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影响
2021-09-18侯巳俊
侯巳俊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卧龙街道卫生院普外科 上蔡463800)
结直肠息肉是肠道常见的一种良性病症,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其发生多与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炎症等因素有关[1]。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排便带血、腹痛、腹泻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内镜下手术切除息肉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式,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效果显著的特点[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高频电切术是临床治疗结直肠息肉常用的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结直肠息肉,但何种术式的效果更佳暂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高频电切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审(025)号]。前瞻性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上蔡县卧龙街道卫生院普外科治疗的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纳入标准:经结肠镜、直肠指诊等确诊为结直肠息肉;首次接受结直肠手术;均为良性息肉,符合手术适应证。(2)排除标准: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肠癌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90例患者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病程5~11个月,平均病程(8.36±1.13)个月;年龄36~71岁,平均(50.41±4.26)岁;腺瘤性息肉27例,炎性息肉18例。实验组男24例,女21例;病程5~12个月,平均病程(8.29±1.32)个月;年龄38~73岁,平均(50.16±4.25)岁;腺瘤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检查,营养不良者需适当补充蛋白质,合并高血压者需进行降压处理,并需清洁肠道,患者可于术前3 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国药准字H20040034)2 000 ml促进肠道排空。对照组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全身麻醉,取左侧卧位,头垫低枕,双腿屈曲,行电子结肠镜(日本富士公司,EC-99WM)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及大小、形态。于息肉基底部黏膜3 mm高处用圈套器套扎息肉,用VIO 200S型高频电刀(德国爱尔博电子医疗仪器公司)将息肉切除,电凝止血,切除的息肉组织需立即送检。实验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用内镜注射针将肾上腺素盐水(1:10 000)1~5 ml注射于息肉底部黏膜边缘,使其隆起,用圈套器套扎息肉基底部,高频电凝切除息肉及周围少许正常组织,网篮回收标本送检。所有患者术后均需禁食禁饮24 h,可通过静脉补液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流食,术后1周可进食普食。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2)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2周穿孔、术后出血、切口过深等发生率。(3)复发率: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并邀患者回院复查,如结肠镜检查再次发现息肉者则为复发,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息肉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2周,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复发;术后6个月,实验组无复发,对照组仅有1例患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生多与长期便秘、腹泻、不健康饮食等因素相关,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引发结直肠息肉[4]。该疾病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如不尽早诊断与治疗,容易导致癌性病变,危害患者健康。内镜下切除息肉已成为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势[5]。但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方法较多,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等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是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切除并凝固息肉组织,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在息肉黏膜组织下注射肾上腺素使息肉隆起,再进行圈套高频电凝切除,两者均可有效切除结直肠息肉。本研究将上述两种术式分别用于结肠息肉患者治疗中,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相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虽可有效切除结直肠息肉,但术中容易出现部分息肉因圈套不完全而残留的情况,术后易复发,且该术式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不利于患者康复[6~7]。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先注射肾上腺素使息肉组织隆起再行圈套高频电凝切除,可更有效地切除息肉组织,减少息肉残留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8]。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在内镜的高清视野下将息肉伴随根部黏膜同步摘除,缩小了手术切口,对机体损伤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9]。因此,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均可治疗结直肠息肉,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因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而效果更显著。
本研究术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复发;术后6个月,实验组无复发,对照组仅有1例患者复发,说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均可有效治疗结直肠息肉,且复发率较低。且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复发的1例也与该患者不遵医嘱,未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排便习惯有关,提示上述两种术式均可有效切除结直肠息肉,短期复发率较低[10]。但因研究时间的限制,术后暂未进行长期的随访,有关长期的结直肠息肉复发率有待未来延长研究时间作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相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复发率较低,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