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桃源木雕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1-09-20石明祥周丽霁ShiMingxiangZhouLij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9期
关键词:桃源木雕雕刻

■石明祥,周丽霁 Shi Mingxiang &Zhou Liji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1 桃源木雕的地域文化及渊源

桃源木雕因地处桃源地区而得名。桃源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处于武陵山、雪峰山山脉到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北、西、南三面有山地环绕,地势由高到低,向中部及南部倾斜,形成了一个不完整“c”字形[1]。桃源境内有沅水穿流而过,水系密布,风景秀丽,自古便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美称。桃源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量丰富,土壤肥力较高,日照时间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这种宜农的生活环境中,桃源人安居乐业。晋代诗人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描绘出桃花源里的绝美景色,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明《桃源县志》里也记载,“上行下效之谓风,众心安定之谓俗,桃源风俗民性质朴。”桃源地区风俗淳朴,人们生活富足。安定富裕的生活带动了手工艺的蓬勃发展,桃源木雕也因此有了发展的土壤。

桃源木雕作为桃源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是在人们器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民俗性和实用性。它的种类多样,有家具木雕、建筑木雕、礼仪木雕、祭祀木雕等。大到雕花门窗、雕花床、洗脸架、桌椅、箱柜等,小到果盘、印花模具、烛台、插屏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桃源木雕的雕刻造型较为圆润饱满,风格率真古朴,反映了桃源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爱好,它的艺术形式和桃源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开放包容、质朴淳厚、粗犷而又细腻的民间气息。

由于木雕不易保存,且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桃源木雕具体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目前桃源木雕留存的实物最远追溯至明朝,我们只能从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中大致推测桃源木雕的历史脉络。由桃源县二里岗村现存印家岗旧石器遗址可知,大约在旧石器时期,桃源地区便有了人类生活的足迹。据桃源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周家岗、鲇鱼丘、毛家滩出土石斧、石锛等石器工具可推测,这时候先人们已经开始用石器工具对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木舟、木楫等生存所需的工具[2]。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技艺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此时桃源地区有了一定的雕刻水平。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艺术性木雕雕刻,由出土战国墓葬可知,此时木雕和漆木器被广泛应用。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实行厚葬,木雕技艺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发生频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的迁移和民族的融合,人口迁移为桃源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民族融合带来了技术和文化的交流。隋唐宋元时期,道教在桃源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湖南通志》中记载有桃源观、蟠桃观、九龙山道观等多个著名道观,道观的大量修建,拉动了桃源建筑木雕的发展。

清中至民国时期,桃源木雕的发展进入鼎盛期。这个时期湘鄂渝黔地区有着庞大的水运贸易,桃源地区作为沅水流域的一个货物集散地,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桃源木雕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方面,水运贸易下行运送木材和桐油,这为桃源木雕的原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水运贸易还加速了桃源地区与外地的信息流通,为当地带来更先进的技艺。

2 桃源木雕的文化属性

2.1 人与自然沟通的艺术表达范式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气质,也会影响到当地的文化、艺术等。《淮南子》曰:“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桃源木雕作为当地的一种艺术形态,其生存发展必然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

桃源山区生长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桃源木雕雕刻所需的原材料提供了一个天然系统。桃源地区地形多样,境内水系密布,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水土资源为树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香樟、梨木、柚木、黄杨木等树种生长繁茂,是桃源木雕经常使用的木材种类。

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崇敬自然、亲近自然[3]。桃源木雕雕刻所用木材大多取自本地山林,不仅取用便捷,且成本低廉,适用于民间日常需求。民间雕刻最常用的木材是香樟木,香樟木木质纤维紧密,适合制作门窗家具,独特的樟木香味还可以预防虫蛀,且樟木易于栽种,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廉,因此被木雕匠人所亲睐。另一方面,樟木木质不够坚硬,并不适合精雕细刻,这也导致了桃源木雕风格的粗犷演绎。

桃源木雕上漆所用漆料也是来源于自然之中,由漆树的汁液熬制提炼而成。桃源山区生长有茂盛的漆树,专用于土漆的制作。取漆时,只要割开漆树的韧皮部分,让白色的汁液流进事先准备好的容器中,便得到了生漆。生漆再经过特种工艺的熬制,变成半透明棕色状的熟漆,熟漆便是当地常用的土漆。在土漆中加入有色矿物颜料,便可得到各种颜色的漆料。生漆的提取展现桃源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也增加了桃源木雕的使用寿命和艺术魅力。

■图1 桃源木雕抬盒

■图2 桃源木雕瑞兔构件

■图3 桃源木雕床楣局部《八蛮图》

■图4 桃源木雕雕板《锦鸡花叶》

■图5 桃源木雕雕板《花鸟瑞兽》

■图6 桃源木雕床楣局部《郭子仪拜寿》

■图7 桃源木雕雕板《训子图》

■图8 桃源木雕雕板《空城计》

桃源木雕所需原材料源于当地自然之中,彰显了桃源的地域特色。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桃源匠人遵守自然规律,不随意破坏,以敬畏之心取材用材,契合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桃源木雕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艺术表达范式,体现了桃源人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自然情怀。

2.2 楚巫文化的基因传承

楚文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物质文化包括了青铜铸造、漆器制作、纺织刺绣等,精神文化包括了道家哲学、凤鸟崇拜、祭祀好巫等[4]。桃源在春秋时期已经划入楚国版块,桃源县现存采菱城遗址,为楚怀王时期所建。楚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桃源地区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成了桃源文化的源头。

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桃源地区的思想文化和审美偏好,它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崇拜[5]。清代乾隆二年版《桃源县志》序中记载桃源信鬼好巫,“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诗经·陈风·宛丘》里描绘了巫女盘旋起舞的场景,《楚辞·九歌》里也描写了巫觋共舞以娱神的场面。巫文化发展到后期形成一种祭祀仪式叫傩[6]。桃源的木雕傩面具和傩公傩母木雕造像便受到楚巫文化的影响,其面具或人物面部形象光怪陆离、形式各异,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威慑感。

楚人也为桃源地区带去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的纹饰风格。1989年,桃源县官山村发掘一座楚墓,推测可能是一位士级贵族墓葬,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铜器、漆木器、陶器等[7],其中,出土漆木器色彩体系以红色、黑色等传统正色为主。桃源木雕的漆色使用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木雕刷漆多以朱红绘底、再施加以黑色、最后吹上金粉,给人大气沉稳的感觉。楚人在造物的过程中融入浪漫的思维方式,加之楚巫文化的盛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往往造型奇幻诡谲、纹饰繁复精美,这种造物风格也影响到了桃源木雕(图1)。在雕刻造型上,桃源木雕的走兽造型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其造型样式繁多且变幻多端、奇幻诡谲且憨态可掬(图2),从这些奇特的形象中可以窥探出楚文化对桃源木雕的深刻影响。

桃源木雕经过桃源人们的劳动创造之后,保留着楚文化浪漫奇幻的艺术特征。这些内在的精神和外化的形象,不仅显现出桃源人们浪漫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也生动地传达出楚文化的价值趋向和审美偏好。

2.3 儒、道思想与艺术融合的载体

儒家、道家二者思想在桃源地区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特点。二者对桃源木雕的影响较为深远(表1)。

表1 儒、道思想题材

儒家文化是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思想主体,即使到现代,儒家文化中的大部分思想内容依旧适用。儒家文化对桃源地区的影响很深刻,清《桃源县志》中记载有“至圣先师孔子每年以春秋仲月上丁祭”,桃源地区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以儒家思想作为教育观念,修建了许多的儒学书院。儒家思想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等思想被桃源人奉为道德标准,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敬天、崇古、重礼仪等观念也被深深镌刻在传统家具之上[8]。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木兰从军、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岳飞抗金等,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忠、孝、节、义的思想准则。儒家思想是桃源木雕创作题材的重要部分,也影响着桃源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道教对桃源木雕的影响深远。桃源山林秀丽,灵气氤氲,非常适合道教的修炼,同时,良好的气候环境滋养了许多药用植物,适合用于丹药的提炼制作。加上道教“得道升仙”“无为清净”等思想观念被当地人们追捧,且与楚巫文化有着相近的成分,桃源地区渐渐发展成为道教圣地。晋朝时期,道教便在桃源地区扎根下来,并修建了大量的道观寺庙。桃源境内的桃川万寿宫,为晋朝时修建,有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的匾额,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大量寺观的兴建促进了桃源建筑木雕的发展。道教有着庞大的神仙系统,体现了人们希望人类对非凡能力的渴求和对生命延续的期望[9]。桃源民间喜爱神话传说,这种民俗审美偏好也体现在桃源木雕的雕刻上。道教的神仙系统常被用于桃源木雕的雕刻题材之中,如福禄寿三星、八仙及其法器等。三星和八仙是桃源民间最常见和最喜爱的神仙们,人们将它们雕刻在建筑梁柱、木雕门窗和木雕家具等日用品上。其中八仙使用的法器,又被称为“暗八仙”,作为八仙的一种简化形式也常用于各种装饰。由于道教在民间的渗入和融合,道教的神仙系统也成为了桃源木雕图案的素材库,对桃源木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4 吉祥文化与心理需求的展现

将桃源木雕放置于桃源的地域文化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桃源木雕中的雕刻图案承载着桃源民间的审美偏好和思想观念。吉祥文化是桃源民俗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心理需求。人们喜欢用谐音、寓意、象征等表现手法,表达出吉祥的文化观念,如多子多福、年年有余、和合美满等(表2)。

表2 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多是追求一种和谐性,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内心的和谐[10]。在桃源木雕图案题材中,表达“多子多福”这一主题选用繁殖能力强的动物和果实繁多的瓜果作为雕刻物象,有松鼠、石榴,葡萄、莲蓬、豆荚等,用这些瓜果禽鸟的常用组合题材有《松鼠葡萄》《石榴花生》等;表达“祈福纳吉”这一主题多选用谐音或寓意美好的物象,有狮子、花瓶、柿子、如意、蝙蝠、喜鹊等,在桃源木雕中,狮子的造型也最为丰富也最为常见,还有许多像狮子的瑞兽变式,常用题材有《事事如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等;表达“求财求仕”这一主题多选用的物象有狮子、蝙蝠、鹿、羊、元宝、古钱、官帽、笏板、朝服、鹭鸶、莲花等,常用题材有《太师少师》《满床笏》《加官进爵》《刘海戏金蟾》《一鹭莲科》等;表达“和合美满”这一主题多选用的物象有荷花、盒子、百合、和合二仙等,常用题材有《和合二仙》等;表达“延年益寿”这一主题多选用仙桃、仙鹤、寿星和佛手等,常用题材有《麻姑献寿》《佛手图》《五福捧寿》《郭子仪拜寿》等。这些吉祥图案不仅装饰着桃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他们吉祥观念和心理需求的展现。

3 桃源木雕的文化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认为一切文化要素都是在活动的、发生功能的。桃源木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不仅仅有着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有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3.1 文化认同功能

文化认同是指群体的文化自觉与集体归属感[11]。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不同的社会文化理想会导致不同的审美偏好[12]。因此,这种地域专有性也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传统造物是族群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13]。桃源木雕有着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它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展示出粗犷质朴、生动鲜活的艺术特质。

桃源地区思想较为开放,人们热情质朴。桃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其主体为冲击平原,往西南部走便是云贵山区,往东部走是洞庭湖平原。在历史战乱中,桃源地区一直是人口迁移比较关键的一个地点。同时它又是沅水流域上的重要码头和货资集散地,是民族迁移的重要途径点和停留点。作为民族迁移的重要途径点和停留点,桃源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这也造就了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商贸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信息交流,为当地创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桃源地区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对其中的忠、孝、节、义等部分进行了吸收,其压抑人性的部分被剔除了出去。桃源木雕中对爱情题材的刻画占了重要的一部分,与其他木雕对爱情题材的隐晦不同,桃源木雕中对两性之爱的题材表现较为大胆,如《牡丹亭》《西厢记》这种爱情题材,在桃源木雕中坦率的被雕刻出来,表达桃源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地方蛮文化对桃源木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常德在古代被称为“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在桃源地区的方言中,便有“霸蛮”的发音,意思是不怕困难,执着,能吃苦。在桃源木雕中有一类《八蛮图》题材,描绘八个人物分别骑着八头走兽的画面,其造型各异,比例夸张,富有生命力,寓八方来朝之意,这种“八蛮”题材在其他木雕中是无法得见的(图3)。此外,在桃源木雕的植物题材中,花卉形象总是被雕刻地十分饱满,如图4-图5,人们喜爱雕刻大叶片,而且叶片有时会故意出现残缺,这些独具一格的造型特点,让桃源木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独特的样式或者风格的出现并不是迫于命令或者压力,而是桃源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记忆。在全国各地的木雕中,桃源木雕有着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不仅让桃源地区的人们对这种本土工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同时也形成了桃源地区的人们对自我文化认同的标志。

3.2 社会教化功能

古人讲求藏礼于器,寓教于物。桃源木雕除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器用需要,还是桃源人们进行伦理教化的艺术载体。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艺术品,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享受,也发挥着社会教化的作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桃源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历史典故、戏剧故事等,宣扬忠孝节义和高尚的道德观。桃源人们把这些思想教育内化进生活之中,使它们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在桃源木雕中最具独特代表性的艺术品当属有“千工床”之称的雕花床。雕花古床的床身往往雕刻有精美繁复的图案或者纹饰,以多种题材结合的形式进行雕刻。这些古床不仅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艺术价值。一件雕刻寓意丰富的雕花床不仅是睡眠起居的家具用品,还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人们在床楣和两侧上用装饰图案以“ 托物言志”[14],如梅兰竹菊,寄寓人们的道德品质追求;还有讲求孝道人伦的装饰图符,如《郭子仪拜寿》(图6)、《训子图》(图7)等;还有体现“仁、义、礼、智、信”的故事图符,如桃源三结义、单骑救主、空城计等(图8)。这些道德标准是桃源人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行为准则,渗透着桃源人淳朴忠厚的思想品质,凝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力量[15]。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雕刻图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桃源人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观念[16]。

4 结语

桃源木雕作为桃源民间优秀手工艺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桃源的工匠们从大自然取材造物,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坚韧的匠人精神打动着我们,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受到当地自然环境、楚巫文化、儒道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展现出桃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7]。桃源木雕的雕刻图案再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风俗文化,传递出人们祈福纳吉的吉祥观念,与木雕的实用性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桃源木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强了桃源人的文化认同感,具有很好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些木雕艺术品不仅是当时生活创造出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它们以特殊的方式留存着桃源木雕的文化历史。桃源木雕是桃源优秀民俗文化的体现,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与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我们不断去努力。

猜你喜欢

桃源木雕雕刻
On art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雕刻树叶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雕刻时光
木雕鱼
搬迁十年访桃源
桃源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