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阳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赏析

2021-09-17陈秋合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5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赏析博物馆

陈秋合

摘 要:当阳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东临荆门,南联荆州,西接宜昌,北靠襄阳。境内不仅发现并发掘了金家山春秋楚墓、赵巷四号春秋墓、曹家岗五号楚墓等重要楚墓,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展示了当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一面。当阳市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阳多彩的历史面貌,文章遴选五件馆藏珍贵文物作简要赏析。

关键词:当阳;博物馆;馆藏文物;赏析

当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批重要的东周楚墓和汉墓的发现,以及现存武圣关羽“大王冢”(也称“关陵”)和玉泉宋代铁塔都展现了地域厚重的文化内涵。下文对遴选的五件馆藏珍贵文物作简要赏析,以供更多学者了解和深入研究。

1 春秋蟠虺纹铜鼎(图1)

此鼎口径34.2厘米,腹径35.5厘米,通高36.5厘米,重约3.8千克,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当阳曹家岗五号楚墓附葬坑。此鼎由身、盖两部分组成。器盖微弧附圆盘形抓手,抓手内饰由里至外饰重环纹、雷纹。盖面以素面相隔分别饰有三组蟠虺纹圈带,器盖边缘共有四个兽面扣钮。器身以绹纹分为上、下两部分,绹纹以上至口沿处微敛,满布蟠虺纹,附微撇对耳,绹纹以下腹微鼓饰一周蟠虺纹带,圜底,有兽面蹄足四只,纹饰细腻,器型规整。

刘彬徽先生的《楚系青铜器研究》以口沿及承盖方式的不同将楚式青铜鼎大致分为束腰平底鼎、折沿鼎、箍口鼎、子口鼎和小口鼎五类。①张闻捷所著的《楚国青铜礼器制度研究》中对折沿鼎和箍口鼎细致的分析研究,根据书中图表2-3可知两者在春秋中期晚段区别较小,而以口沿和承盖的明显不同作区分。②当阳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蟠虺纹铜鼎,从其以口沿折出承盖,且带有扣纽的形制特征应属于楚系青铜鼎中的折沿鼎一类。其器身上的装饰布局与淅川下寺一号墓中出土铜鼎③相似,但其口沿特征与淅川下寺二号墓折沿鼎趋于一致,且与春秋中期折沿鼎表现出的上腹微折且圜底近平的特征更为相似,或可以粗略判断其年代可能为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之间。曹家岗五号楚墓附葬坑共有四件此类铜鼎④,其中当阳市博物馆藏有两件,此墓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楚地有别于中原的用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2 春秋王孙雹铜簠(图2)

春秋王孙雹铜簠与图1中的春秋蟠虺纹铜鼎同出于曹家岗五号墓附葬坑。该类器型最主要的特点是盖和器身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分开可作两个相同的盛放器皿,器盖通常以附带扣纽的特征区别与器身,是周代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周礼·地官·舍人》中记载:“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东汉郑玄为其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由此可知其功用。

该铜簠通长28.8厘米,通宽22.6厘米,通高23厘米,重约3.8千克,盖、身上下对称,器盖附带六兽面扣纽,直口折腹,上下分置内空方足和一对兽首环耳,通体满饰蟠虺纹,十分细密,内有八字阴刻铭文:“王孙雹作蔡姬食簠”①。高應勤先生关于该铜簠的文章《王孙雹簠及其铭文》对其中的“雹”及“蔡”字结合古汉语及金文做了深入分析,即作器者楚国贵族王孙雹与蔡侯之女蔡姬结为夫妻,此器是为蔡姬所造,反映出楚、蔡两国军事对抗的同时贵族通婚的关系。②1975年湖北涢阳出土两件铜簠(一簠仅存器身),分别记有“佳(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中(仲)□璜食簠……”和“佳(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彝为孟姬囗铸媵簠……”③。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记宋公栾为其妹勾敔夫人作嫁媵簠④,该墓年代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年⑤。从以上出土铜簠的铭文内容来看,这些铜簠对东周时期女性婚嫁情况有一定的反映,或也充当着礼仪往来间的某个重要角色。

3 东汉金天禄(图3)

这件天禄长1.5厘米,高1.1厘米,金质,中心穿一孔,十分小巧精细,应是用作饰物或为某器物部件,出土于湖北当阳刘家冢子东汉画像石墓,此墓早年遭到盗掘,20世纪70年代对其进行了发掘工作。⑥

“天禄”一词最早得见的实物是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的一对神兽。这对神兽最早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灵帝纪》中的记载:“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二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宗资墓前的天禄神兽作昂首匍地状,头顶一角,目瞪张口,胸膛前凸,至腹部以阴线刻突显骨骼,双翼贴附身侧,后肢粗壮垂尾,体态呈“S”形,神情威严。当阳市博物馆所藏的东汉金天禄,头有一角,双目圆鼓,昂首张口,髯贴面侧,龇牙吐舌,颚下长须贴至胸前,长尾回垂于地,以阴线刻画双翼、胡须、尾部等细节。与宗资墓天禄相比,这件金天禄表现出的兽首、颈部及四肢更加粗壮,兽首比例增大,颈部粗短,张嘴龇牙和长尾回垂地的特征和南朝梁武帝萧衍陵的天禄石雕风格更为相似,显得更加厚重。以这座墓葬被盗后残存的天禄和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的一对金掐丝的辟邪和天禄⑦,来判断东汉是否有以金质天禄和辟邪随葬的习俗尚还单薄,但是从墓葬中这类随葬品的出现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逐渐稳定化的石刻组合,足以说明天禄和辟邪在当时有着吉祥福瑞的寓意。

4 北宋影青莲纹香炉(图4)

这件香炉通高11.6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5.7厘米,六瓣莲口,深直腹,腹外阴刻莲瓣纹,与口沿莲形相合整体呈贴合二重莲状,下腹渐收连以覆莲一周,下接中空葫芦状外撇高圈足,除器底和腹内之外通体施釉,釉面自然开片,器身沟壑积釉处显较深青色,晶莹润澈。圈足内顶和内壁分别有墨书“契疑”和“吉昌”,据当时考证,“契疑”一词在发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应为僧名,其于1994年出土于当阳玉泉铁塔塔基,与鎏金菩萨和北宋铜钱同置于小石函内。①

1970年浙江绍兴环翠塔出土的一件南宋龙泉窑福寿奁式炉装于长方形石匣内②,1987年浙江黄岩灵石寺塔北塔天宫出土一件北宋青秞香炉贮于铁匣内,炉壁内墨书为“当寺僧绍光舍入塔买舍咸丰元年戌戌十一月廿四月”及“童行奉询弟子姜彦从同舍利永充供养”,同贮铁函内的有影青盒、铜佛像和大量铜钱等。③古人极爱青瓷,唐代陆龟蒙就曾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还有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中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这些诗句都能看出古人对青瓷尤其是上乘青瓷的喜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指出“越瓷类玉”,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把宋代所产青白(影青)瓷枕称为“玉枕”。④无论是青瓷还是青白(影青)瓷,人们把瓷比玉,可以说明古人亦将青瓷、青白瓷等类玉之物附上了玉的美好含义。人们把似玉美瓷放置石函中,附带吉语,或用于供养佛祖、高僧,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件莲纹香炉出土时残留香灰,在贮其石函内未有同出舍利,而带有“契疑”的僧名,或可能为僧人生前用具,在其圆寂后人们以物代人,将其供养,或者是后人用似玉美瓷为僧人供养,有待探讨。

5 清代“当阳章乡关帝陵庙之图”石碑(图5)

石碑纵92厘米,横41厘米,厚9厘米,碑面中心阴刻关陵全景平面图,四周附有阴刻文字记述。碑面最上方有碑名“当阳章乡关帝陵庙之图”。文字记述中正上方分别为:“本朝加封忠义神勇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汉代故爵汉前将军汉寿亭侯”“陵高二丈五尺,围四十二弓”。右边文字为:“关陵在当阳县西五里之漳乡总也,基址宏阔,辛山乙向,四望山环水抱,庙内柏树林立,均有拱向之态,其形胜如此。每岁春祭宜昌镇军,秋祭荆门直隶州来主祭焉;更有陵宇纪略一书叙帝圣迹,板存于庙守祝者司之,是为祀。同治己巳孟秋,关中刘继燻谨识。”左边文字为:“昔余在京邸间闻先大夫云‘余为汉黄使者时,知章乡为关圣埋玉之地,未获瞻谒,缺如也。乙丑余来楚北襄理当阳厘务,恭谒陵宇,得瞻形胜。今复宦游此邦,家兄书田,适奉檄重修。蒇事,后其总办刘善长司马以图囗勉余绘,余不敏,勉应命。图成,诸同人嘱余上石碑,观者共展如在之诚,而先大夫之遗志,不无小补云尔。刘继荣沐手敬摩。”碑面下方由右至左分别是“基址共计五百余弓”和“周文星、周文齐刻”。

关陵,原称“大王冢”,世传为埋葬关羽无头尸身之处,宋代于冢前设祭亭,明朝始建大型庙宇,后历经多次修葺。通过此方石碑,可以清晰还原古时关陵的多重院落、中轴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从碑刻画面中可见关陵原有内外两道红色院墙,院内不仅有僧院、佛堂、僧舍等宗教活动场所,还有应是当时与治学教化有关的处所,如博士门和博士宅等。这方石碑让后人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关陵面貌及关羽所代表的高尚品质在封建时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阳关陵进行了大规模整体维修,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赏析博物馆
博物馆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露天博物馆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博物馆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