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创作成果纪实
——(上·声乐篇)
2021-09-18罗玉兰孙波山瑞超
罗玉兰/孙波/山瑞超
对于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编创研究,笔者早在2019年便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由云南艺术学院的五位作曲专业研究生与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姜霞以及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余雁君,共七位成员跨校而建。2020年初,本团队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申报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项目,并于同年7月正式取得立项。立项后,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立即召集项目团队成员召开研究工作会议,并一致决定将课题于2020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
哈尼族是红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哈尼族多声部音乐也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地处偏远,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使得哈尼族民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好保留。因此,笔者作为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项目《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的负责人,带领团队深入红河县地区采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音乐,力图抓住其特点,运用至创作实践中,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手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器乐、声乐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在保留原本音乐元素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在项目进行的第一阶段,团队进行了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由两位理论教师进行综述。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术界对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民歌研究与创作已经较为丰硕。不仅进行了民歌收集、采编、翻译等工作,而且当代作曲家也有较多以哈尼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这些研究成果对哈尼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由于受歌曲语言以及体裁的限制,导致哈尼音乐的传唱度不高,所以哈尼族音乐文化的大众传播度远远不够。
在项目的第二阶段,以研究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为切入点,带领团队于2020年秋去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实地采风,了解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文化、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充分感受其民族音乐内涵后,团队成员将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术理论进行实际的创作。在课题研究起初,团队的预期成果本来是出三部作品,但经过实地采风后,每一位成员都体验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并与他们同吃同住的经历。所以,我们深深地被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自然景观所吸引,并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感兴。因此,此次采风后的团队创作成果一共五项。
在团队创作成果初次呈现以后,团队再次组织进行交流、互换意见修改作品。而此次课题研究也得到了云南艺术学院作曲系导师团队的大力支持与肯定,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部作品都由导师精心修改,使得本次成果既具有民族音乐语言,又不失现代音乐审美,写出高质量作品。
2021年4月16日,《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的五部研究成果在云南艺术学院安康音乐厅进行首次展演。其中钢琴曲《哈吧热》(马千千)运用活泼的节奏展现哈尼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竹笛与钢琴《阡陌》(杨金凡)旋律平缓悠长,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与哈尼元素相融合,具有现代音乐风格审美;长笛与大提琴《田野》(罗玉兰)将哈尼多声部民歌音调与现代作曲技巧相结合,用音乐线条表现哈尼男女在田野间劳作的阶段景象;女高音独唱《梯田壮美红米香》(山瑞超)抓住了哈尼族音乐素材的核心音调,使其作品悠扬悦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味;艺术歌曲《篝火情歌》(孙波)将民族化和艺术化做到完美结合,旋律优美,表现出了“阿哥”与“阿妹”之间的爱恋之情。尽管每首作品的风格、创作构思不尽相同,但却拥有同一个目标,即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乃至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更好地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品首次展演后,获得了较高的呼声,这是对我们团队创作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赞美。在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学习后,不仅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在创作能力上得到提升,同时现代作曲技术手段的运用,也让云南红河县哈尼族民歌以“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保护。所以,现将团队研究成果集中呈现,希望能为后来的音乐创作者和学者分享一些创作的经验,也希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审美相融合的新作品形式能得到一定的推崇。
一、艺术歌曲《篝火情歌》创作思考
“篝火”一词,从其字面意思来讲,一般是指在较为空旷的地方,用木柴搭建而成的火堆。若深挖其内在的意蕴,就折射出了以“篝火”为实物载体的人文追求,或是一时之欢腾,或寄予追求美好生活之向往……。《篝火情歌》便是借用“篝火”之名,去勾勒出年轻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之情,“阿哥哟,你是不是有话要对妹说?每次跳脚,你都远远的望我。阿哥哟,你是不是有话要对妹说?每回对歌,你都偷偷地望我。”通过这简短的歌词文本,男女之间欲语还休之意,便已跃然纸上。说来也巧,我探索哈尼族音乐已有多时,也曾利用其音乐素材创作过钢琴独奏曲、二胡协奏曲和童声合唱,但将其纳入艺术歌曲的创作视野,还是初次呈现。作品依托本次课题《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为切入点,委托了曲靖市艺术研究所的夏关锐老师进行了歌词创作,这首带有浓烈哈尼族风格的歌词便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艺术歌曲作为专业音乐创作的范畴,其灵巧的主题构思、复杂的调性安排、有序的结构设计和与旋律浑然一体的钢琴织体相互作用,使其或更有效地突出声乐作品中的思想性和创作者的哲思,因此,也被纳入了“严肃音乐”的界定范畴。从中国以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来看,内容多样、风格各异,有的使用了具有广义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创作而成,有的则使用了具有地方性色彩的调式或音列进行创作,而有的则使用了序列技法写作而成,如罗忠镕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等。这些作品大多都已被社会所接受,受众群体的反映都极为良好,对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之作用。话说回来,以课题的研究范畴为导向,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以哈尼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声乐曲和钢琴曲,如张朝的钢琴协奏曲《哀牢山狂想》、张难的小提琴协奏曲《红河情思》,吴渝林的艺术歌曲《大红河》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曲家都已将哈尼族音乐元素很好的转化为了自己的创作语言,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即使如此,对少数民族音乐语言的探索,尤其对于创作者来说,更是深刻的命题。因此,对哈尼族音乐的研究,仍还有巨大的空间,因为这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早已被世界所熟知,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
基于上述之言,我对创作哈尼族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便有了更深刻和具体的认识。艺术歌曲《篝火情歌》将哈尼族的音乐特点集合了起来,通过使用其大三度+小二度的旋律进行为蓝本,重新凝练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主题,并在其结构的表达上,以更为专业的创作语言去呈示它。
作品使用了再现单三部的曲式结构,前后两端为慢板,中间乐段为快板,以此作为深化音乐情绪与内容的重要程式。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乐段改变了了调式中三音与主音的关系,即在大三度→小三度→大三度的迂回进行中,去改变单一调式相对平淡的色彩感,也正因为如此,作品也具有了“双重调式”的构思。如下图:
作品中的和声叠置与进行方式很好地说明了哈尼族音乐之特点。从主题开始的第一小节来看,和弦的纵向音程关系为: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度+小三度,传统和声学对此种和弦界定为属七和弦,但理论的建立不能脱离实际的音乐内容,哈尼族的带有半音的七声徵调式之色彩,便凸显出了其民族独特的地域标识和人文审美意趣,这种大篇幅的纵向音高组织逻辑与横向的音高进行方式融为一体,视为五声纵合化的安排方式更为清晰直观。至于从其横向的和声序进模式来说,服从作品的内容需要、情感需要为主,再恰逢其时地对其显现出来的听感色彩稍作改变便足矣。我想,这也是我写作此作品时民族化与艺术化相互结合的创作理念了。如下图:
钢琴织体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作品的内容需要,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作品的主旨乐思的思想情感。从这部作品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陈述阶段:
A乐段以对位化的和弦分解为旋律做支撑,其中,第5-11小节注重平稳节奏的使用,诸如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旨在强化旋律静谧羞涩之感,至第8-24小节时,为了迎合作品中“阿妹”对“阿哥”的旖旎之情更加激烈,便采用了三连音分解之进行,也突出了在反复乐思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技法与美学追求。如下图:
B乐段主要以节奏式的和弦衬托为主,在乐句间的连接部分时,和弦织体变为左手在低音区呈示,而右手在高音区演奏具有乐思延展意味的旋律变体。如下图:
再现乐段A1不仅在速度上与A乐段形成对比,而且织体的设计方面也大相庭径,这是由于作品需要流动的音响层去衬托“阿妹”对“阿哥”最后的情感需求,是内容与形式相互致使之结果。第43-50小节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在左右两手相互转换、动静结合,大有你追我赶之态势,似乎隐喻着“阿哥”内心情绪的涌动,即与“阿妹”陈述心中的爱恋之情。至第51-67小节时,十六分音符律动的线条与A乐段高声部的对位旋律结合起来,形成织体上的前后连缀,不仅在旋律的安排上实现三部性的程式安排,而且在织体的设计方面亦服从结构程式的设定,多种因素巧合融为一体,将艺术歌曲《篝火情歌》的情感、内容和美学追求都精炼到了较高层次的布局逻辑。如下图:
通过此次课题的立项研究,尤其是在采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哈尼族音乐的美妙所在,不仅强化了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是利用其特殊的民族语言进行了创作,以此来言明自己的深刻认识。我想,理论与实践的并驾齐驱在本次创作中较好地体现了出来,也反映出了音乐创作这一实践活动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将创作的笔触与民族音乐文化接壤,赋予作品更多地使命,从而达到既表现主观的技法与情感诉求,也达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路迢迢,水漫漫,就如何更有效化、更国际化、具体化和更专业化地利用哈尼族音乐元素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相结合,去创作出具有化时代意义,同时也具有大众审美意趣的音乐作品,也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作曲家眼前的深刻命题。
二、民族女高音独唱《梯田壮美红米香》创作思考
(一)哈尼音乐简述
哈尼族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等地,方言土语差别颇大,民间音乐丰富,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3类。哈尼族民歌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类。其中,哈巴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
哈尼族音乐的特点:旋律以级进为主,常伴有二度、三度、四度或六度下行装饰。也有六度、七度、八度跳进和个别乐句间的十度大跳。曲式多样,有单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有由上下句或多乐句构成的乐段,也有由两个有一定对比的乐段构成的结构。由于一曲多词,演唱时旋律出现不同程度地变化和乐句的扩充或紧缩。调式主要以五声为主的各种调式均有。比较有特色的音调由sol、la、do或la、re、mi三音列构成,或由sol、la、do、re或sol、la、do、mi四音列构成。通过对本次项目的研究,再一次去到红河采风后,我便创作了民族女高音独唱《梯田壮美红米香》。
(二)作品构思
《梯田壮美红米香》,这是我创作印象最深刻也是最难忘的一首歌曲,《梯田壮美红米香》它描绘了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人的梯田如古战场一般,站在山头,远远望去,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田野的景象。
本首作品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伴奏部分为钢琴,歌词描写了红河哈尼梯田的绝妙风景,在歌曲旋律的创作中,融入了哈尼族的音乐元素,曲调优美绵长,使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歌曲的结构比较方整且简短,在作品的构思期间,团队亲自去到红河、石屏、建水等哈尼族、彝族地区采风,并且多次与民间艺人、表演者交流,其中有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主干音就是la、sol、do、re、mi,这也是我这首歌曲的核心音列。
以下是曲式结构图:
我运用了哈尼族比较有特色的旋律作为歌曲的前奏部分sol、la、do、re、mi,在这个五声音阶中我加用了升do,这是哈尼族音乐中比较有特色的变音。在这短短的十六小节前奏中,运用了最经典的哈尼族旋律完美融入,既精准表现了作者的意图和歌曲的定位,同时也给了演唱者和观众以充分想象空间。前奏部分在和声方面多运用极不协和的增三和弦,使作品和声向外扩张,略显新颖,调性偏向模糊。采用了简单的和弦织体,并用琶音和变化音进行修饰,将听众自然的带入了作品描绘的氛围中(见谱例2)。
谱例2
主歌部分旋律与引子部分的音列相同,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承接的作用。歌曲的主题非常简单通俗,却不乏哈尼音乐的味道。6 5 #1 2 3这五个音为主题部分的骨干音,让演唱者简单易唱,在这五个音里面进行简单的变化,就演变出了这首歌的主歌部分(见谱例3)。
谱例3
主歌部分伴奏比较简单,以三和弦作为主要和弦作平稳进行,调性统一(见谱例4)。
谱例4
伴奏比较轻盈活泼,多使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这种伴奏形式简单,既可以达到突出主旋律的效果,又符合歌词的意境,有一种浓郁的哈尼风情。
随后是一段间奏,间奏完全重复前奏,既对首句进行了总结,也引入了下文,起到了过渡的重要作用。随后第二段歌词采用“同曲不同词”的手法进一步让演唱者和观众更容易对歌曲的旋律加深记忆。
在简短的钢琴和声的推动下,歌曲进入了副歌部分,副歌部分旋律变得比较开放,使人有一种远离主歌部分“另起炉灶”的错觉,旋律多用大跳。同时在旋律中加入了#4和#1,让歌曲有一种似转调非转调的意境,调性显得模糊。
副歌部分伴奏也变得紧凑快速,形成“紧拉慢唱”的效果。整个副歌部分皆采用了较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通过右手节奏变化使音乐情绪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描绘出了哈尼梯田宛如仙境的美,也表达了对梯田的热爱之情。
副歌部分和声采用简单的三和弦分解为主,当然也有在三和弦中加入变音,左手不断变化和声,使其变得新颖,不易造成听觉疲劳(见谱例5)。
谱例5
经过了副歌部分之后,歌曲结束用前奏做了一个补充尾声,使歌曲回归统一(见谱例6)。
谱例6
在《梯田壮美红米香》这首歌曲的创作中,使我对哈尼族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我们小组经历了采风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许多哈尼族的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升华,结构上的取舍整合,使之与现代民族唱法有着更高地融合度。其次是在曲式和和声的设计上花了一些功夫,我的想法是能不能在一个短小的曲式结构中完成这个作品,因此我将曲式设计成单二部曲式,首先便于演唱者演唱,其次更易与让听众记住旋律。在和声方面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大多用的是三和弦,使旋律和伴奏有着更高的融合度。
在创作阶段,我们小组成员非常耐心地给我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就算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经过我们小组合作研究之后都给予我一一的解答,使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对《梯田壮美红米香》这首歌曲的创作,使我在关于民族类歌词的写作、旋律的创作以及伴奏的写作方面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让之前学到的一些创作技法实际地运用到作品的写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会支撑我将来的创作,使我的创作更上一层楼。
结 语
通过对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本项目组成员对哈尼族音乐以及文化有了较强的认知,并将理论与实践相汇运用进自己的创作中。在本文,艺术歌曲《篝火情歌》(孙波)、女高音独唱《梯田壮美红米香》(山瑞超)在创作构思中抓住哈尼音乐特点,作品体现出较强的民族风味,旋律具有独特的哈尼族“语调性”,并在民族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上做了较大努力。在下篇,将解读本课题研究中器乐篇三部作品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