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域下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众参与问题探讨
——基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2021-09-18谭回
谭 回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1 相关概念和囚徒困境模型引入
1.1 政府绩效评估和公众参与的界定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点,通常的概念为:基于一定的绩效目标,利用和采取相关工具及方法对政府工作的质量、结果与效益做出评价与判断[1]。现有研究中,学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探讨颇为丰富,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政府绩效评估界定为:政府绩效评估就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服务的质量、公民满意度等作为首选评估标准,通过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此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公众参与通常意义上是指社会公众为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国家或社会事务的过程。结合本文研究范围,将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界定为,社会公众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渠道、依据科学合理的标准与方法,参与到政府日常工作的评估当中,并对其服务质量做出一系列综合评价的过程。本文将针对以上概念界定来分析政府与公众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所展开的博弈选择。
1.2 囚徒困境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由艾伯特·塔克于1950 年提出,该模型假定在一宗案件中,有两个犯罪嫌疑人A 和B,已知二人均有罪但证据尚且不足。在分别关押且分开审讯的前提下,警察给予二人两种选择:招供或者不招供。由此,嫌疑人A 与B 将面临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两个嫌疑人均选择招供,则二人都将面临8 年徒刑;第二种情况,如果两个人均不招供,则A与B 各获刑1 年;第三种情况,如果其中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人抵赖,那么招供方就会被释放,不招供方则获刑10 年。该博弈如表1 所示。
表1 “囚徒困境”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对于理性的博弈双方来说,被判刑无疑是个坏的结果,因此最优的结果就是避免重罚、获得相对来说最少的徒刑。从囚徒A 的角度来看,假设囚徒B 选择了招供,则A 选择招供的得益为-8,不招供的得益为-10,因此在此情形下,招供的得益相对优于不招供的得益,囚徒A 将选择招供;假设囚徒B 选择不招供,那么A 招供的得益为0,不招供的得益为-1,这种情况下招供的得益仍然优于不招供的得益,囚徒A 仍将选择招供。因此无论囚徒B 招供与否,招供都是囚徒A的最理想选择。同样,站在囚徒B 的角度来做此假设也是完全相同的道理。然而,在这个博弈中,两个博弈主体的最佳选择并非双方都选择招供而面临8 年徒刑,最佳选择其实是二者都坚持不招供,因为这样的话各自只获得1 年徒刑。
1.3 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
在上述博弈模型中,博弈双方均选择招供但却无法构成纳什均衡,亦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究其原因,其关键是博弈双方无法进行沟通与配合,双方都只考虑自身利益,因此造成不理想的结果,并且此博弈属于一次性的博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博弈场景随处可见,参与博弈的主体之间进行的往往并不只是像上述模型中的一次性博弈,很多情况下会进行反复多次的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的情形中,博弈双方考虑的不只是本阶段的博弈结果,而会基于对上一阶段博弈结果的考量而做出下一阶段的博弈抉择。因此不难得出:在重复博弈的情形下,合作策略对每个理性参与者而言都是最佳抉择。因为如果博弈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那么反过来另一方将也会做出不利于对方的抉择;如果其中一方选择了合作,另一方也会根据此选择合作,这样有利于双方利益最大化;如果博弈双方一开始就做出合作的抉择,那么将会促成双方良性发展,促进达成最佳结果。
2 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众参与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2.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囚徒困境模型构建
在政府与公众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博弈研究中,本文将政府界定为一切政府机构,暂不深入到政府内部或政府之间的差异,将公众界定为所有年满18 周岁并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政府和公众即为两个博弈主体。在面临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时,政府既可以选择主动组织公众参与,也可以选择被动接受公众参与。同样,公众可以选择主动参与,也可以持观望态度,选择被动参与其中。因此政府有两种策略选择,即主动组织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和被动接受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同样,公众也有两种策略选择,即主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和被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据此,本文尝试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所得到的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政府与公众的囚徒困境博弈
在该博弈模型中,L 代表政府和公众获得的最大效用值;N代表政府和公众获得的最小效用值,P 代表政府获得的低效用,Q 代表公众获得低效用,其中,L>Q>N>P。
2.2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2.2.1 产生(L,L)的情况分析
模型第一种情况显示,政府选择主动组织公众参与绩效评估,同时公众也选择主动参与到评估中去,此时博弈双方所获得的效用都是最大的。在政府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组织和鼓励公众参与绩效评估活动时,因为政府的开诚布公,会获得公众较高的评价,此时,政府获得L 单位的效用。在政府选择主动组织公众参与的同时,公众同时选择主动参与绩效评估的策略,公众也会因为主动参与而获得较大收益,本文假设双方得益是相等的,即公众也获得L 单位的效用。这种博弈双方都主动的策略选择是最优的策略,也可称作是一个良策,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2.2 产生(P,Q)的情况分析
模型第二种情况显示,在政府主动组织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时,公众采取的策略是被动参与。这一情况下,尽管政府选择了主动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但因为公众选择以被动态度参与,所以对政府而言是无效用的,公众的不关注造成了政府成本的流失,本文规定为P 单位效用。而公众尽管采取被动策略,但最终还是被动地因政府绩效评估的开展而受益,但此时获得的效用远远不如主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反映民众真正需求后获取的效用那么大,本文规定为Q 单位的效用。
2.2.3 产生(Q,P)的情况分析
模型第三种情况显示,政府不主动组织而是选择被动接受公民参与,获得了Q 单位效用,而公众主动选择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却只获得P 单位效用。政府考虑到公众参与评估会使得政务活动就此公开与透明,而某些敏感信息的公开可能对自身利益产生影响,所以不愿向公众公开,因此选择采取被动接受策略。政府的被动接受仍会使自身获得一定效用,但该效用值低于选择主动策略的效用,政府此时获得Q 单位的效用;而公众尽管选择主动参与,但政府的被动接受造成时间拖延,即公众花费了一定的成本,因此获得的效用为P,此时公众付出的成本大于得益。
2.2.4 产生(N,N)的情况分析
模型第四种情况显示,政府采取被动接受公众参与策略,公众也选择被动参与,此时博弈双方均获得最低效用N。政府首先考虑到主动组织公众参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所以会选择不主动组织,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和简化复杂的程序,但不利于政府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会有损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获得N 单位的最低效用。而公众在没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认为参与评估是无益的,还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是对政府事务和绩效评估活动持被动消极态度,做出不主动参与的策略选择。这样便错失了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的机会,使得利益流失。因此,公众获得N 单位的最低效用。
3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产生帕累托最优的是(L,L),即政府主动组织与支持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公众亦主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由此才能获得整体最佳的结果。基于此,对如何推动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使上述博弈取得最优结果做以下探讨:
3.1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公众的参与意识往往外化为自主的参与行动,因此加强公众参与意识教育尤为重要。要重视公众主人翁意识培养,使其深刻体会到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行为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体现,从而提高公众参与评估的积极性。此外,还需切实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如果公众达不到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对评估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到位或是欠缺,那么就无法保证其对政府绩效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判断,从而影响评估的效果。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普及,让公众借此了解一些基本的评估知识;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使公众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2]。
3.2 加快转变政府行政观念
政府要转变固有的行政观念,实行政务公开。长期以来,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政府民主行政意识有所欠缺。要知道,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最直接作用对象,一项公共服务是好是坏、质量是高是低,公众的体会最深切、反馈最真实。所以,政府各级部门要转变行政观念,在评估绩效时,政府应始终将公众满意度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明晰公众在绩效评估中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估的人员构成中,作为公共服务感受者的公众必须占有重要分量。只有树立和转变了行政观念,政府才会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和组织公众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而不是以消极抵触的态度对待公众参与。
3.3 引入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概念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多次进行的一项政治参与行为。在政府和公众双方都只考虑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大局和长远利益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博弈很难实现对双方的最优结果。因此,在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引入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概念,不失为破解该困境的一种上乘选择。政府和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估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展开博弈。如果政府在组织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前,立足于长远利益,加大政务信息的公开,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当中;而公众也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正确认识到政府事务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以饱满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那么就能使双方利益无限接近于帕累托最优,促进和谐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