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结经验继往开来

2021-09-21王小箭

中华书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画家创作历史

王小箭

罗工柳(中央美术学院):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历史画创作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51年历史博物馆筹建时期,第二次是1959年-1961年十大建筑兴建时期。当时搞难度很大,一方面时间紧,另一方面作者对生活不熟悉,再有就是当时我国油画水平普遍比较低。但当时也有个好条件,就是领导亲自抓,记得当时除了主席和刘少奇同志没有来,中央许多同志都来了,总理来的次数最多。另外,有足够的经费。有了这两条,一些有生活、技法比较成熟的画家(如董希文)便创作出了比较成功的作品。

现在我国的油画水平比解放初期高多了,许多中青年都画得很好。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困难。和老一代人相比,他们离过去的生活更远些。董希文亲身经历过开国大典,石鲁参加过转战陕北,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凡历史画都要有亲身经历也困难。只要画家肯下功夫,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一定要领导抓,中央要说话,这是历史的经验。在今天这样好的条件下,只要领导有力,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是能够出些好作品的。

王宏钧(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我们中国有着古老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有这么多著名的人物和重大事件,我们希望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品,也希望出现一批专门的历史画家。

谈到历史画,我们从博物馆的角度看,觉得有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主题的问题。过去往往是我们博物馆出个题目,再让画家来画,而我们要求表现的东西,往往是画家所不熟悉的,这样就使画家感到困难。我觉得,主题主要还是由画家来选择或者由画家和博物馆方面共同商定。主题确定之后,究竟用什么方法表现,画家应有更大的自由。但一定要尊重历史。

不但事件和对人物认识要符合历史,在对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刻画也要符合历史。记得1959年那批画中有一幅是画韩非的,当时大家都觉得画中的人物还是有些性格的,但是怎么看都觉得是个当代青年,装束是古代的。缺乏当时那种气质和精神风貌,像是舞台上身着古装的演员。

要使历史画从事件到人物的精神风貌都符合历史,画家就必须一方面在历史上下功夫,对他所描绘的主题,从历史事件本身、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整个的历史主流乃至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较深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博物馆和史学家的简单介绍是不行的,必須有一批立志于创作历史画、肯于在历史上下功夫的画家。另一方面,要从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借鉴。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供借鉴的东西。太早的不好说,春秋战国时的铜器上有表现当时宴乐和战争、有表现荆轲刺秦王的。以后,汉代武梁祠的绘画也有这些东西。到了近几百年,有表现北宋首都汴梁的《清明上河图》,表现明代万历年间北京的《皇舟吉乘图》,清代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以后,一些欧洲的传教士,如朗士宁等也创作了一些历史画。这些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形象材料。

对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用绘画再现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很重要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画家立志搞历史画。以我的外行之见,搞历史画,如果不拿出全部精力,作为一个终身的事业来搞,而仅仅满足于了解一些材料,是搞不好的。

另外,我想提个小建议。我们将来鉴定画的时候,不妨也采取“金鸡奖”的方式,把我们三家博物馆的历史画都拿出来展览,评出一、二、三等,文物还定级嘛,这样我们保存起来也有个标准。

史树青(中国历史博物馆):我国的历史画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屈原当年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就看到过许多历史题材的壁画。《天问》就是屈原看了历史画以后,提出的许多问题。据孙作云先生《天问研究》,认为《天问》:“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蚁微命,力何固?”就是描绘西周晚期国人暴动,厉王奔彘的场面。“蜂蚁微命,力何固?”指奋勇的起义者如马蜂和蚂蚁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通过孙先生的解释,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讲通了,可见厉王奔彘图,是战国时人所作的一幅很重要的历史画。它为我国的绘画史研究增添了光彩。

在历史画中,还有一些是当时或当事人的作品,也有的是稍后一些人的作品。一九七八年在北京举办的“磁州窑陶瓷展览”,展品中有一件宋代磁州窑瓷枕,枕面绘有一幅《赵匡胤陈桥兵变图》,陶瓷工人把制瓷工艺和绘画技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唯一的宋人以陈桥兵变为题材的作品,十分珍贵。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的许多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画作品,成绩很大。有些历史画已进入博物馆,但在博物馆中有两种待遇,一种是公认的成功作品,已作为正式藏品,并公开陈列或展览。但是还有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参考品,打入另册。还有许多画家手中保存着自己创作的历史画,尚未与人们见面。以上这些情况都值得重视。

我们博物馆平时遇到古人画的历史画、山水画、花鸟画……只要是真迹,往往用重金收购。而对时人画的历史画就显得重视不够了。四月十日《光明日报》登载文物局召开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座谈会,决定组织专家在全国(台湾省暂缓)开展古代法书、绘画巡回鉴定。我们要知道鉴定的含义并不是单纯鉴定真伪,而且还要评论等级。那么,作为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来说,都有收藏文物的任务,也应给未列入藏品的参考品举办内部展览,邀集专家进行审查评论,如认为可以列入正式藏品,即作文物入藏。至于画家个人保存的自己的作品,也可通过审查鉴定,如果达到藏品标准,博物馆应作价收购,正式人藏。

通过展览和审查,不但可以为博物馆征集一批有收藏价值的历史画,而且还可以收到观摩提高之效,既出了成果,又培养了人才。

方孔木(中国革命博物馆):我是搞党史的。从搞党史陈列来说,我深感离开了革命历史画,光靠文物、照片是不行的。《开国大典》就是个例子,它往那一摆,当时的气氛、人民的心情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全都出来了,这是照片所办不到的。

这次我想就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是历史画和历史的关系。我个人的看法:和历史剧一样,历史画也应允许虚构,但一些重大情节必须要符合历史,一幅画要想站住脚,没有这一条,我看迟早是不行的……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过去的历史画创作中是不是存在着单调的问题,很多画在表现上都差不多,毛主席出现在画面上时,总是往中间那么一站,这样的画,眼睛一闭就能想起很多,《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就是。这样刻画领袖未免单调了些。我在杭州参观岳飞墓,有一幅画,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身上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岳飞是趴在地上,这个情节很感人给我的印象深得很。我们的画家在表现革命领袖,乃至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领袖和生活的关系、军民关系时,能不能也找一些更为动人的情节呢?

潘絜兹(北京画院):我觉得,建国以来,革命历史画还是有很大发展的,特别是1959年大规模地组织了一次,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的。我们今天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还是那时打下来的。有很多画经过这些年的历史考验还是站住了。有一些撤了下来。撤下来的也千万不要毁掉。即使画得不好,有问题,也应保存起来,作为资料也是很宝贵的。……希望我们这批历史画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将来也是历史文物,也是很珍贵的。这样做也有利于保护画家创作的积极性。

施力行(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主要靠中年画家与青年画家了。中年画家生活有经历,艺术有功力,正是创作的黄金时代,不久也很快进入老年,精力就受到限制,所以说需要抓紧时间组织起来干。青年画家有朝气,有热情,也能画出好的作品,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就是一个实例。估计在青年画家中画得好的是不少的。

革命历史画画家是具有创作热情的。愿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宣部、文化部、全国美协在会议上一再提倡革命历史画创作,单在会议上呼吁,缺乏具体而有力的经济措施、物质手段还是会落空的。只有中央像对城市雕塑那样拨款扶持,收购并奖励优秀作品,才能使革命历史画创作繁荣起来。另外存在问题有:革命历史画作品被收购的毕竟是少数,也不可能好坏全部都收购保存起来,必然有一批画是要自己保存,但作者家中放不下,单位也放不下,是会影响作者情绪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才好。博物馆艺术作品的收藏也是要求选优秀作品,同样不能好坏全留,否则,你的画库再大也容纳不下的。这些实际问题看如何解决好。

伍必端(中央美术学院):一张画重要的是要感动人,比如说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一个根据地真不容易啊。画家应当从心里产生要画这张画的强烈感情。

今天要开展这项工作,博物馆的同志思想要开放一点,要相信艺术家。现在只要画家感到非常需要画,他们会明确自己的主题思想。画家也有能力去了解情况、找寻资料、进行分析。不需要你对画家那么具体的指导:告诉他这个人站在这,那个站在那,多一个人也不行。要搞好这项工作,就要相信畫家,当然历史学家和画家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密切合作。

要设立奖金和评奖制度。博物馆应开辟历史画陈列室,国家拨款收购陈列高水平的历史画。

林凡(解放军艺术学院):我们学院这次规定16个毕业生的创作全部是历史画,我们希望能得到美协的关心和帮助。其中有些画改变了过去的某种作法,例如遵义会议,过去不敢画李德,因为他是外国人,这次画上了,过去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这次作者把他处理在边上。

我有几个小建议:(1)关于历史画奖金,我建议改为基金,因为历史画在创作时就费钱、费时间。历史画和大型雕塑创作,是造型艺术中的“重工业”。搞“重工业”就绝非“自筹资金”、靠个人财力能解决的事,一定要国家投资才行。可以参考科学院的方法,他们在对某项科研工作做适当审查之后,可以预支一部分科研资金。(2)工作方法应该是先让大家画,再从中选择优秀者,而不是事先就给作者规定题目。其中最优秀者陈列在重要的场所,另一些差一点的也可以陈列在别的适当的地方。(3)建议先搞历史画展览,鼓励大家画,这样各省都会主动去搞自己的重点。(4)应着手建立历史人物画廊(犹如古代的“凌烟阁”),画廊的建筑可以迟些搞,但画是可以就着手进行。

历史画的作者应该有历史责任感,有些同志还缺乏这种责任感,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往往有失于历史的真实。

钟灵(北京电影制片厂):我想谈谈我对历史画的真实和虚构的看法。真实是历史画的灵魂。历史画是用绘画的形式再现某一历史时期和某历史事件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场面。使人看了以后,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我们伟大的历史深厚而热烈的爱。这里面既要表现幸福、光荣,也要表现苦难、牺牲、耻辱和失败。既然历史画的意义是这样,那么它就必须真实,而不允许捏造和篡改。在这方面我们都是有教训的。现在站得住的作品,如《开国大典》也是经过至少四次修改。这样就使许多画家不敢再画历史画了以致大家谈历史画色变。

历史画要做到真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历史画所反映的场面已经早已过去了。现在,我们能画抗日战争的人还有,长征的就很少。长征之前的,“五四”运动以前的,或者辛亥革命以前的恐怕就没有了。一般说距离今天的时间越长,难度越大。但我又一想,也不尽然。距现在越近,材料当然越多,但观众也最容易挑毛病。而历史久,材料少的反倒在这方面占些便宜。所以说,这两方面都不容易。

对历史画应当这样要求: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应当刻画出符合历史记载的性格、精神面貌,包括人物的经历、年龄、当时的境遇乃至服饰、打扮、道具都要尊重历史。不能像京剧那样,用一套服装表现各个时代的人物。另一个问题是历史画家应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当然这不是说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能画,而是要重视观察和体验生活。因为历史不能拦腰割断,生活中总有历史留下的痕迹和其延续,这就要靠画家去寻找。另外文字或其他资料也可看作是间接的生活。然而历史画毕竟是艺术创造,必须把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出来。例如“伊凡杀子”一画就比照片要强烈得多。照片不能代替历史画,因此历史画在某种意义上讲需要虚构,甚至全部都是虚构。比方说其构图,人物的安排等就是虚构。在缺乏真实形象的资料时,虚构是必须的。虚构而令人相信也是一门学问。当然虚构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重要的问题是对历史人物要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的理解。是否可以把历史画中的虚构看作艺术的虚构,而追求艺术的真实又是为了更加本质地、真实地、具体地反映历史。优秀的历史画,作为忠实于历史的艺术品,应该比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更加集中、更加概括、更典型、更加感人。另外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在历史画的虚构中,画家本人的主观上的认识即其思想感情对历史画的作用。如果画家不为他所表现的事物所激动,没有深刻的感受,没有强烈的爱憎和创作的激情,其作品就难以感动观众。画家要具备与人民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激情。过去在历史画的创作以及对其他切的艺术创作中,对于画家和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比较忽视,把作家和画家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个人主义混为一谈。但愿这只是一种错觉,如果不是错觉,这种作法对艺术创作极为不利。因为人是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不仅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完全表现出其作者个人的追求和理想,甚至个人的色彩。这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这种思想感情是否健康,是否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致。如果每一个历史画家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出自己的风格,那么历史画也会出现种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的。

杨力舟(中国画研究院):历史画在绘画艺术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项目。我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此都十分重视。他们深知:“古者图史彰治乱,名德垂丹青。”曹植曾说:“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这就说明了历史画的教育作用。汉代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画像石就有好几幅,记载了秦代人民反抗暴政的历史事实,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历史画之一。后来的《殷汤代桀图》、《吴王舟师图》(卫协)、《大禹治水图》、《文成公主降番图》等等,其内容都是古代社会重大的历史题材。唐代所画《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宋人赵伯驹画的《汉高祖入关图》,陈居中的《胡笳十八拍图》,以及宋人所画《朱云折槛图》,都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自元明清各代,由于政治原因画家借古喻今之风盛行,不少画家利用历史画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评价,对祖国辉煌盛世的怀念,对先贤圣哲的崇敬。明代仇英画的《汉武帝昆明巡将图》,不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宏伟巨制。陈老莲的《屈子行吟图》,任伯年的《苏武牧羊》等等,都是后世难以忘怀的好作品。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被不同时代的作者反复描绘和歌颂。因此,对于我们古代历史画加以认真的整理、研究、总结是大有必要的。对我们创作近现代革命斗争题材历史画可以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史画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涌现了一批好作品。以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为题材的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罗工柳的《整风报告》《地道战》,石鲁的《转战陕北》,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古代史方面的创作也出现了许多佳作,如:潘絜兹的《敦煌艺术的创造者》,刘凌沧的《淝水之战》,贲庆余的《瓦岗军开仓》等。这些创作为今后从事历史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十年内乱的破坏,历史画的创作受到很大的危害。(1)在政治统帅一切的口号下,把历史“为我所用”。一切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都要受其制约,绘画也无例外。林彪、“四人帮”篡改党史,又所谓什么尊法反儒,歪曲了数千年的古代历史,这些罪行已被批判。然而,盲目造神篡改党史的作品又何尝没有呢?那种公式化、概念化、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确实不少,难怪群众认为革命历史画是说假话,图解政治、个人迷信的东西,因而感到厌恶。(2)就形式来看,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借鉴俄罗斯巡回画派及苏联绘画的技法,其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国外其它艺术流派的研究和借鉴殊少,艺术风格不够多样。十年动乱中以样板戏为模式来创作历史画,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单一化。它不仅影响了油画,也波及到中国画等其它畫种。对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研究和借鉴比较薄弱。特别是表现党史近代史的中国画作品,有些过分追求“写实”,向油画看齐,使人看了味同嚼蜡。自然造成了中国画不如油画、不适于画历史画的感觉。(3)历史画受政治斗争所左右,是非变幻无常,画家不仅劳而无功,反受牵连。从延安时期到五六十年代,党亲手培养的一大批历史画家,在“文革”期间被打得七零八落,作品遭到厄运,人身受到摧残,怎能不使画家对从事历史画的创作而有所寒心呢?(4)历史画同其它任何画种一样,也要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创作一幅作品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长途跋涉去体验生活,而且多数要到艰苦的地方调查、写生、考证……。其作品如果被历博、军博、革博所陈列,或参加展览,就算不错了。若有幸被某方收藏,其报酬又往往很低廉。以人论“价”的做法甚为流行。历史画,特别是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直接为十亿中国人民服务的历史画,因为对外不能用,外商不收购而被列入最末流。这些画家的创作热情怎么能不受到打击呢?固然,有骨气的卑视金钱的画家大有人在,但是国家若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不是更能调动大多数人可贵的积极性吗?

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波澜壮阔,困苦的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血肉拼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取得胜利。大家都感到我们不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去歌颂、去宣传,有愧于时代、有愧于无数英勇牺牲的先烈、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和美育,是离不了历史画的。除了几个全国性的历史博物馆需要作品外,各地方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都需要。即使是人民大会堂,以及其它外交场所、高级宾馆、对外文化交流等公共场所,如果有表现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的优秀历史画,只会增加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审美要求,旧有的一些作品亟待需要更新。因此,历史画创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鼓动和号召上,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由国家投资,中央有关部门要设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组织创作队伍,落实题材任务。在创作实践中充分发挥画家的创作自由和主观能动性,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历史画的艺术规律,探索各种艺术形式,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这样才能开创历史画创作的新局面,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原载《美术》1983年第07期,本文选用时有所删减)

责任编辑:陈春晓

猜你喜欢

画家创作历史
Jazz
酷炫小画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