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思乡曲的艺术创作分析
2021-09-18赵佩珺
赵佩珺
引 言
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从小酷爱音乐,对小提琴更是天赋异禀,早年留学法国的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游子在异国他乡辗转流离、颠沛漂泊之苦,也深深地体会到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在跟随比内鲍姆学习作曲之后,将这种思乡之情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同时融合河套民歌元素创作了旷世之作《内蒙组曲》,一经演出享誉整个音乐界。马思聪在作曲、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方面造诣颇深,堪称小提琴创作演奏领域中的“泰山北斗”。
一、创作背景
《思乡曲》是《内蒙组曲》的第二章,在海内外享誉盛名,说是马思聪的代名词一点也不夸张。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犯我国土,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马思聪和家人也不例外。在颠沛流离之时绥远一首只有八小节的民歌《城墙上跑马》深深吸引了他,在尝尽四处漂泊、动荡不安、背井离乡的滋味之后,这首带着草原民族特点的民歌激发了马思聪的创作灵感,《思乡曲》就此诞生,这首极具东方色彩的带着草原民族特有的风格融入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之中,兼具东西方艺术特色,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集大成者。
二、曲式结构解读
《思乡曲》共有99小节,以“如歌似的行板”为主旋律,以《内蒙组曲》中的音调为素材,套用了《城墙上跑马》的爬山调,将小提琴犹豫的气质与内蒙民歌以长调见长的特质有机结合,表达出远离家乡悲伤忧郁之情和对家乡故土深深思念的绵长情义。
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五部再现曲式特点:
A + B + C + D + A’
通过对乐句进行扩展实现“a+a b c+c+连接句d+e+连接句a+a+结尾”的五部再现曲式,既保留了原来《城墙上跑马》的曲调,也实现了主旋律的扩展,达到曲式结构完整性的目的,同时凸显了马思聪音乐创作的自由性。
其中A(1-16小节)前8小节为主题乐段,第4小节开始D商调,羽音,9-16小节为变化重复,B(17-25小节)此乐段为4+5结构,前8小节为4+4形式,后一小节停留在高和弦五音上,为下面转入G宫调做预备。C(26-48小节)9+9+5形式,26-34小节是乐段及重复,35-43小节以高八度重复前9小节,最后作为连接句的5小节为下面转入E宫调做铺垫。也有学者将上述A、B、C三部分整合作为《思乡曲》的第一大部分,这部分表达的感情基调是游子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带着浓重的思乡的悲伤情绪,由此作品进入第二大部分,转为E宫六声加变宫的调式结构,情感也发生变化,一改第一部分悲伤的情感基调,给人豁然开朗、振奋精神、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憧憬之感。D(49-75小节)此部分加入了双音,与A部分形成力度、速度、节奏、情绪方面的鲜明对比,随着双音的演奏,力度加强、速度加快、情绪高涨,到59小节进一步加强,情绪到达新的高度,71-75小节为连接句,调式从E宫转为C宫,为下面转回D调做铺垫。第三大部分A’(76-99小节)为缩减再现部分。前8小节重复,4+4对比性乐段,96小节为四度双音进行,同时有多个泛音出现,使乐曲力度呈现减弱趋势,最后两小节减到最弱,回复原速,结束部分在a羽调的属和弦,整个音乐得到升华,结尾部分主旋律翻高八度,运用泛音、双音使乐章明亮温暖,结尾处的弱化又使人回想起对家乡无限思念欲言又止的浓厚情义。
三、演奏技法与情感处理
(一)演奏技法及情感处理
《思乡曲》整曲用到揉弦、运弓、滑指、换把等演奏方法和技巧,在不同乐段运用不同的技巧,配合不同乐段调式变化、情绪转承,实现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演绎小提琴忧伤、优美的动人旋律,体会小提琴与中国民族化旋律的文化碰撞。
A(1-16小节),小提琴D线上演奏两遍主题旋律,但两次有所不同,1-8小节第一次出现主题旋律,要求左手柔软而放松,采取轻柔演奏的方式,缓缓慢慢像涓涓细流般淌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处需注意第3小节运用了西方乐器演奏中较少出现的同指滑音,左右手运动要协同配合从E音滑到G音时弓子不要往下压,避免重音的出现,使乐曲富有情感不单调。9-16小节重复第一部分主题乐句,但在技术上与第一次出现主题旋律的处理方式不同,此时应该表达更为强烈的思乡情绪,所以声音要稍强,但为了表达情绪的增加,揉弦要更加细腻,表达思乡感情的浓厚。
B(17-25小节)是主题旋律的变奏与扩展,通过中低音来表达流动的旋律,与之前相比速度没有变化,但运弓时间要稍长,将缠绵幽怨、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现出来,20小节的三连音每个音都要拉清楚,25小节延长、放慢,为下面乐句的出现留有悬念。
C(26-48小节)仍属呈现部分,但旋律发生变化,一改之前平和缓慢的节奏,A弦奏出音色明亮高亢,此时弓速应稍快,左手揉弦也要适当加快,力度相应加大,旋律起伏较大,昂扬奔放的跳进音调表达情感的激烈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第44小节前有两个泛音需要用同一小手指把位换弦完成,这样有回声的效果,47、48小节速度放慢,在快结束的时候给听众营造余音绕梁、无限遐想和期待的氛围,为下面乐句的开设提前造势。
D(49-75小节)这一部分出现了第三个旋律,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速度为“piu mosso”更加活跃,力度也更强,在这一部分随着三度、五度、六度双音的接连出现旋律和情感都发生了变化,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运用干净、果断的双音换把描绘亲人见面的激动场面。演奏这部分时要非常注意双音的技法,例如:演奏三度双音时,手指放松移动中不出现滑音,务必保证弓子在移动过程中两音之间的距离,保持弓子平衡且偏向下面的声部,有旋律时侧重旋律练习,慢慢加入长音。
第59、60小节出现力度很强的双音,第61、62小节用较强的力度演奏低八度前两小节旋律。(如谱例1)
谱例1
第63到75小节为连接句,63小节到70小节不同于71到75小节,因为在第73小节转为高音饱和色调,第74小节又回归原速,慢慢结束。D部分在明快的民族调式基础上充分演绎了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后与亲人团聚的情感,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所以在力度、速度、情绪饱和度方面都不同于前面几部分。
A’(76-99小节)部分两次再现主题旋律,但第二次不同于第一次加了装饰音,在演奏中要看重这些装饰音,尽量放慢速度,以展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增加民族特色,而92-99小节出现了多个泛音,乐曲力度逐渐减弱但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再a羽调的属和弦结束,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限的遐想。
(二)容易出错的技术分析
1、滑音的技术分析
滑音是拉弦乐器左手技法之一,分为同指滑音和异指滑音两种,使用滑音能够丰富音色,提升乐感,起到装饰的作用,在演奏中经常出现滑指不到位、过分注重过渡音、深指速度较慢、左右手配合不好等问题。以《思乡曲》第1-5小节为例,(如谱例2)第2小节中有同指滑音,演奏者需注意左手把位控制,避免滑指不到位,异指滑音是先滑到另一个把位,然后换指,如果有过渡音需要关注过渡音的长度。如第4小节过渡音,在演奏过渡音时,切记要迅速带过,起到过渡音的作用,而不是过分关注,影响效果;在第5小节中的la是2指,re是3指,换把时需迅速将指下渗,切换把位,所有过程需要保证弓子的匀速行进和左右手的协调配合。所以在演奏此乐段时应该非常熟悉左手拇指在不同把位的位置,有过渡音时注意过渡音的长度,一带而过、干净利索,切换把位时到位且迅速。
谱例2
2、双音的技术分析
《思乡曲》大量运用三度双音来体现节奏、速度和力度,双音即在相邻的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而演奏中经常出现右手弓不能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面导致的弦高不同而致使一根弦发音,另一根弦不发音。如第49小节有两个双音,都用2指,下方音用4指,实现2、4指同时演奏较为困难,还要加入移指,非常容易出现音准偏差,同时涉及到2指、4指的移指,在演奏时避免出现滑音,保持好两音间的距离,左手手指放松柔软。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旋律与长音分别占不同旋律时,如果弓子没有侧重旋律部分,容易出现长音间断、旋律不连贯的情况,如第53小节,这时应该时弓子侧重旋律部分,长音均匀持续。在第53小节还涉及到同指按两音的问题,前音是fa,后音为旋律部分,需要将同一指按弦,手指向下按住1弦,指尖则轻触2弦,达到指同音不同的效果,此过程中弓子要保持在两弦之上均匀发音。所以在演奏此曲双音时需特别注意两音间距离、弓子的平衡度以及旋律与长音的先后关系,把握同指两音的技巧,熟练巧妙准确地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泛音的技术分析
泛音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两种,前者是手指轻触音符发音处,发出类似口哨的声音,后者一般用1、4两指或2、3指实需配合发出明亮清晰的音色,起到提亮乐曲的、升华情感的作用。演奏中如果不熟练或者技巧掌握不到位,容易出现1指轻、4指重或者两指力度都不到位的情况,乐曲音准不清晰、音色刺耳。
《思乡曲》结尾部分使用到双音泛音,双音泛音的正确使用基于演奏者良好的左手手型,以及对两音间距离和方向有精准的把握,才能在演奏中非常熟练精准地找到音位,演奏出双音泛音的效果。
4、换把的技术分析
换把是通过左手灵活地移动位子演奏出更多的音或者是同一个音随着把位的移动音色不同,从而演奏出更为丰满饱和的乐曲。在演奏第77小节时,换把时容易出现音位把握不准,或出现滑音,导致声音不干净,或音准不够。通过练习各把位音阶熟练掌握换把时不同音位的固定位置,做到换把时干净利索然后配合音准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整体要把握调式、节奏、音色和情绪等几方面。在调式上深入理解河套民歌的民族特点,此曲基本套用了内蒙民歌的调式,在节奏方面不宜太快,要严格按照乐谱演奏,不要炫技或省事,作品主题部分呈现的是游子多年离家对亲人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家乡深深思乡之情,太快或太慢的速度都不足以表达这一细腻的情感,到后面梦中与亲人相见之后的激动可以增加力度和速度以及双音和弦的相互配合,刻化久缝亲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感情,加之小提琴音色的干净透明,尤其是重复主题旋律时音色的明暗、虚实更好地渲染了作品的情绪变化。
结 语
马思聪一曲《思乡曲》开启了小提琴民族化、中国化之路,此曲不仅是马思聪早年背井离乡留学法国内心真实情感的展现也是当时国内无数普通大众内心颠沛辗转、无家可归、思念故土的情感表达,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处处能体现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与交融,将民歌元素巧妙地揉入小提琴演奏中,既能将小提琴的婉转优美彰显出来,也能将民族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