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2021-09-17董颖
董颖
摘要:作为威胁小麦生产的毁灭性害虫,小麦吸浆虫防治向来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发生规律,并从多方面深入探讨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的应用要点,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小麦种植户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危害;发生规律;防治
0 引言
小麦吸浆虫存在隐蔽性强、危害大、防治关键期时间短等特点。受忽视防治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加重问题,为尽可能消除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生产造成的威胁,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1.1 危害分析
以麦红吸浆虫为例探讨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其成虫、末龄幼虫体长分别为2~2.5mm、2.5~3mm。成虫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发现,如同红色的“小蚊子”,幼虫身体较扁,呈长椭圆形,身体为金黄色或橙色,在小麦灌浆期的干瘪麦粒中能够发现。钻入小麦穗部颖壳内的幼虫会吸食麦粒浆汁,导致空壳、干瘪,最终降低小麦产量。小麦吸浆虫具备防治难度高、隐蔽性强等特征,防治不及时会导致10%~30%的小麦减产,严重时可能导致小麦绝收。对于发生具备“富贵性”特征的小麦吸浆虫来说,土壤肥沃、小麦产量高、水利条件好的地块更容易出现该虫害,虽然小麦的长势及穗的大小不会受到小麦吸浆虫影响,但被吸空的麦粒浆汁会引发“假旺盛”等问题,因此可通过产量变化对小麦吸浆虫进行监测[1]。
1.2 发生规律
仍以麦红吸浆虫为例,其一般一年发生一代,3~7cm深土层内结茧越夏越冬的老熟幼虫会潜伏其中,在10cm地温(翌年)达到10℃时,越冬幼虫会在小麦拔节期上升到表土层。在小麦孕穗期,逐渐上升到土表的幼虫结茧化蛹。在小麦开始抽穗时,羽化出土的麦红吸浆虫会在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畏光的麦红吸浆虫多活动于早晚,通过内外颖缝隙处的初孵幼虫会钻入麦壳中,或附在刚灌溉的麦粒或子房上。在小麦蜡熟期,2次脱皮后短缩变硬的幼虫会蛰伏于麦壳粒中,如遇到雨露或湿度较大,再蜕一层皮的麦红吸浆虫会爬出颖外并钻入土缝结茧休眠,麦红吸浆虫最长可进行12年的休眠。
2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应用要点
2.1 基本防治路径
为有效应用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必须首先对当地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需要研究小麦吸浆虫的生物学特性,以此科学应用化学、农业防治措施,并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辅以分级化防、穗期保护、系统监测的技术体系,即可真正做到统防重发田块、普防达标田块、兼防一般田块,最大程度降低小麦吸浆虫带来的损失。
2.2 优选抗虫品种
对于具备不耐高温而耐低温特点的小麦吸浆虫来说,其越夏死亡率远高于越冬死亡率,考虑到越冬幼虫活动以土壤湿度调节为重要因素,结合小麦吸浆虫的特性,应优选籽粒皮厚、内外颖扣合紧、麦穗长芒、不易受虫危害的抗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等均属于其中代表。
2.3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属于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应用的重点,具体涉及深耕灭茬和轮作。深耕灭茬指的是连年深翻麦田,收获后保证深耕灭茬的及时开展,高温干燥条件下小麦吸浆虫的幼虫将死亡,秋季深翻也能够将小麦吸浆虫的越冬场所破坏。小麦、水稻、豆类等作物轮作也能够压低虫口数量,也可以种植大蒜等作物于存在严重病害的麦田周围,小麦在第二年后恢复种植,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可有效降低;轮作可在小麦吸浆虫的重发区进行,应对作物布局进行调整并取消春灌,为降低虫源化蛹率可开展水地旱管,小麦与水稻轮作也可适当开展。为保证小麦整齐健壮的生长发育,春季应少施化肥并保证基肥施足,小麦吸浆虫侵害机会可由此减少。
2.4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同样属于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的应用重点,具体可为围绕小麦吸浆虫的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开展针对性防治。在幼虫期,需做好土壤处理工作,可采用200~300ml/667m2辛硫磷EC(50%)与5L水混合配成母液,并将20~25kg/667m2细土与其混合,随后在地表均匀撒布并翻入土层中,越冬幼虫可由此杀死一部分,也可以将该混合土与基肥一起施加;在蛹期,对于存在3%以上地下害虫危害率和虫量偏高地块,化學防治可采用撒毒土方式,应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如在4月15日~20日进行防治,可采用200ml辛硫磷EC(50%)与5L水混合配成母液,并将20~25kg细土与其混合,随后在麦垄地表均匀撒布,随后需划锄浇水,土壤干燥会影响撒毒土防治的效果;在成虫期,需做好小麦抽穗后、扬花前的小麦吸浆虫防治,小麦可采用50ml/667m2高效氯氰菊酯EC(4.5%)开展对水喷雾,小麦吸浆虫可由此实现有效预防。此外,还可以使用助壮素、2116叶面肥等实现小麦的防病、防倒,具体喷雾应在抽穗后扬花前开展,以此实现一喷多防,小麦吸浆虫防治目标即可更好实现。
3 结论
综上所述,小麦吸浆虫防治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基本防治路径、优选抗虫品种、农业及化学防治措施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防治方法。为更好降低小麦吸浆虫带来的危害,监测及预报的强化、害虫种群积累的抑制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军生.小麦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