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解释的科学方法
2021-09-19吴秉衡
吴秉衡
摘要:目前,我国合同解释制度亟待完善。其中的当务之急是形成一套明确化、流程化、系统化、易于上手的关于合同解释的科学方法。这将是以合同漏洞与合同模糊为分野的一套具有动态发展规律本质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意思表示;合同解释;民法典;方法论
合同解释的主要关注点落子于合同文本之上。合同解释的路径与结果将关系到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与可接受度。
一、合同解释是获知当事人真意的重要渠道
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来看,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的场合多为各式各样的合同之债与准合同之债产生的情境。1而从司法审判的反馈来看,需要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进行查明的案件也往往是合同纠纷案件。中肯地说,对于当下包括法官、律师、(公司)法务等在内的全体法律工作者而言,认识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最重要途径即是经常被用及的合同解释。
合同作为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毫无疑问地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呈现自身,从而保证具有为订立之后的履行阶段服务所必需的“可读性”。2也因此,合同解释的主要适用对象系各式各样的合同文本。至于社交软件背景下的语音聊天,虽然是口头对话,但不仅全过程被软件记录保存,而且借助软件本身的语音“转换为文字”功能,还能产生出相应的文本。就表象而言,语音聊天处于文本与对话间的灰色地带。
然,语音聊天在证据法上既然是视听资料,那么语音聊天显然仍落于对话的范畴,而非文本。只不过,比起面对面进行的即时对话而言,方便了当事人搜集证据并向法庭举证,以及之后进行的法庭质证;而此特征又明显为文本所具备,所以在认可其對话本质的前提下,即便称语音聊天为“准文本”,似也无虞。
总之,合同解释作为方法论,对于释读合同文本,了解当事人真实意思而言,意义重大。
二、合同解释不能缺少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当前,国内流通的民法学教科书里,虽然列明了不同的合同解释方法,但未见使用时的先后次序等内容。
在法律实务工作中,有观点认为,合同解释为实践理性所支配,解释者应根据具体案情来灵活解读合同文本,不宜对之操作路径进行规划与固定。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其功利性。法律思维旨在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裁判的合法性,又能够保证裁判的可接受性,因此其所推崇的结果具备了非功利性的典型特征。虽然上述观点的初心乃是顾及到具体解释时的必要灵活性,但其抛弃了同样重要的合理性要求的弊病,遗憾地落入过犹不及的窠臼之中。
因此,以往那种随意解释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诉求,且已成为阻碍法律发展的障碍。也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即是勾勒出走向,定位好坐标,从而开凿、铺设出畅通可行的道路。
三、合同解释科学方法应是一套工序流程
合同解释的科学方法应是一套操作指针,且其本质是和谐流畅的秩序体系。以通俗易于普通人理解的措辞而言,前述秩序体系就好比是工厂制造产品的工序流程,直观且可行。
将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焦点投映于合同文本文字组合之上,并审查其所承载的权利义务表述的契合与疏离之状况,从而通过填补、固定的手段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是合同解释的总体思路。
在上述宗旨的引领下,以司法审判为例3,合同解释的前期准备工作即是明确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焦点,固定该争议焦点与系争合同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之后的具体解释展开奠定下必要基础。之后,须将经由法言法语表述的争议焦点与合同(文本)进行匹配性测试,即审查两者间的契合疏离状况。需要指出的是,法庭于此首先要处理的事务是了解合同的字面内容的可能含义。4在此,语法规则、逻辑法则以及背景知识将被使用到。总之,除却争议焦点与合同(文本)确定构成线性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不产生异议的情况外,其余状态都会顺势激发合同解释的展开。
合同解释将以解释对象属于合同漏洞还是合同模糊为分野,转而进入不同的展开路径。申言之,倘若解释对象系当事人缔约时因未曾虑及而没有在合同中予以体现的内容,则合同解释将步入补充解释的轨道。补充解释应当按照假使当事人考虑到这一点时他们将会作出的约定来进行。法律行为规则、交易习惯和法律秩序是补充解释的三项要素。由于补充解释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庭,尤其是承办法官的主观认识,所以其结果既不能与合同本身相矛盾,也不能扩大或变更合同的内容。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庭应在辩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法庭调查的途径来固定(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之具体内涵,而不是依凭主观臆测直接进行相关认定。
合同模糊则系指合同约定不明确这一情形。简言之,当事人于此虽已相向作出了关于争议焦点的合同意思表示,但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就此,合同解释则将进入规范解释的跑道。其中,对于格式条款的解释,除却适用下文述及的对于经磋商而形成的条款的解释规则外,还须特别注意《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八条之适用。对于经磋商而形成的条款,应先就合同模糊之处联系合同其它内容,逐字逐句地寻找或许蕴含其间的诠释。6如寻找未果,则法庭应转而查明有无可以相应适用的交易习惯。于此,如若仍旧无法解决合同模糊之惑,则应秉持诚实信用原则所承载的法律精神,继续通过对合同目的的查明来进行处理,且应密切关注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以防偏颇。至于合同目的,又会涉及错误表示与意思保留这两项概念,在此不作展开。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合同解释的科学方法绝非一种可以闭合的完美的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相反,如果忽视了其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动态发展规律本质,则难免又会发生“一叶障目”之憾。
参考文献:
[1]此处的准合同之债主要为票据之债、信用证之债等,不包含因事实行为引发的侵权、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之债。
[2]于此,可读性指的是合同易于被了解和理解的程度。
[3]以司法审判为例,是考虑到其较之合同谈判、商事仲裁等法律实践活动更为重要、更具典型意义。
[4]这在民法教科书中被称作文义解释。
[5] [德]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伦》,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77—383页。
[6]这在民法教科书中被称作体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