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管理对儿童眼底病治疗效果及配合度的影响
2021-09-18徐甜甜
徐甜甜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辽宁 沈阳 110031)
眼底解剖结构是由视网膜、视网膜黄斑部、视神经及其乳头加上血管共同构成,眼底病变临床上主要指以上部位发病者[1-3]。小儿眼底病是小儿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群体,如未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则可能影响视力甚至视觉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失明[4],故小儿眼底病对其日常生活与学习均造成极大负面影响[5-6]。研究提示[7],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其中护理程序则指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有计划的连续性整体护理,从而确保患儿更为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8]。本研究则总结近年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实施护理程序管理的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眼底病住院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前与患儿监护人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3~6岁学龄前儿童,监护人为其父母,既往身体状况正常,均为双眼发病,眼压在21 mm Hg以内。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者、精神状况异常者、父母离异者、无法坚持治疗者,凝血功能障碍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6岁,平均(4.51±0.70)岁;病变时间:3个月~2年,平均(11.14±0.85)个月;病变类型:Stargardt病23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者2例,黄斑变性者10例,Coats病者3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者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6岁,平均(4.62±0.71)岁;病变时间:3个月~2年,平均(11.04±0.85)个月;病变类型:Stargardt病22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者2例,黄斑变性者11例,Coats病者2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者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药物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一般护理、心理干预等。观察组实施护理程序干预。首选成立护理程序干预小组,选取眼科临床护理经验相对丰富的一线护士、临床医师组成,并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关系,定期开展关于小儿眼底疾病特点及临床护理工作的业务培训,将临床实践工作与理论知识考核结果相结合纳入绩效管理。针对入组患儿,有责任护士和管床医师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相关记录,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明确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尤其是护理难点与重点,形成护理的标准化程度表,同时绘制以患儿具体病情为基础的护理实施表格,且在表格中应将患儿的护理目标、目前诊断、护理程序与措施、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评价等内容统一纳入,针对具有自我理解能力患儿,可通过床旁语言沟通,耐心询问患儿主观感受,针对无语言表达能力患儿,则通过询问其监护人征求效果。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落实好护理程序干预,针对手术患儿定时换药,加强术后监护,并且在为患儿换药时,注意操作的轻柔,以免触发疼痛甚至医源性损伤。针对眼局部用药者,做好用药后观察,对于术后躁动、哭闹者,建议监护人播放卡通视频、听音乐、床旁安抚等方式进行缓解。术后体位护理上,对于接受全身麻醉患儿,建议术后严格去枕平卧6 h,并注意患儿呼吸道通畅情况,一旦出现呕吐等并发症,应及时将患儿改为侧卧位,并尽快将呼吸道中呕吐物排出,以免窒息的发生。饮食上则建议术后6 h待麻醉完全清醒后先进食清淡流质饮食,随后慢慢过渡为普食。同时在术后应尽量做好患儿活动的限制,尤其应注意患儿眼部伤口的保护,避免手抓敷料,提高安全性干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随访过程中视力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主观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统计两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和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1.4 评定标准 视力测定以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评估;治疗配合度分级分为0~Ⅲ级共计4个等级,其中Ⅲ级为配合度最理想,完全依从治疗与护理,Ⅱ级为配合度良好,在护理人员监督下可顺利完成治疗与护理,I级为配合度欠佳,需要护理人员以强制手段方可完成治疗与护理,0级为无法配合,配合度优良率统计主要计算Ⅲ级和Ⅱ级配合度者;并发症主要观察眼压增高、视网膜脱离和角膜水肿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过程中视力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术后1周,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随访过程中视力情况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主观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的主观认知程度得分和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主观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主观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比较(分,±s)
2.3 两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39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比较 [n(%)]
2.4 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的眼压增高、视网膜脱离和角膜水肿的总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804,P=0.028<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3 讨 论
眼科具有其临床特殊性,尤其是小儿眼部疾病患者,其治疗难度与护理难度均明显高于成人[9-12]。小儿眼底相关疾病好发于幼儿时期,其主要与遗传相关,另外亦有部分因眼外伤所致[13]。此类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而且术前需要完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等,以明确眼底疾病的类型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14]。鉴于小儿患者护理配合度低、恐惧心理等特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5]。护理程序主要是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求,促使护理对象早期康复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一种计划性极强的连续性整体护理方法[16]。
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治疗过程,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护理程序管理,相对于常规护理,比较两组随访1周内视力变化情况发现,术后3 d和术后1周,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进行护理程序干预,能有效的促进患儿术后视力恢复。另外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主观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患儿所患疾病的主观认知程度得分和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进行护理程序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患儿监护人对小儿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发现,观察组患儿整体配合程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发现,观察组发生的眼压增高、视网膜脱离和角膜水肿的总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进行护理程序干预,能有效提高患儿护理配合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观察组实施的护理程序干预,以患儿具体眼底疾病病情为依据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程序,并形成护理表格,依据实施,确保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及时有效护理,真正做到对症处理,确保护理质量。同时实施的护理程序干预,还可督促护理人员更积极的提高自我护理水平与素养,加强患儿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早期处理,为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眼底病患者进行护理程序干预,对改善患儿治疗后视力水平,提高其监护人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确保患儿有效配合,减少并发症等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