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09-18马瑞
马瑞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优质公共产品,各国交往以政治互信、贸易畅通为起点,以文化融合为落脚点,建立在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往来才是最长久稳固的。中国是“一带一路”提出国,在与世界文明融合时,存在反思与批判本土文化的自觉不足、不同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自觉不足及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反思的自觉、提升文化交流对话的自觉、促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最终找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从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华文化;文化自觉
一、引言
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都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而不断增强。相比之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却较为缓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政治、经济、文化不再是界线清晰的独立领域,相反呈现出高度融合的态势,因此,要将本土文化与政治、经济结合起来考虑。中国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国,不能仅限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提高,更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时代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在特定人类社会中共对外彰显的一种柔性吸引力,它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系统与社会行为凝聚力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刘挺,2016)。中国之所以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提升较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人的文化自觉程度不够。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整个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程度,在“一带一路”中保持有意识的文化自觉,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做到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尊重外来文化,形成文化的交流。
二、文化自觉是“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觉最早是由费孝通提出,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1998)文化自觉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下如何更好传承和创新,以什么样的姿态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思考。通常认为,文化自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认同和选择,从而再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刘立华、季一木,2014)。
综上,文化自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文化主体对身在其中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要了解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更要对其精神归旨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还要具备反思和批判。其次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找到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最终确立“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费孝通,1998)如果说文化自觉的第一个层面是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那第二个层面需要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进而创新和发展本土文化。文化自觉最终的目的是让本土文化在适应新环境,与世界文化融合过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以确保本土文化更长远的发展。
在“一带一路”中,对中华文化自觉可以促使中华文化得到其他参与国家的尊重和认可,通过文化自觉也能使国人更尊重和理解他国文化。可以说,文化自觉是各国相互理解尊重的起点。“一带一路”要想走深走实,就需要参与各国彼此文化的尊重、理解和交流,要想达到充分的尊重和交流就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觉基础上。
三、中华文化软实力不强的表现
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在推进中积极为他国樹立榜样。但也有一些困境,如中国在输出贸易、技术、资金等“看得见”的要素时,效果很好,输出观念、文化等要素效果却不理想,这说明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强,文化的认可度不高。
1. 反思与批判本土文化的自觉不足
文化自觉首先要求对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形成、发展、精神内涵,要客观看待本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盲目自卑。
“一带一路”中,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方面,国内有两种极端的思想倾向。一些人妄自菲薄认为中国目前离世界大国的距离尚早,习惯用西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标准衡量中国,一味贬低本土文化。另一些人盲目自大,甚至有文化霸权主义的倾向。实际上,这两种对待文化的极端思想都未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在,更没有深入反思中华文化。
2. 不同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自觉不足
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内涵是与外来文化进行充分对话和交流,尊重彼此文化,取长补短,达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目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国际上有关“一带一路”的负面舆论就甚嚣尘上,而这些舆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不足导致的。中国成功摆脱了“挨打”、“挨饿”,但“挨骂”的局面依然存在,要么是“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崛起,要么就使劲抹黑中国形象,把极少数人的行为夸大成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的“不了解”。这种“不了解”就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和交流不足。
3. 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不足
文化自觉要求在理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完善本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中找到位置,建立起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文化表达。
“一带一路”中,中国全方位向世界展示出来,这必会产生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在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由于对外传播中,对中华文化的创新不足,使得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到误解。如,孔子学院在美国和欧洲遭遇关停,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孔子的思想创新性的继承不足。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容易注重离现实比较远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忽视离现实很近的当代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的形式也缺乏创新,通常是主流媒体及党和国家机关带有政治色彩的宣传,既不生动,离普通老百姓生活较远,又由于增加了政治因素而说服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