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021-09-18赵源
赵源
关键词:空间服务;公共图书馆;文化IP;第三空间理论;知识螺旋理论
摘 要:文章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为例,以螺旋知识理论为基点,阐述公共图书馆文化IP定位的阶段性发展内容,并从空间性虚拟知识情境、空间性文化知识活动、空间性知识个性化三个角度,对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其他图书馆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8-0038-04
1 背景
空间服务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公共图书馆要以空间服务为前提,深刻认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本质,在“第三空间”、知识螺旋理论基础上,把握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内涵,结合用户对公共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实际需求,对文化IP进行精准定位,在挖掘和应用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从信息科学技术、地域文化、品牌运作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文化IP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公共图书馆在空间服务视域下文化IP服务模式的创新。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纸本馆藏和数字化馆藏兼顾的发展原则,截至2020年年底,馆藏印本文献达到了1,179,665种、2,087,035册,其中中文图书1,028,308种、1,914,593册,电子期刊55,616种,电子图书2,190,922种,是深圳市电子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在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方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在信息科技、文化资源、品牌建设方面探索出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
2 空间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1997年,奥登伯格基于“公共场所”概念,提出“第三空间”理论。在该理论中,第一空间指家庭环境,第二空间指鼓励、竞争的环境,第三空间指图书馆、影剧院等可以提供公共社交体验的区域。通过对“第三空间”理论对于图书馆空间本质的界定,明确公共图书馆空间具有自由性、宽松性、便利性属性,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发展指明了方向[1]。基于公共图书馆的第三空间认知,见图1,结合图书馆独特的空间形式、文化形态、社会职能、知识体系,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对知识本质挖掘、知识活动参与、知识空间交流、知识个性化等隐性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因此,用户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知识情境服务(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客观因素集合)、空间知识服务(指为发挥图书馆资源价值与社会价值开展的具有公共性、民主性知识活动)的新要求[2]。
为挖掘公共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保证用户获取精准性和精细化的知识,增强用户黏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价值与社会价值,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在空间服务视域下坚持“以用户为服务中心”原则,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知识内容和深度的知识服务。
3 空间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文化IP定位
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概念分析,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日本学者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螺旋(SECI)理论,见图2。这一理论针对学者关于场所、知识情境、知识构建等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价值进行界定,总结出公共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要以微观视角为基础,深度把握空间服务中的“服务”内涵,以实现“空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服务”的协调发展[3]。从本质上说,公共圖书馆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重要生产者,其文化服务形式与作用直接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逐渐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全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展现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发挥了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公民文化自信、塑造国家良好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4-6]。
在知识螺旋理论支持下,我国各公共图书馆为充分发挥空间服务效能,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文化IP创新服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笔者以文化IP定位为视角,对公共图书馆文化IP的创新发展进行探析,总结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IP定位的两大阶段,见表1。
第一阶段以信息资源整理、保存与文献研究服务为重点,以服务用户文本知识查阅与应用为主要服务内容,保证所开展的文化服务工作符合公共场所内部空间服务需求。在该阶段,公共图书馆为发挥特色馆藏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以传统文献资源为核心的文化IP服务,如文献资源研究服务、衍生玩具开发服务等,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具有时代性、普及性和群众性特征。然而,在这种文化IP服务模式下,公共图书馆难以有效发挥空间知识服务作用,不利于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职能作用的发挥。
第二阶段是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下,公共图书馆逐渐突破内部空间服务束缚,基于数字技术支持,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促使公共图书馆对知识资源、电子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与开发,保证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文化服务工作符合显性知识的空间服务、虚拟知识情境服务需求。为推进和完善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图书馆先进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资源优势,公共图书馆结合用户需求,开发了网络文学服务、虚拟主题公园服务等文化IP服务项目。
为深度挖掘隐性知识资源,满足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空间性知识服务的需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自身角色、资源建设等进行精准定位[7],树立正向服务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需求而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持极高的契合度,同时基于空间服务理论,结合用户对空间性虚拟知识情境、空间性文化知识活动、空间性知识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将文化IP定位为数据库搜索与应用IP、复合型文化活动IP、品牌服务IP等。
4 空间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
空间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与依托,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发挥资源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以知识情境理论、知识螺旋理论为支撑,理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理论逻辑,把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本质与服务内涵,以信息科学技术、地域文化、品牌运作模式为切入点,持续提升空间服务与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的融合程度,可以发挥公共图书馆空间性虚拟知识情境、空间性文化知识活动、空间性知识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作用[8]。
4.1 空间性虚拟知识情境服务
在空间性虚拟知识情境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基于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推进图书馆文化服务空间不足的事实与用户需求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以此提升用户的知识能力,为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的职能夯实技术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积极践行科技强国理念,以隐性知识挖掘为必要条件,以创新科学技术应用为手段,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与图书馆自身优势作用,不断推动文化IP服务模式的创新[9];通过RFID的全面应用,实现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Gale Scholar数据库、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的构建,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文献信息搜索与应用的文化IP服务。
4.2 空间性文化知识活动服务
在空間性文化知识活动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基于地域文化、古籍文化资源精髓,构建地域文化生态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理念,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10]。同时,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公共图书馆要对自身的文化定位进行精准判断,要始终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对自身文化职能的有效发挥进行审慎思考,赋予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性、群众性、地域性、文化建设性特征。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对古籍文化、地方文献等资源的艺术价值、应用价值、版本价值等进行深度挖掘,在丰富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馆藏的基础上,凝聚优秀文化精髓内容,挖掘多样化的文化知识活动IP形象,提高全民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此外,公共图书馆要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文化展示、发挥文化资源价值为核心,坚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本质与服务融合原则,结合用户需求分析,推动优秀文化精髓的IP资源转化,实现空间性文化知识活动IP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具体而言,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要通过App、游戏动漫、VR场景、文化活动开发等形式,搭建与图书馆古籍文化、地方文献等资源相结合的文化IP创新服务平台,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发挥图书馆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对用户主动思维的引导作用,为展现公共图书馆资源价值、实现文化IP服务模式创新与优化奠定基础[11]。
4.3 空间性知识个性化服务
在空间性知识个性化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基于IP品牌运作与发展,提升用户对空间性文化IP产品与服务的认可度。在知识情境理论、知识螺旋理论的支撑下,公共图书馆要强化IP文化推广工作,推进IP品牌运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确保图书馆隐性资源与信息时代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同时,公共图书馆要基于个性化服务视角,以资源优势、文化服务优势对文化IP品牌构建、文化市场完善进行有效调节,以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保障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应用与文化服务的深度,使用户挖掘并体会到IP品牌具备的认知价值,从而满足用户对隐性知识挖掘的需求,实现用户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此外,推广空间性知识个性化的IP品牌,不仅要推广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更要对图书馆服务品牌进行塑造与推广,促使图书馆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融为一体,在打造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品牌的同时为图书馆服务形象的塑造而服务[12]。具体而言,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基于公共知识空间理论,以空间性知识个性化服务为基点,深化隐性知识挖掘与体系构建,通过开展incoPat校园精英赛——“未来IP专家”等文化活动,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厚的图书馆空间性知识个性化IP品牌,发挥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增强空间性知识个性化服务的互动和深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职责与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向,结合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对自身进行空间文化服务精准定位,自觉承担起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职责,并基于公共图书馆自由性、宽松性、便利性的“第三空间”属性,结合知识情境理论、知识螺旋理论内涵,以空间性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对文化IP创新服务模式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挖掘隐性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由的文化交流空间。
参考文献:
[1][2][3] 刘蕾,陈威莉,刘志国.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理论基础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2):43-48,60.
[4] 魏雯,张中平.创新驱动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新创意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10):20-23.
[5] 陈洁娣.资源共享得实惠:全民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8):154-156.
[6][7] 马锦涛.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以“区—街镇”总分馆制为视角[J].文教资料,2020(16):99-101.
[8][9] 胡一.IP运营: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新与推广的新思路[J].图书馆学刊,2018(7):21-26.
[10][11] 毛哲.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基层业务辅导模式创新与发展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3):178-179.
[12] 胡朝君.基于知识挖掘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编校:崔 萌)
收稿日期:2021-07-02
作者简介:赵 源(1982—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