00 公里,成为全国拥有轨道交通城市最多的省份;公共自行车网点超过1.7万个,投入运营车超过47 万辆。
为进一步优化公共出行服务,我们将紧紧抓住公共交通服务这个“牛鼻子”,统筹发展各种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建设没有私家车也能便捷出行的出行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加强公共交通能力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完善路网结构,全面提升城市道路整体连通性。未来三年全省将新增10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50 公里运营里程;增加600 公里公交专用道。每年优化调整200 条以上的公交线路,促进公交地铁实现零换乘。二是切实增强慢行交通的吸引力。推动建设以公交站点为中心的慢行交通网络,有效衔接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计划新建慢行道超过1200 公里,其中绿道超过500 公里,各市城区基本建成连续、顺畅、安全的慢行交通网。三是以政策机制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实施城市公共交通“高峰票价+通勤优惠”,引导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推进公交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优化公交线路站点布设、车辆配置和运营班次密度安排,推动各设区市基本实现“公交实时到站查询服务”全覆盖。
加快绿色化改造,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是绿色交通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江苏积极推进绿色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南京禄口机场T2 航站楼成为全国首个绿色运行机场。G524 常熟段智慧绿色公路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典型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一是集约利用土地岸线资源。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科学选线选址,避让基本农田,减少土地分割。统筹利用通道线位资源,加强过江通道统筹布局,建设复合型过江通道。严格管控和合理利用深水岸线,提倡建设公用码头。推广内河港口挖入式港池集中布局,减少自然岸线的使用量。二是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围绕绿色低碳公路、绿色低碳港口、绿色低碳航道等开展绿色交通主题性和区域性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推进零碳公共交通、零碳港口、零碳服务区等“零碳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和区域温室气体“零排放”。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碳汇能力建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碳汇、固碳作用和能力研究,在公路沿线、枢纽互通区、港区等区域,根据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高碳汇能力绿化植物,形成“乔—灌—草”立体绿化,提高固碳能力和碳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