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第一痛”,中医也有招

2021-09-18李厚宝

家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泻法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李厚宝

三叉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多数于40岁起病,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现在研究认为80%~90%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迂曲硬化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

传统医学把三叉神经痛划归在面痛的范畴,又称“面风痛”“面颊痛”。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使气血淤滞。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

西医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和手术治疗。药物主要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镇静止痛药,但对久病的患者来说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且随病情加重需加大药物剂量,药物长久使用也会损伤肝肾功能。传统医学将其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气血淤滞型3种,针对不同类型采用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有需要的患者可以一试。

风寒型 一侧面部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刀割,痛处拒按,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面部受寒因素,苔薄白,脉浮紧。

取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列缺、合谷。

操作方法:除合谷取对侧,其他穴位均取患侧,行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

风热型 头面疼痛,有烧灼感,遇热或急躁时加重,常伴口干、口苦、咽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浮紧。

取穴:四白、攒竹、太阳、曲池、尺泽、外关、太冲。

操作方法:除太冲取对侧,其他穴位均取患侧,行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

气血淤滞型 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淤斑或淤点,苔薄白,脉沉涩。

取穴:内关、三阴交、血海、太冲、颊车、地仓。

操作方法:除太冲取对侧,其他穴位均取患侧,行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

需注意的是,以上仅是基础治疗方法,临床需结合患者病情、病程及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取穴及操作,才是保证疗效的最佳方法。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在生活中要加强护理意识,需做到以下幾点:

1.利用疼痛发作后的间歇期,清洁颜面、口腔,保持个人卫生,洗漱用温水,避免凉水等冷刺激。

2.注意气候变化,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冷风对面部的刺激,外出时戴口罩或头巾。

3.戒烟酒,不吃辛辣食物,宜吃质软、易嚼的食物,避免硬物刺激,不要做可能诱发疼痛的动作。

4.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避免急躁、焦虑、冲动、生气、抑郁等情绪诱发疼痛。

5.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猜你喜欢

泻法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三叉神经鞘瘤25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