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态设计趋势探微
——以李永谟的作品为例
2021-09-19戴丽娟
戴丽娟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713)
从21 世纪开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人类开始关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的协调性发展,如何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了世界人的关注点。创意一直被高唱,文化创意成为了发展的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发力,成为世界各地区推动再生经济的主流。而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现有的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年轻消费人群增加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80 后”“90 后”等年轻的人群对地方旅游观光、再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促进了以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而衍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创意文化行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1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60 年代的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在经济贸易中主要依靠出口制造化的政策,整个台湾地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台湾地区经济质的飞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资源吸引了各个行业人士的注意力,很大一部分的生态资源在新兴发展中国家逐渐有了新一轮发展的趋势。尤其迈入了智能化时代,台湾面临着缺乏代表性商品竞争优势的危境,其不得不寻找出另一条出路。“而整合台湾的智慧与文化魅力,结合新的创意,并将其应用于产品发展或生活品质与美学中,不只是台湾许多产业焕发新生机,也是新潜能与新商机的关键策略,既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成长,同时也能平衡台湾过度偏向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型态。”[1]
台湾地区的南投县草屯镇是研究台湾文化工艺的核心地区,其主要目的是推广台湾地区本土工艺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有三个关键点:工艺生活、工艺创新和工艺传承。作为台湾重要的工艺文化基地,台湾地区的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带领11 位工艺业者及精选的工艺精品,参与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不仅呈现卓越的台湾地区工艺设计及技法,增进两岸地区文化交流,让两岸地区的文脉绵延不断、代代相传,让更多收藏家能够对台湾地区文化工艺有更深的认知,也可以收获更多台湾地区的良品美器。李永谟先生的作品就是台湾地区本地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创作的作品经常被台湾地区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收藏、展览,多次获得伦敦国际发明展的“环保双金设计奖”,并在一些国际创新创业赛事中也曾获得“最佳传统与文化奖”奖项,甚至李永谟先生作品因受到各地区的欢迎、喜爱也曾参加世界各地区范围的示范教学。
2 再生之美——李永谟的树皮编织工艺的生态特征
2.1 树皮编织工艺的特点
树皮不仅是树木的保护层,而且具有柔韧性,每种树的种类不一样,树皮的状貌性质也不尽相同,呈现出的质感也各不相同,利用废弃的树皮来开发艺术品或工艺品也是当下生态设计的流行趋势。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树皮编塑工艺品的材料有:青桐树皮、白桦树皮、木槿树皮、雀榕树皮或者一些其他废弃的树皮等。这些废弃树的表皮韧性大,用处很多,比如可以用来制作“枯叶蝶”“花器”以及各种各样的鸟类造型,有经验技术高超的师傅可以用这些废弃的树皮编织各类昆虫、花卉,尺寸大小不一,小巧精致,艺术感强烈。
众多工艺美术师也利用树皮的这种特质来设计与开发工艺美术产品,其中来自宝岛台湾地区的树皮编织手工艺人李永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也擅长运用树皮的韧性编织昆虫动物、塑造花卉的各种造型,并研究发现叶脉的弹性、运用自然果实造型,塑造出不同的花型及动物,成为笔架等日常生活里广泛运用的一种礼品,以表达珍惜资源、希望人与自然林木生命和谐的情感。第八届厦门文博会上,树皮编织手工艺人李永谟先生带来了经过多年的探索自主研习的树皮艺术作品(如图1)。
图1 李永谟以玉兰花叶脉创作的《再生之美》
2.2 李永谟的作品的生态意蕴
“我的作品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环保的理念。不管科技多进步,大自然的力量都是不可小视的。心与自然相融合,才可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正是拥有着这份“不忘初心、爱护自然”的心态,李永谟先生开始寻找废弃木材并尝试利用废弃木料重新设计与加工。这些废弃木材的树皮质地柔软有弹性,拥有天然的木纹肌理,看起来细致,韧度又高,加上保存的时间年限高,有一些木材可以放一百多年,如桦树和樟树这些木材纹理较好,在保存基础较好的情况下还能给予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在树皮原料取得容易的情况下,使废弃木材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值得广泛推广的新型环保观念。李永谟先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加上富有艺术审美的表达能力,一个个富有生命张力的树皮作品通过他那灵活的巧手得以实现,透过他所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生态万物变化的熟悉,同时这些作品也寄托着他对大自然深深的眷恋与珍惜。日常创作中,李永谟先生在熟悉需要使用的树皮特性之后,开始加工创作,常见的创作素材有动物和花草树木,成型的作品有造型可爱的蚂蚁、鸟雀、青蛙等,形象逼真,造型有活力。
在李永谟的作品中,时常利用树皮的柔韧度与弹性来作为他作品技术的支撑点。早年间的李永谟是一位珊瑚雕刻大师,后来因为珊瑚行业的式微而失去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本身是一位拥有精湛手艺的人,所以一有空闲就开始研究新的手工艺技术。直到在一次因缘机会下开始学习椰叶编织的技术,通过不断地练习,他开始编制各种各样的昆虫造型,如蚱蜢、蝴蝶和蜻蜓等都编得十分逼真。由于椰叶编织做不了精细独特的创作,为了进一步完善工艺水平又开始研究树皮的物理性能,并请教相关的教授专家,同时进行多次反复的试验,最终选用了桦树皮及青桐树皮作为主要的材质。桦树皮及青桐树皮薄度适当,柔韧性极强,刚好可以用来编制各类昆虫的造型,尤其是个头极小的蚂蚁。李永谟先生曾创作过两件树皮蚂蚁的作品,其造型灵活不僵硬,而且蚂蚁能够旋转角度,这两件作品分别是《蚂蚁持笔撰书》和《蚂蚁坐览“自在”》。在李永谟的世界中,他一直认为这些废弃的树木材料不应该被遗弃或者浪费,如果可以挖掘树皮的特性,找到适合发展树皮的技术工艺,这将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态发展的一次新鲜“合作”。
3 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生态设计趋势
首先,生态设计工艺的大力推广,来源于李永谟的不断进取的结果,同时也与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密切相关;其次,是管理机构在较少干预的情况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模式。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不仅仅靠单一的工艺产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同时,还可以举办两岸地区文创商业对接会、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台湾文创购物节,扩大线上与线下品牌商间的多元化合作,瞄准时下的潮流文化趋势,把握文化对接渠道。1994 年台湾地区的“文建会”的社区通过大力改造逐渐演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区,隔年在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口号后,在当时的各个阶层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此新理念的倡导和推广下,大力发展台湾地区文化产业。后来,其实践经验与政策直接推动和影响了后续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脉络,尤其是将许多传统产业注入当地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的新元素,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突显了本土文化的地域特色,让文创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凸显其产品特色,让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当前,台湾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多元的设计氛围,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新型的经济发动机,为经济的驱动与文化的交流注入新鲜活力。“这一局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从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政策演变、经济价值、运作机制等不同层面和向度进行回顾性研究和考察,以期对现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和发展建议。”[2]其实,我们的社会文化是意识形态运作的重要载体和保存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深耕”作为其重要部分,试图以创新和实验的形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之建构与勃兴,十余年之后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产业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发展形态。
结语
对目前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状态进行分析,产业扶持与其政策密切相关,管理机构在较少干预的情况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模式,可以使两岸艺术界了解彼此的发展现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