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
2021-09-21
为中央革命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的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侯一民、林岗、王恤珠、鲍加、詹建俊、靳尚谊、秦岭、肖峰、全山石等十几位油画家,于(1961年)6月2日至7月1日先后举行三次座谈会,讨论了有关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如何描写,革命受到挫折时期的悲壮题材怎样处理,革命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表现等问题。大家结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各抒己见。座谈会由蔡若虹同志主持。
怎样处理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大家一致认为,目的是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处理手法。
有的同志以《淮海大捷》为例来分析,这个题材要求突出地表现敌败我胜的新形势已成定局,须着重表现乘胜继续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总的气势,把解放军前进的行列看成个整体,表现出那种雄赳赳的气概。因而描写的重点就不必拘泥于这个战士与那个战士之间的细微区别。但以表现这个大的气势为前提,并不排斥适当的具体细节的刻画。个别形象的细致描写,要服从加强总的气势。以《北平解放》为例,表现古城的新生,描写人民迎接解放军的欢欣鼓舞情绪,在画面气氛统一的安排下,对一组组群众形象,从人物活动的特点等方面,作较细致的描写,有助于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有些同志谈到他们以前曾有避免大场面甚至排斥描写大场面的想法,这次创作在初期阶段,还有人曾给自己规定:画面上不超过五个或十个人。在创作的进展过程中,感到这种看法是对“一以当十”的片面理解。不追求主题的深刻化,而陷入自然主义的现象堆砌,当然不对;不注重塑造鲜明的具有概括性的形象,流于概念化,也不能提高创作。在特定主题的要求下,大场面有它特殊的作用。甚至某些主题似乎还非大场面表现不可。因此,不能把群众大场面和典型形象对立起来,不能认为大场面就是罗列现象。有的同志提到可否称为两种手法:一是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即在总体里现出局部的特殊性;一是在个性中体现共性,从具体的个别形象中显示一般。这些处理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主题得到鲜明的体现。
不少同志提到,在中外美术杰作中,像《清明上河图》,敦煌的壁画,是从描写一组组人物的具体活动入手的,往往远看气象万千,近看奥妙无穷。这种手法,今天未尝不可借鉴,而人物多、富于情节的面面也得善于处理,如果缺乏感人的力量,不给人留下联想的余地,会越看越腻。
不少同志提到,是否善于处理群众大场面,和画家的个人阅历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对群众的理解密切相关。这次的创作,大场面的描写较以前是多样化了。说明大家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是很好的现象。
在讨论革命受到挫折时期的、悲壮题材如何处理时,大家首先肯定这是可以而且必须表现的一个方面。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革命斗争的过程就是英勇不屈,前仆后继地争取解放的过程,表现革命受挫折,是为突出革命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斗志,也是从积极方面教育群众、以革命前辈和先烈不畏艰难困苦的战斗精神来鼓舞人的。因此,凡是有关革命者的牺牲、生活的贫困艰苦,肉体上受到的残害与创伤这一类的具体描写的问题时,也必须从这个前提出发,不是强调这些具体情节而湮没革命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是避免这些具体的情节怕它歪曲了革命者的精神,而是通过这些具体情节来体现革命者的精神。这里包含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也是涉及审美观念问题。不能片面认为衣服褴褛就会破坏美,瘦弱就是软弱无力,只有强壮才能表现力量。美和生活的真实离不开,把白色恐怖下的地下革命者画成今天的劳动英雄这样满面红光,就不真实。残疾不一定是丑,问题在于是否典型地表现了一定时期的革命斗争中的典型人物。革命者的体力固然是反抗统治阶级的本钱,但不等于瘦弱就没有力量。珂勒惠支的“母亲”虽瘦,其战斗精神却难以抵挡;王式廓《血衣》中的残疾者就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处理得好,破烂的衣服和捆缚被捕者的绳子可衬托出革命者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破烂要看穿在什么人身上,二流子和革命者不同,在于精神面貌。
有的同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到解放前的煤礦工人,虽然衣服破烂得使人难以相信,但是他们有不屈不挠的、要生存、要打碎阶级压迫的锁链的斗争性;我国新兴工人阶级那种要做新社会主人的伟大气魄,在他们身上有力地体现出来。我们的目的是抓住这种革命精神来表现,对牺牲、瘦弱、残疾、褴褛的描写,如处理得好,可以使形象深刻化。
许多同志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成败,和掌握好分寸关系很大。避免表现这些,会有损于形象的真实性,失去感人的力量;但又不能目的不明或过分,不能因描写残疾、褴褛、牺牲而对表现革命的精神力量有所削弱;只能恰到好处,以加强革命精神的表现,达到艺术的真实。有时也可能要求强调某一点,如褴褛的衣服,但这还是从特定的主题需要出发的。牺牲者出现在画面中,不在于描写他是怎样死的,而在于描写他曾经怎样生活着的,曾经怎样和活着的人一起战斗过的,因而,这和描写同一画面上的活人是分不开的。在艺术处理上“藏”和“露”的问题要掌握得当,避免起消极作用。
表现好这种题材,关键在于:一、立场,对史实的正确理解;二、艺术处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对于革命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如何表现的问题,因时间关系,只初步交换了意见。会上,同志们还就和革命历史画创作有关的一些创作技巧、技术、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风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封。
(原载《美术》1961年第04期)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