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思考
2021-09-18张朝
【摘要】 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标准化建设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本文结合上海市提出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在分析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现状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构设想及标准化工作建议,指导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 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5.002
Thought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ZHANG Chao
(Shanghai Institute of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urrent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s crucial to the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standard system for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Shanghai,analyz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it proposes the idea and standardization suggestion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 urban;digital transformation;standardization
1 引言
近年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以势不可挡的发展速度融入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以数据赋能和数据应用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1]。世界各国主要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以争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2021年3月份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利用四个章节的内容来阐述数字化转型相关议题,数字化转型战略意义不言而喻[2]。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于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便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推动城市在经济、生活、治理三个领域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3],进而实现服务发展新格局的战略。3月份上海市数字办发布《2021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明确当前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及要求[4]。市政府各组成部门根据《意见》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和相关要求,相继发布相关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十余份。在7月10日闭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市发布了《生活及经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未来三年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各个领域的工作重点及相应目标,开创了我国超大规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窗口。
2 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现状及意义
2.1 标准化现状
早在2014年,我国便组建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旨在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5]。此后,又相继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等近二十个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6]。2015年,国家标准委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包括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七个大类的智慧标准体系框架[7]。2018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从能力类和成效类两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8]。在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引下,智慧城市相关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有序地展开,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以技术、产业、应用为主线,在各领域形成了行业智能化布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数据的互联、互通、互用需求日趋迫切。相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呈现出的“单兵作战”状态,上海本次提出全面推進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可以理解为是以智慧城市为基础的一种“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而是注重以数据应用为驱动,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紧密耦合,重塑生产、生活、生态模式和体系。因此,城市数字化转型所对应的标准体系也应有别于现在已形成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当前,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刚刚兴起,尚未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支撑引领。
2.2 标准化意义
城市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是意义重大但难度极高的工作,标准化工作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城市数字化转型最终的结果。因此,要想实现全面的城市转型,必须构建统一、开放、可操作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标准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等各级标准对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 城市數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构设想
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工作应根据自身特点,在深刻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思维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对标准化工作重新进行顶层规划和精细化设计。
标准体系框架可由基础共性标准、数字底座标准、经济标准、生活标准和治理标准五大类组成。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含术语和定义、标准应用指南和评价指标等,是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和实施评价的基础。数字底座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字底座标准聚焦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经济、生活、治理标准则从上海市提出的三个转型维度入手,囊括经济、生活、治理各个场景的规范性内容。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不断深入,转型涉及的范围将不断扩大,需要标准支撑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对标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渐进明细,确保标准体系能有效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运行。
4 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建议
4.1 优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行政层面上,形成以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为中心的政策协调机制,相关业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顺利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进行;技术层面上,形成以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总体组为中心的技术协调机制,以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为中心的技术咨询机制,从技术上指导相关业务部门实施标准化工作;标准化主体层面上,形成地标委、新型标准化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类标准的作用。
4.2 强化标准试点和宣贯推广
鼓励企业创设行业性建设导则,并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标准化试点。加强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及推广工作,通过培训研讨和公益讲座等形式提高标准制定、应用成效,促进业务工作与标准化工作融合推进,形成一批“能用、管用、好用”的政务服务、城市运行领域的地方性数字化标准规范,进而扩大显示度和影响力。
4.3 加强标准实施与贯标评估
深度融合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与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标准建立后的实施及协调力度。此外,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实施评价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实施工作由政府引导向市场化的转变。努力构建形成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实施生态链系统,同时合力推进标准实施评价、标准咨询与培训等相关工作,提升标准实施工作效率,保障标准有序健康实施。
4.4 深化标准化人才培养
实施开放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人才政策,在企事业单位设置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特设岗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招收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的技术人才,加大培养既懂数字化技术,又了解标准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力度,建设一系列重点服务于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的科研工作组,进一步夯实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天广.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机制与路径——兼论“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的双向驱动[J].治理研究,2021(1):5-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J].中国水利,2021(6):1-38.
[3] 靳欣威.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J].上海质量,2021(1):8.
[4] 政策·地方[J].中国信息界,2021(2):9.
[5] 王哲.浅谈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革新性战略[J].科技风,2020(2):195.
[6] 曹志成,代健,刘益嘉.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及建设对策研究[J].航天标准化,2021(1):38-42+46.
[7] 李海晏.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9(12):193-197.
[8] 郭周祥.新型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通信企业管理,2021(5):72-76.
【作者简介】
张朝,男,1989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标准化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