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阻肺应用心理护理对其负面情绪及病情的影响研究
2021-09-19黄金香
黄金香
(阳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阳江 529500)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是指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吸烟、职业性粉尘、空气污染及感染等主要诱因,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下导致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纤毛运动功能减退,引发慢性气道炎症,气流受限[1]。慢阻肺具有病程长、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等确诊,患者受到疾病症状、治疗时间等各种因素影响,易出现负面情绪,继而加重病情,而且影响治疗依从性,不配合用药、自我管理,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治疗,加重负面情绪,恶性循环[2]。常规护理中虽然开展对患者的安抚和健康教育,但过于简单,且缺乏个性化特征,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有限,未能对病情控制起到积极作用。而依据患者个性化需求展开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建立护患关系,针对性心理安抚和疏导,激发治疗信心,利于病情康复[3]。为此,本次研究对老年慢阻肺应用心理护理对其负面情绪及病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80例作为资料,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慢阻肺患者80例作为资料,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本院接受并确诊,均经肺功能检查、X线及CT检查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诊断标准,FEV1/FVC<70%[4]。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0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71.42±3.89)岁,肺功能分级:轻度14例,中度20例,重度和极重度6例,病程2年至15年,平均病程(8.79±1.44)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0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71.84±3.97)岁,肺功能分级:轻度12例,中度21例,重度和极重度7例,病程2年至15年,平均病程(8.81±1.42)年。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脑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排除意识不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干预,包含生活指导、饮食护理、心理安抚等。
1.2.2 观察组
上述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如下:①心理护理,了解到患者易出现紧张、缺乏信心、敏感等负面情绪,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其情绪变化及性格特征,采取心理评估量表分析其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方案,并耐心解释、鼓励、安抚、教育,以亲切自然、积极乐观的情绪主动提供护理服务,引起其正确排解负面情绪,如诉说、转移注意力等;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结合其兴趣爱好寻找适宜话题,每日至少互动2次,每次20-30min,促使其感受到关怀[5]。②健康教育,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错误认知后,再展开系统性及计划性健康教育,并考虑到患者年龄大,理解能力降低,需不间断进行认知、饮食、用药及注意事项的强化教育。依据患者个性化特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如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面对面交流。护理计划制定采取患者意愿,鼓励患者主动发表意见,提供多种计划供患者选择,提高其参与感,并列举治疗成功病例,增强治疗信心[6]。③环境护理,老年患者睡眠时间短、易醒,精神状态差,需减少环境因素对患者的负面情绪,保持病房安静,良好通风,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引导其与熟悉护士、医生及病友,熟悉医院环境,减少抵触情绪。④激励护理,每日沟通中鼓励患者表达疑虑,及时解答,针对用药、饮食、运动等依从行为,给予鼓励,并引导其感知自身恢复情况,肯定治疗及护理的积极作用,提高康复信心[7]。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负面情绪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均为20个条目,分数越低,负面情绪改善效果越好。测定护理前后患者肺功能变化,包含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值(FVC%)。结合本院自制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从健康饮食、坚持运动、科学用药、定期复查、规律作息、戒烟戒酒等方面评价,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比较
分析表1可知,两组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比较,护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明显改善,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比较(分,)
表1 两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比较(分,)
2.2 两组肺功能评价
分析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FEV1、FVC、FV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明显改善,FEV1、FVC、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肺功能评价()
表2 两组肺功能评价()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分析表3可知,观察组完全依从率80.00%,对照组50.50%,差异显著(P<0.05)。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慢阻肺作为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由于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对其的防范、治疗及护理研究备受临床重视[8]。目前医院收治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确保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由于病程长、治疗时间长,且患者生活行为、环境及心理状态与病情关联较大,因此需加强对患者的行为管理及心理护理。老年慢阻肺患者身体机能减退,记忆力及理解力降低,很容易忽视医护人员的教育指导,出现不健康行为,影响治疗效果,加强病情,继而加重负面情绪,失去治疗信心,不配合医护工作,危害身体健康[9]。传统护理工作中以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为主,仅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指导及心理安抚,未评估患者心理特征及需求,难以取得明显心理调节作用,患者负面情绪持续,不利于病情控制。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对心理护理越来越重视,认识到依据患者个性化特征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10-11]。心理护理主张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注重护患互动,主动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引导患者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应,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中引导患者正确宣泄负面情绪,依据个性化特征转移注意力,并加强对其的认知干预,认识到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性。心理护理需保持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关注环境、治疗、经济等对患者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不良因素影响,并针对患者良好行为给予肯定,激发患者主动参与自我护理的信心,促使患者从心理到行为均提高依从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FEV1、FVC、FVC%水平高,完全依从率80.00%高,提示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关注患者身心实际需求,给予充分关怀、心理调节及认知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肺功能,利于病情控制。与[1]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后其(SAS)、(SDS)、PaCO2、PaO2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近。
综上所述,老年慢阻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负面情绪调节,病情控制有积极的作用,确保提高治疗信心,依从医护工作,促进肺功能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