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探讨
2021-04-07◎朱丽
◎ 朱 丽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方面的教育,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塑造,通过思想和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深入到学习中。在初中教育中,由于体育学习对学生身体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之后容易退缩,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教育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精神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降低了教育质量[1]。因此,在实际教育中,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育中十分重要。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挫折和挑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体育竞技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竞技方式让学生深入到运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更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2]。通常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无法深入其中且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出现失意、畏惧等心理。而采用竞赛方式,首先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运动气氛,身心均投入其中,其次通过奖励方式增加学生的动力,让学生争取集体荣誉,从而激励学生的斗志,这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十分必要。通过分数比赛、等级比赛等形式,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勇气。在比赛后对学生的成绩和运动要领进行评分和分析,指出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激励他们的斗志,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意志的效果。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受力
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呵护。通常来说,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缺乏,心理耐受能力不足。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体育教育质量。针对这种问题,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耐受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3]。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区分教育。通过合理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层层激励学生,让学生逐渐进步,且不可操之过急。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如果突然加重对学生的运动任务,只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例如,在短跑运动中,一女生平时跑步成绩是10.8 秒,而在训练中,她却用了12.0 秒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严肃教育,使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严肃性,更加激发她的运动能力。为了提高她的运动成绩,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加强训练。在教育中,锻炼该学生的运动耐力,使其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成绩。
3.在教育中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
在体育教育中,由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差异,从而使得体育教育受到约束。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斗志,教师在平时教育中需要采用激励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让学生相信自己,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际上,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不一定是学生真实的能力。很多学生是由于不自信或者害怕出丑,从而影响了自身发挥[4]。在教育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体验,让学生投入到运动中,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并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其次,逐渐加大运动难度并在教育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建立运动自信。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运动技能的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斗志,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