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艺术歌曲《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初探

2021-09-18姜宣书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仄声演唱者艺术歌曲

姜宣书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创作背景

《七阙西湖》是一部现代音乐作品及声乐套曲,糅合了声乐与器乐艺术,而又融入了东方古典文学,全曲样式新颖、意境高远。《七阙西湖》于2011年12月15日完成总谱终稿,并首演于当年12月13日的杭州新年音乐会,而后又献声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几年来,此曲一直被杭州爱乐乐团列为重点保留曲目。而此文解析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为《七阙西湖》之二。《七阙西湖》可谓将现代音乐为古诗插上翅膀,委约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谱曲。青年时期一直生活在杭嘉湖平原的叶小纲,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情感,因此《七阙西湖》的旋律素材取自飘荡其间的各种民间音乐和戏曲,并选取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王安石等讴歌西湖之秀、杭州之美的诗篇。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表现形式,将音乐与文学诗词完美结合,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选自近体诗,即唐代后拥有固定格律范式的诗词,四声平仄使诗词具备了基本的旋律走向和轻重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正如标题所示,出自宋代苏轼的两首诗——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夜泛西湖五绝》其四,描绘了西湖晴天时的光彩熠熠,雨天时的朦胧悠远,夜晚时的孤寂静默,转眼的寺院灯火,使人遐思的美好意境。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艺术特征

(一)歌曲的音乐分析与调式倾向

歌曲《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单二部曲式结构图

歌曲的前奏部分运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接五连音,低音声部的节奏音型是歌唱旋律的先现,营造出水面波光粼粼的灵动感。节奏变化较少,由一开始的4/4拍切入3/4拍,在音型不变的情况下,变回4/4拍,紧接着进入主题。

A乐段的a乐句共8个小节,旋律舒缓,节奏多变。伴奏音型加密了织体,并且采用了五声D宫调式,最后的字回归宫音,听觉上来说属于大调,给人一种明朗温润之感,多变的和声与紧密的五连音,塑造出湖光瞬息万变的斑斓感,画面塑造逼真,能让演唱者快速抓住演唱情绪。

A乐段的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六声E商调式。22小节的间奏部分再现主题旋律,引入B段。b乐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伴奏织体也发生了变化,旋律线条更加有张力,更是加入了紧凑的九连音,力度和节拍变化频率升高。一句诗的歌词被分为四个小的部分,情感不断递增。34小节伴奏不断级进向上,最后弱收在全曲的最高音,为主题旋律再现作铺垫。再现句的伴奏更多运用了高叠和弦,钢琴和乐队的弱化,使歌唱者的声音更加空灵静谧。尾声部分歌词以两遍的形式强调内心幽远,又带着忧伤的情绪。

《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这首艺术歌曲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与钢琴伴奏,使乐曲有静有动,A段与B段的情绪对比不是十分明显,但却有层层递进的感觉,使整个音乐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些许层次感。整首乐曲的风格含蓄幽远、温婉流畅、真挚感人,是将中国古诗词作品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当代声乐艺术创作歌曲。

(二)诗词中“四声平仄”的本质旋律性质

中国诗词格律音乐性之真谛为“抑扬顿挫”四字,也可说为是“四声平仄”,除此之外词的“声韵”也又使我国诗词格律在声调维度的基础上更具立体性,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会更加亲切动听,也可说文字本身已具备较强的旋转引导性。

作为歌者而言,想要真正理解掌握一首艺术歌曲的旋律并完美演绎出来,就必须从诗词的声调格律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其与旋律的关系。

四声声调的旋律性质,既“平声为扬,仄声为抑”,之中的“扬”与“抑”,阐明了平仄声调的旋律线条,也说明了平仄声的情绪倾向与感性色彩。“平声为扬”的“扬”不仅表明平声调的旋律线条有上扬的趋势,也说明平声的字节具有明亮的色彩与饱满的情绪;“仄声为抑”的“抑”同理,不仅说明上声去声的旋律有落下的趋势,也表明仄声有着委婉、阴柔沉郁的色彩,这也有阴阳相对的意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平声作为“阳性”之音,无论其处于歌曲旋律的各处音高位置,都要保持圆润明亮的音色,仄声则反之。

在这首作品中,前半部分第9小节“好”与第17小节的“子”皆为仄声,即便是在中高音区,也不应该完全将力度释放出来,可注重咬字上的饱满。第12小节与第21小节的“奇”和“怡”字皆为阳平声,即便在中低音区也可以“放开喉咙”,展现声音的质感与力度。通过对古诗词中字的分析,同时我们也发现,音区的高低与声音的放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对歌曲旋律中诗词平仄的对比关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加“收放自如”。

再看到歌曲的后半段,第26小节的“茫”与第29小节的“香”为平声,相较前段,这两句诗明亮饱满积极的情绪。“茫”为阳平声,本身便拥有上扬的旋律线条,再加之较高的音区,我认为全曲的长音中,此字的音量可为最高;而“香”为阴平声,也是听觉上的“平”声,一定要平直的直接表达,保持音的清晰与质感,注意归韵。结合这一整句诗mf的力度,这里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37小节的“寺”为仄声,同时结合诗意,这里应该做弱处理。43与49小节的“光”为阴平声,从音调的角度来讲,大多数情况下,中文艺术歌曲中的阴平声字不宜加滑音或装饰音处理,在保证音质的情况下,做渐弱的处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

总之,对于中国艺术歌曲,音乐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音符的表面,诗词的格律声调与其“阴阳性”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歌曲的音乐特征,使演唱者更完美地诠释作品的风貌。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演唱处理

(一)咬字归韵与音色力度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必须要重视传统吟诵,吐字清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在声母,韵母甚至轻声,重声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中国汉语的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在音节中元音占主要地位,因此音乐性较强,同时又使诗词听起来圆润柔和。二是,每个字音按照声调变化加以区别,不同声调的词语构成诗词韵律的骨架。同时,咬字清晰,也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要将汉语字母的声母韵母表达清楚,二是,遵守吟诵中的基本原则,“平长仄短”。

提到咬字,就必须要提到“橄榄型发音”,顾名思义,就是发出像橄榄一样形状的声音。字音是由声母、韵母、韵尾组成,橄榄型发音要将这三个字因部分清晰地发出,将音强放在韵母之上,干净利落地做好“吐字、收声、归韵”,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并保证声音优美具有穿透力。如主题乐句“山色空濛雨亦奇”,首先缓吸气,轻声唱出“山”与“色”字。唱到“空”字时,使用橄榄型发音在“k-ong”的“o”上音强最大化,唱足时值后归韵到“ng”,不要提早归韵,而“空”字属于平声系统,所以在演唱时要唱的饱满,同样“濛”字也属于平声系统,一定要保证音色的明亮和时值的饱满。“雨”字属于仄声,切不可拖节拍以及推进力度,并且以弱力度为佳。

再如乐谱中48小节尾声处,“看”属于仄声,虽是上扬的音型,但切不可推进力度,到“湖”与“光”字才可以把音色放出来,“光”又是全曲最后的字,平声,在由强渐弱的情况下,保证腔体圆润不变,“a”拖满时值,最后轻声归韵“ng”,给人以辽远遐思的空间。

在音色的选取上,要选用恰当的符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的声音去演唱,笔者认为在演唱《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时不可用过于明亮以及厚重的音色,因为过于明亮或厚重的声音,都与宋诗含蓄典雅的气质相悖,所以演唱者应该用稍微暗淡优雅,柔美圆润的声音去演唱。

演唱歌曲时声音力度的变化,不仅要严格遵从谱面上的力度记号,也要根据自己对曲境的理解,适当改变声音的强弱。

例如诗词中的第二句16小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整体mp的力度下,“西”为整句最高音,可推至最大音量后逐渐减小,回归“子”字,并善于运用气息舒展身体,也可适当加入“滑音”的技巧,使乐句听上去更具动听性与柔情。

诗词的下半段第24小节开始,“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整体mf的力度。此时的景致是一幅由远及近的画面,为了营造放眼望去的辽阔感到转眼近景醉人的意境,可随着音域的不断降低做一个大线条的渐弱,但是声音的状态不可松懈,可让声音搭在气上,直到整句唱完。

而到全诗最后一句36小节“渐渐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我认为是全诗最有意境的一句,画面感十分强烈,在整体mp的力度下,继续做渐弱,这有一点像诗人逐渐释怀的喃喃自语,这份情怀随着寺院的灯火越来越远,逐渐散开,48小节“看湖光”又重复了一遍,这里做渐慢渐弱,给诗词音乐一个结束感。51小节“oh”又有一点像远处寺院响起的钟声,听上去不那么真切,所以一定要越来越弱,营造湖面朦胧的像是薄雾般的质感。

(二)情感表达与伴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掌握演唱技巧的情况下,把握歌曲的情感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同时,伴奏与歌曲是融为一体的,演唱者在演唱的同时,要关注乐队或钢琴伴奏的走向并沉浸于其中,才能完美演绎好歌曲。

想要做到“诗乐相融”,就要真情实感地去表达,并让自己置身于满眼湖光当中,去想象诗人当时创作的此情此景。全曲更多的是描绘景色,有一种朦胧空灵之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其实就体现在每个咬字的处理上,和声音力度的变化上。

前奏部分的伴奏,力度变化频繁,营造出了湖面瞬息万变的光芒感,并多运用了前长后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管弦乐队并用了长笛作为主要的乐器,音色甜美且空灵,能让演唱者很快的进入曲境当中,引导到最佳的演唱状态。到主题乐句部分,伴奏六连音要注意与旋律的规整节奏进行对位,人声起,伴奏弱,当人声结束的时候,伴奏的主旋律才可突显出来。

B乐段的伴奏相较之前不太一样,与人声更像是呼应的交替,“孤蒲无边”人声一结束,立刻把主场交给了具有表现力的伴奏,这里要注意配合得当。30小节演唱长音时,伴奏用强力度多进行力度的推进,让演唱者的声音不那么单薄,以及可以做到声音的强收。

41小节临近尾声部分,伴奏更加静默,这个时候要听人声,跟随人声的力度去弹奏和弦。48小节,的和弦要弹的轻中带有力度,让演唱者从情绪中平静下来,最后渐慢渐弱,以缓慢安静的旋律结束这首歌。

结 语

套曲《七阙西湖》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演唱技巧上,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新颖的创作手法、深远的意境、动听的音乐性都值得每一个声乐教学者以及演唱者研究。古典译配与改编类以及20世纪的诗词歌曲作品,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热门的题材,而当代艺术歌曲无疑能为演唱者提供更多的思考,掌握更多的演唱风格特点。笔者选取了这部套曲中最喜爱的艺术歌曲《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声乐爱好者通过了解此类知识,更广泛的关注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

猜你喜欢

仄声演唱者艺术歌曲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吟出古诗之美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贞观的“观”该怎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