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配置

2021-09-19郑玮可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

郑玮可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大量的中国园林案例搜集,进行资料整合与归纳,浅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在空间构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植物景观与园林的水体、建筑、园路、山石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归纳出各类要素对应的植物配置手法、植物配置种类等;最终总结出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与文化内涵,以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1.引言

人类从自然中进化出文明,又在文明的作用下以另一种方式来回归自然。人类的文明都是从自然中发展过来的,古典园林是中国文人回归自然、归隐自然的其中的一种形式。园林,是特定培養用来休憩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现在的园林种类繁多,人们常见的公园、小区绿化等都可以称为园林。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意味深远:“城市”是繁华的缩影,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是的却勾勒出一种清新幽静自然环境。

在不同的的文化作用下,园林有其不同的特点:美式庭院大气、浪漫;日式庭院简洁的同时也不失细节;英式田园对称、理性。世界各地的园林虽然规制大小不一,但是都是通过人工改造设计,对自然地貌加以利用,通过适宜的植物配置,形成了供人们游玩、休憩以及居住的空间。

与西方园林的整洁、对称不同,中国的传统园林则深受传统思想哲学影响,融入了多种文化,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植物在看似的杂乱随意之中,实则暗含秩序、别有玄机。

2.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作用

2.1 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配置在空间构成中的作用

2.1.1 精神空间构成

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大片存在的生物,其不仅可以增加园林整体的活力,在空间构成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大体可以分为“形”、“神”两个层面。 “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的空间尺度关系,用以“艺术”内容的表达, 即“物质空间”。构成另一方面, 在于通过艺术布局而形成的一系列的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而按次序地将意念传达给观赏者,从而由“形”转化为“神”的意会,即“精神空间”构成,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1]。

2.1.2扩大景深

植物在园林中首先有扩大景深的效果。景深指园林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注重近景、中景、远景的配置。主景一般为中景,在其前方要安排有深远透视的前景,可增加景深感染力;在其后方以高树、竹林等作为背景,并穿插楼阁、小院,让山林向上层层推远,使翘角飞檐隐约其间,造成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的远景。

2.1.3丰富园景空间

借景、漏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构景手法,在空间构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借景手法通过借用院外之景,如古塔、古树、远山、湖泊等,与园内的景观进行组合重叠而形成独特景观的构图手法,这种手法扩大的园林的景观意向而不费一分一毫,可谓是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如花窗、栅栏和隔扇等而看到的景象。景物的漏透让空间在虚实之间进行变换,营造了一种朦胧虚幻的美感,让园林空间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动、灵动、变化的,让游人在空间中不断探索,比如在一个窗前栽一株梅花,当花盛开时,梅花就装点了窗外的景色,即使在冬季,外面没有绿色,也可以透进来增添室内的生气。

当然特定的植物也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高大的乔木还可以在空间中担任主角;梅兰竹菊象征着傲、幽、坚、淡,是文人构筑区域空间氛围重要的一笔。

2.1.4展现时空变化

植物四季的变化,也丰富了园林的景色和意趣。比如说芭蕉这种植物,春日雨打不颓,铮铮有声;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躯,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秋季枫叶由绿转红,给清新朴素的中国园林增添了一种不一样的颜色。冬季梅花又在寒冬中盛开,凌寒不屈,是冬季浇不灭的火苗。

2.2 古典园林中植物与各造园要素的景观空间构成

2.2.1 植物与建筑的景观空间构成

墙在园林中起限定和分隔空间作用。 古典园林的墙园多用藤本植物、或经整形的灌木, 甚至极少数的乔木来美化墙面 辅以各种球根、宿根花卉作基础栽植,以植物的自然体态装饰砖、瓦构筑的建筑背景,以达到“围墙隐约于萝间”的自然之趣[1]。园林中的白粉墙常起到白画纸的作用。植物就是其中的笔墨。黑色的墙面,常用白色的植物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墙面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产生了远近层次的视觉空间,加强空间层次感。

建筑物常常给人生硬之感,而植物枝干的弯曲、柔和恰恰可以缓和这一点,使人工要素融于自然。例如在开放的廊道上,常常装饰以紫藤;在贯通的门墙前后,常种植芭蕉、苏铁、南天竹等。他们生长缓慢,在延伸视线的同时,也和建筑构成了相对稳定持久的画面。

在城市中的古典园林,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城市高楼的影响。这时候植物就可以遮挡视线,使园林沉浸在一个相对密闭隔绝的环境里。

2.2.2 植物与水体的景观空间构成

风景之中必有山水,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园林景观的构成中以便可以倒影蓝天,使视线无限延伸,在空间感觉上扩大观感,同时也丰富了自然情趣。春季柳树、垂丝海棠、迎春开放,点缀了湖边景色;夏季莲、荷为湖面增添了翠色;秋季更是多彩:银杏、梧桐、枫带来了红黄的颜色。在水面上,莲、芦苇等水生植物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岸上景观与水中倒影互相映衬,加大了园林的空间景深感。当然植物的丰富程度也影响着水体的自然程度。比如一片湖水,可以种荷花,但若只是种荷花,就会显得太刻意,像一个人工水池。这时候,再加一些荇菜、香蒲、菱角、浮萍,水边再种植一些芦苇、香蒲……就更像一片自然的水域了[2]。

2.2.3 植物与园路的景观空间构成

游人通过园林内部的道路进入园林的各个空间,起到串联空间、引导人流、组织动线的作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林者常常将园路山径游廊造得弯弯曲曲,使之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则无所谓幽深。以拙政园为例,在拙政园的腰门,迎面却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扬先抑”的体现。路边种植不同季相的植物,形成四季的时空变化,古人喜欢用花、竹种植在道路两旁,形成幽深静雅的空间氛围,游人漫步在道路之中,步移景异,远处的景观隐隐绰绰引入眼帘,不禁让人陶醉。

2.2.4 植物与山石的景观空间构成

石头在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件,又是一种别致的意象。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中可以看出,石头是构成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园林中,山石即可以划分园林空间,又能够增加院内恬静的气氛和降尘降温的作用,在我国传统造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有“无石不园”的说法[3]。

通过植物与山石的组合配置,在园林中营造一种充满山林野趣的意境。山石的高度、大小等都有严格讲究,与之搭配的花木宜少而精,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亦假亦真,虚实相生,让游人仿佛在喧闹的都市中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苏州古典园林中通过叠石营造形态各异的假山,配以古柏和松樹,点缀以梅、竹和银杏,用遒劲有力的树木造型来衬托山石的巍峨壮观,模拟自然山水的磅礴之感。山石前植低矮草花,起着衬托的作用,同时也不会阻挡游人视线。

3.结论与启发

园林的存在,让地球这个大世界中有了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中,又蕴藏着更多的生命世界。园林植物作为连接其他造园要素的纽带,以其独一无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野趣”、巧借形色,画龙点睛的“生趣”、及托物寓兴的“意趣”修饰了人工的痕迹。它不仅是一座花园,更是一幅画,园林中的植物也不仅仅是植物,它们也是这座院子的主人之一。因此在配置时需综合考虑植物种类、色泽、气味、高度、形态、习性等要素,凸显其生命,同时也凸显其他各要素之美。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在设计中可以对这些原则与手法进行灵活运用,对古典园林设计的内涵进行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陈敏捷.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 陈泓, 崔婧沄. 道法自然林泉梦 中国古典园林里看植物[J]. 博物, 2017(10):36-39.

[3] 张利琴, 朴永吉, 沈宁.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3(5):9-12.

[4] 陈从周. 说园[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5] 朱建宁, 杨云峰.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 中国园林, 2005, 21(11):5-11.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中国园林“缀玉集”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