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目标激励法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培训管理中价值分析

2021-09-18包爱红毛保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急诊科实习生目标

包爱红,毛保峰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吉林长春 130011

急诊科室与其他科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人群密度高、流动幅度大,科室相关护理人员对于自身所接触的疾病、病情程度以及患者就诊时间方面,不能进行很好预估,突发应急事件相对较多,这也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自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专业能力。在传统急诊护理培训管理教学中,带教老师只是将相关知识以及急救操作技能,对实习生进行单纯讲授,未对其进行深入讲解并将其与实际操作进行很好结合,造成实习生学习兴趣逐渐丧失[1]。此外,由于实习生对于急诊科室较为陌生,导致其对于护理临床培训管理教学的参与也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管理教学效果及质量[2]。因此,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成为现阶段培训管理教师工作重点。目标激励法作为最为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任务及方向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率,广泛应用在临床护理培训管理教学的各个领域。该文选取该院急诊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接收的10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目标激励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该院急诊科的10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模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实习生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14±0.36)岁;学历:本科15名,大专25名,中专10名。B组实习生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05±0.45)岁;学历:本科14名,大专26名,中专10名。两组实习生在年龄及学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实施传统培训管理法。①带教老师根据急救科室所应涉及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急救实践技能操作等,制定护理培训管理教学大纲。②带教老师在开展相关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叮嘱实习生从旁观看,促使其对于详细流程有初步了解和掌握。③还可将急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制定成册,供给实习生随时观看。④实习生在培训管理教学结束后,对其进行出科成绩考核。

1.2.2 B组 实施目标激励法。①为促使实习生对于急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急救实践技能操作能够进行熟练掌握,将目标激励教学法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在开展急诊培训管理教学工作前,相关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士,应根据本院急诊科室的实际情况、护理工作特征,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培训管理教学内容。②将整体护理培训管理教学任务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板块,根据实习生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习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专业学习目标,带教老师要对实习生学习情况及进程进行密切观察,告知学生,只有完成此阶段专业学习任务目标,才能开展下一专业版块的学习[3-5]。③为促使学生对于急诊科室所涉及的知识与特点,进行更加深入了解,带教老师应先带领实习护士,对于急诊科室各个区域环境进行熟悉,并将各个工作区域的功能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讲解,从而对于实习生因初入急诊科而产生的陌生感,得以很好缓解,促使实习生对于护理培训管理教学的参与度能够得以加强。④带教老师在开展急救护理培训给管理教学时,应让实习生对于患者自身病情变化的评估、来院就诊患者的正确分诊、病情危急患者实施正确有效急救措施以及与医生进行良好配合等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带教老师在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时,应将其与实际急救技能操作进行很好结合,从而加强实习生对于相关急救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并能将自身所学知识很好的应用在临床急救操作中,促使实习生对于急救所涉及到的电除颤仪、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以及电动洗胃仪等,抢救措施及仪器设备的详细流程进行熟练掌握,利于实习生更好完成急诊护理培训管理教学目标[6-7]。⑤为促使实习生自身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带教老师应设立奖惩制度,采用分阶段总结考核的方式,对于实习生此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考核成绩较为优秀的实习生给予口头表扬及物质激励,可对实习生学习兴趣进行充分调动。此外,还能激发其他实习生自身的竞争及学习意识,营造较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带教老师还可指导实习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对实际急诊临床技能操作进行模拟与演习,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实习生自我思考后,在进行相互之间讨论,教师从旁加以指导,在加强实习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能对实习生临床急救操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

1.3 观察指标

1.3.1 教学效果调查情况 临床实践教师在实习生结束培训后,为了解实习生对于两种培训方法的评价与看法,可制定系统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提高沟通能力、调动实习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参与度、强化团队精神、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满分为100分,不满意:分数低于65分;一般:分数65~75分之间;满意:分数在76~90分之间;非常满意:分数高于90分以上,分数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8]。

1.3.2 急救能力评分情况 对于该次参与研究的实习生(观察评估、预检分诊、急救操作、应急配合)等方面进行评价估分,满分为25分,分数越高,说明急救能力掌握的越好。

1.3.3 专业成绩 在每次临床带教结束后,根据所教学专业知识相关内容,设计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测评试卷,对实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专业知识,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以及急救实践操作,总分为100分,卷面共分为4部分:①单项选择题占总分25%;②一般填空题占总分15%;③简答题占总分50%;④论述题占总分10%,分数越高,说明成绩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满意程度情况对比

B组实习生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满意程度对比[n(%)]

2.2 两组实习生急救能力情况比较

B组实习生在观察评估、预检分诊、急救操作以及应急配合等方面的能力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急救能力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实习生急救能力情况比较[(±s),分]

评分项目A组(n=50)B组(n=50)t值 P值观察评估预检分诊急救操作应急配合15.35±0.22 16.34±0.36 16.39±0.37 15.68±0.45 23.36±0.15 23.38±0.35 23.66±0.42 23.49±0.51 212.713 99.145 91.842 81.196<0.001<0.001<0.001<0.001

2.3 两组实习生专业考核成绩对比

B组实习生专业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实习生专业考核成绩对比[(±s),分]

表3 两组实习生专业考核成绩对比[(±s),分]

项目A组(n=50)B组(n=50)t值 P值专业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操作83.63±3.36 83.75±3.16 96.33±3.21 95.66±3.12 19.325 18.965<0.001<0.001

3 讨论

急诊作为承担院内外急危重症等抢救工作的科室,具有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技术性强以及突发应急事件相对较多等工作特点,是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在开展急诊相关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护理工作人员时刻处在高度警惕及细心严谨的状态,以免由于其自身疏忽,发生较为严重的医疗护理事件,对患者自身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9-11]。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急救能力十分关键。为促使实习生能够将自身在校内所学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对于护理工作岗位职责能够更好、更快适应,临床培训管理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培训管理教学中,带教老师作为实训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者,只是将急诊相关知识对实习生进行灌输式传授,而实习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状态,未给予其充分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习生自身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12]。此外,带教老师仍旧采用较为落后的管理教学模式,导致实习生对于自身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进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未能很好实现培训管理教学目标。因此,改进培训管理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目标激励法培训教学是根据急诊科室以及实习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目标,以此来对实习生自身学习积极性进行很好的激发。实习生可通过不断完成带教老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增强自身对于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急诊培训管理教学工作效率。

该文通过研究发现,B组实习生满意人数49名(占总满意度98.00%)明显高于A组实习生满意人数40名(占总满意度80.00%)(P<0.05);B组实习生在观察评估、预检分诊、急救操作以及应急配合等方面的能力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实习生专业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A组(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培训管理教学中应用目标激励法,可达到提高实习生自身急救能力、培养其专业素养以及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对于提升急诊培训管理教学效果、促进临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急诊科实习生目标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