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地铁塌陷InSAR时序监测及机理分析*

2021-09-19赵超英韩炳权

工程地质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禅城区第四系软土

张 严 朱 武② 赵超英② 韩炳权

(①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西安 710054, 中国) (②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4, 中国)

0 引 言

地面塌陷是指在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地表岩、土体向下陷落,并形成塌陷坑或塌陷洞的地质现象(王明伟等, 2008)。地面塌陷形成的前提是地表下空洞的存在,而空洞通常是由自然岩溶现象或人类挖掘造成的(Buttrick et al., 2011),当然也存在一些诱发因素,如加载、地震、人为振动等(Nisio et al., 2007; Parise, 2012)。地面塌陷是突发性的地质灾害(Gutiérrez et al., 2008),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城市地面塌陷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构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图 1 研究区及Sentinel-1A数据覆盖范围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Sentinel-1A data coverage area

在塌陷形成之前,经常会出现地表下沉、裂缝等异常现象,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来对潜在地面塌陷进行早期预警(Chang et al., 2014)。传统基于离散点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当监测大范围区域时效率较低(陈永奇, 1988; Galloway et al., 1999)。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由于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全天时、全天候等优点(Bamler et al., 1998; 兰恒星等, 2019),被广泛用于监测地面塌陷前的信号特征(Baer et al., 2002; Closson et al., 2003, 2005; Nof et al., 2013; Vaccari et al., 2013; Jones et al., 2014, 2015; Kim et al., 2016),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和较强的可行性(Intrieri et al., 2015; Theron et al., 2016)。

针对2018年2月7日发生的佛山市地铁2号线塌陷事故,Alex et al.(2018)利用PSI(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技术对覆盖广州和佛山地区2011-05~2017-01期间的COSMO-SkyMed数据进行处理,监测了该地区相应时间段的地表变化,并对塌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刘琦等(2019)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佛山市2015-06~2018-09期间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研究区相应时间段内的地表形变结果,发现事故段地铁沿线有明显的形变信息,并猜测该路段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是地铁施工。前人在对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均未结合当地地质资料、事故调查报告等重要资料。

本文将整个禅城区作为研究区,搜集了2017-03~2019-01期间的56景Sentinel-1A数据,首先利用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技术获取了塌陷前、后期地表形变的时空演化规律。其次,为了验证形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对塌陷坑附近区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塌陷坑附近的形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搜集到的事发地地质资料、事故调查报告等,合理地推测了塌陷形成的机理。

1 研究区概况

1.1 禅城区基本概况

禅城区是广东省佛山市的5个行政辖区之一,也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广州市、深圳市等城市相邻。

(1)地理位置:禅城区位于东经113°00′41″~113°05′40″,北纬22°35′01″~23°02′24″,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在广州市的西南部,佛山市的中部。南北向长约15km,东西向宽约19km,面积约为154km2,如图 1中蓝色框所示,红色五角星即为塌陷坑所在位置(见电子版彩色图片)。

(2)地质概况:禅城区的地质属于第四系地层,主要为黏土和其他各种粒径的沙层,厚度约从5m至40m不等,具有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东平水道以西的地区第四系较厚,是禅城区第四系的主要沉积区(易守勇等, 2017)。图 2为禅城区第四系沉积物等厚线图。

禅城区是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大多区域海拔在1.3m和4.6m之间。地貌类型单一,主要为堆积地貌,属于三角洲平原,大部分地表覆盖着厚约15~25m的松散沉积物。禅城区的软土层天然孔隙比大且含水量高,具有高压缩性、低黏聚力和小固结系数的特点,所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表很容易发生形变,由此会带来各种安全隐患。禅城区软土厚度等厚线图如图 3所示,可看出软土厚度的空间分布与第四系沉积物(图 2)基本呈正相关。

表 1 Sentinel-1A数据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Sentinel-1A

图 2 禅城区第四系沉积物等厚线图(改自易守勇等, 2007)Fig. 2 Isopach map of Quaternary sediment in Chancheng district

图 3 禅城区软土分布等厚线图(改自易守勇等, 2007)Fig. 3 Isopach map of soft soil distribution in Chancheng district

1.2 塌陷事故基本概况

2018年2月7日,位于佛山市禅城区湖涌站至绿岛湖站的地铁2号线右线工地在盾构中突发透水,导致施工隧道和地面发生坍塌(张爱军等, 2018)。图 4为塌陷现场照片,地面坍塌范围东西向约65m,南北向约81m,深度约6~8m,地面塌方面积约4192m2,坍塌体方量接近2.5×104m3。

图 4 塌陷事故现场图(改自张爱军等, 2018)Fig. 4 Map of collapse accident site

事故发生区间呈东西走向,正位于季华西路下面,采用盾构法施工。事故段隧道穿行区域大部分岩土松散,承载力低,自稳定差,总体上工程地质条件很差。事故段隧道底埋深越30.5m,从上至下分别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粉砂、粗砂、圆砾。图 5所示为截取的东西向穿过塌陷坑的地质剖面图。

2 实验数据和方法

2.1 数 据

本次实验搜集了覆盖研究区2017-03-12~2019-01-25期间的56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数据覆盖情况如图 1中绿色框所示,数据的具体参数如表 1所示。外部DEM采用的是90m分辨率的TanDEM-X DEM。

2.2 SBAS-InSAR技术

SBAS-InSAR技术是由Berardino等人在2002年提出的(Berardino et al., 2002),通过设置一定的时间、空间基线阈值,获取相对高质量的干涉对,基于解缠后的干涉图获取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结果。其基本原理为:设第j幅干涉图是tA和tB时刻获取的两幅SAR影像生成的,则距离向坐标为r、方位向坐标为x的像元的差分相位可以表示为:

δφj(x,r)=φ(tB,x,r)-φ(tA,x,r)

(1)

图 6 时空基线分布图Fig. 6 Temporal and perpendicular baseline distribution

∀j=1,…M

(2)

式中:λ为雷达波长;d(tB,x,r)和d(tA,x,r)分别为tB和tA时刻视线向的累积形变量,式(2)所示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达式为:

Aφ=δφ

(3)

式中:A为M×N的矩阵,行向量为干涉组合,列向量为SAR影像。当小基线子集个数L=1时,A为列满秩矩阵,可以通过最小二乘估计累积形变量:

(4)

当小基线子集个数L>1时,方程(4)是秩亏的,秩亏数为N-L+1,可以对A进行奇异值分解,求出累积形变量φ的最小范数意义下最小二乘解。

2.3 数据处理关键步骤

(1)Sentinel-1A数据预处理:首先分别读取56景数据每个子条带的SLC数据和创建参数文件,并根据强度图目视判断提取各影像覆盖研究区的公共burst,然后利用精度在5cm以内的AUX_POEORB精密轨道文件对轨道文件进行更新,以提高卫星位置的精度,从而减小干涉图的基线误差。最后利用外部DEM辅助影像配准,使配准的精度达到像元大小的千分之一,再对配准的数据进行去斜处理。

(2)生成干涉对并差分处理:首先,为了避免严重的失相干现象,我们设定垂直基线阈值为200m,时间基线阈值为100d,通过自由组合生成396个基于不同主影像的干涉对。然后,将组合得到的干涉对进行干涉处理,并利用采集到的TanDEM-X DEM和SAR轨道数据,模拟地形相位和平地相位,并将其从原始干涉相位中予以去除。之后考虑到塌陷坑的面积较小,我们对干涉噪声进行小窗口(大小为16)、小步长(大小为2)的自适应谱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最小费用流(MCF)方法得到了解缠后的相位。并从中挑选出了94个高质量的解缠图,时间基线与垂直基线的关系如图 6所示。

(3)求取年平均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由于在数据处理中,小基线子集个数L=1,系数矩阵A为列满秩矩阵,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获得研究区在监测期间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

3 实验结果

从年平均形变速率图(图 7)可以看出:在监测期间,塌陷坑临近区域有明显的形变,而远离塌陷坑的地铁沿线地带大多比较稳定。由于塌陷形成主要受临近区域的影响,由此将塌陷坑临近区单独提取做进一步分析,如图 7中紫色框所示。

图 7 年平均形变速率图Fig. 7 Annual land subsidence rate map

图 8所示为上图中紫色框放大图。由于该区域存在大面积植被覆盖区以及建筑工地,导致影像失相干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测量结果缺少大量的测量点。不过可以猜测,大部分沉降区域应为连续的,而且最大沉降量估计比监测到的大很多。在塌陷坑近邻区域选择一个点P做形变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如图 9所示。

图 8 塌陷坑附近区域年平均速率图Fig. 8 Annual land subsidence rate map of the area near the collapse pit

由图 9可以看出,P点在监测期间内存在持续地面沉降,形变基本呈线性变化,形变速率大约30mm·a-1,从2018-09之后沉降有变缓趋势,塌陷前1a时间内累积形变量达到了35mm以上,监测的2a期间累计沉降量达到了60mm以上。而且可以看出,在塌陷前一段时间(2017-12-25~2018-01-30),形变速率突然增加,而临近塌陷前几天和塌陷过后几天,形变趋于稳定,再往后形变速率又突然增加。

图 9 P点形变时间序列图Fig. 9 The time-series of point P

为进一步分析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之间的关系,在塌陷前期(2017-03-12~2018-01-30)累计形变图上选取东西向穿过塌陷坑的一条剖线AB(如图 8)做形变分析(图 10)。由图可见,塌陷坑及其近邻区域存在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在不到一年的监测时间内,沉降量最大达到近40mm,塌陷坑处沉降量最大达到近37mm。

图 10 剖线AB沿线的沉降量Fig. 10 Deformation along line AB

4 地面沉降原因及塌陷机理分析

通过对塌陷坑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沉降区存在地面裂缝、建筑物破坏等现象(图 11),而非形变区未发现明显地表形变现象,从而证明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塌陷坑北方大面积区域被植被覆盖且存在建筑施工,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影像失相干现象较为严重。

图 11 野外实地调查照片Fig. 11 Field survey photos

4.1 地面沉降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得知,该地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均来自北江和南江的河水,因此并不存在抽取地下水的情况。通过将年平均形变速率图(图 7)和禅城区第四系沉积等厚线图(图 2)对比可见,沉降较严重的区域与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大的区域基本一致,但第四系中最容易发生沉降的是软土层,软土的厚度分布与第四系不完全一致,而且沉降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沉降情况还要结合软土厚度分布(图 3)情况综合分析。此外,从P点的形变时间序列图可见,在塌陷发生前的一段时间(2017-12-25~2018-01-30),形变速率突然增加,猜测可能是地铁施工扰动导致的。而临近塌陷前几天和塌陷过后几天,形变趋于稳定,考虑到可能是水管泄露导致软土层饱和的原因。2018-09之后沉降变缓,应该是软土层通过多年固结压缩,逐步趋于稳定。总结来说,地面发生不均匀沉降,主要原因是软土厚度的分布不均匀,其次地铁施工扰动也加速了地面沉降。

图 12 塌陷机理分析示意图(改自易守勇等, 2007)Fig.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llapse mechanism

4.2 塌陷机理分析

图 12所示为塌陷机理分析示意图,事故发生时,盾构机处于工程地质较差的地带,机身中下部处于中砂和粉砂交界位置,隧洞顶是易压缩的淤泥质土层、隧洞底是软弱的粉砂层。隧道沿线地表下5m左右设有供水管道,管道直径约1m。图中A、B的位置对应图 8中的剖线AB。

事故调查报告指出,佛山隧道塌方的原因为突发透水造成隧道结构破坏(张爱军等, 2018)。通过查阅文献和现场调查,我们认为事故起因于地面沉降导致供水管道损坏。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大量的研究表明,地面沉降会对地下管道产生破坏(张维然等, 2002; 赵常洲等, 2006; 贾三满等, 2007; 毛小平等, 2016),禅城区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老化现象,很容易受到地面沉降的影响; 其次,早在2018年1月15日,CB113附近发生过一次小型塌陷事故(CB113地理位置如图 8所示),该小型塌陷现场示意图如图 13所示,由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而没得到重视,但塌陷原因被鉴定为供水管道破裂。

图 13 小型塌陷事故现场图Fig. 13 Map of minor collapse accident site

从图 12可以看出,此次塌陷事故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更为复杂,盾构机顶的淤泥质土属于软土的一种,压缩性高、强度低(秦川等, 2019),特别是机身中下部砂层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出现水管泄漏的情况下发生塌陷事故的风险,也是这里发生大型塌陷事故的重要原因。根据已有资料和InSAR监测结果,我们合理地推测了此次塌陷事故形成的机理:由于供水管道下方的淤泥质土存在不均匀沉降,从而供水管道所受承载力的大小分布也不均匀,承载力越小的地方(沉降越大的地方),水管越容易发生接口松动或局部开裂。管道损坏后水外渗使地层饱和,弱化了土层的力学性质,同时施工扰动加大饱和土层变形和管线渗漏,水向下渗入到盾尾下方粉细沙层,粉细沙层含水量增加,承载力减小。盾构机上方淤泥质土层应力和下方粉细砂层承载力的变化,导致盾尾发生下沉。盾构机机身振动致使还未完全凝固的管片产生裂缝,盾尾透水涌沙,随着透水涌砂继续扩大,下部砂层被掏空,使盾构机和成型管片结构向下位移、变形。隧道结构破坏后,巨量泥沙突然涌入隧道,并在隧道有限空间内引发了迅猛的冲击气浪,最终导致隧道和地面坍塌。

5 结 论

(1)本文基于2017-03~2019-01期间的56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的时空形变信息。结果发现塌陷坑及其附近区域在监测期间存在持续的地面沉降,形变速率达到30mm·a-1以上,而远离塌陷坑的地铁沿线地带大多比较稳定。

(2)通过对塌陷区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当地地质资料和事故调查报告,认为塌陷坑及其临近区域地面沉降主要原因是软土的固结压缩,其次地铁施工扰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面沉降。

(3)推测了塌陷形成的机理:供水管道下方的软土存在不均匀沉降,使水管损坏导致管道内水外渗,进而致使还未达到胶装凝固点的管片产生裂缝,最终引起隧道和地面坍塌。

(4)在地质环境差的环境中施工,应该对地表沉降提高警惕,对有潜在隐患的区域及时治理,并以高精度手段持续监测其发展。

本文所用的地质资料为广东省佛山地质局提供,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禅城区第四系软土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研究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基于SWOT分析的佛山禅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研究
城区公共自行车投放和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社会变迁与青年群体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
河北平原区第四系(200m以浅)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特征综述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明渠结构优化研究
浆喷桩在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