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大历史观
2021-09-17郭少飞康华
郭少飞 康华
[摘要]党史是现当代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学史、治史、用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大历史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中分析党史问题、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现实工作。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方法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题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历史观;历史思维;党史学习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2;B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3-000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11大历史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历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繁荣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改革也步入了攻坚克难的重要历史关口。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深刻贯穿大历史观,强化广大党员的历史视野、历史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以增强其本领和担当。
(一)培养党员大历史观是历史的要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历史和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先进的政治集团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解放。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以满腔热血、无限忠诚、英勇无畏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开辟了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新纪元。1938年4月,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青年干部学生群体强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2]中国共产党不是为着自己的私利,而是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局面。这种为国家、民族、人民、历史而甘于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血液、基因。新时代,历史需要我们继续担当,需要一种重走长征路的气魄,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抓住重要的历史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砥砺奋进。
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大历史观本质就是历史思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发展新阶段,大历史观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3]。当前,“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仍未远离,必须加强对党员的大历史观教育,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当前及未来工作统筹布局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考察历史,传承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历史的成熟经验,用历史智慧来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是对人类历史前进规律和中国近现代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改革开放发展规律进行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的结果。只有借鉴、总结和把握历史,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时刻居安思危,不断提升党的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培养党员大历史观是时代的要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融合在必然性中”[4]。中国共产党长于时代定位和战略思考。大历史观的本质就是一种战略意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各种问题交织,破局的关键就是要有历史意识。战略问题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时代全局,属于根本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5]10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是从战略的高度掌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妥善应对风险与挑战,从而实现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当前,我们要从历史大局着眼,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切实防范“灰犀牛”风险,从历史的高度打好风险防范的准备战,打好“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国际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大历史观视野下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与发展战略的深邃思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时代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把握时代的需求,面对不同阶段的时代要求,准确判断时代方位,采取正确的政策、策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就是当前对时代的准确判断。
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大量的党校、干部学校,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使命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史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历史观的重要场域,大历史观教育是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要求。党史教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延安时期有《六大以前》《六大以来》《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整顿三风文献》《整风文献》等,当前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中则有《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学习材料。
(三)培养党员大历史观是实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实践第一”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客观辩证关系,以“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6]。实践的本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的衔接,是实践主体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密切结合,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的正确处理。矛盾在历史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是事物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矛盾问题、风险挑战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之对象[7],是我们一贯把握的核心与重点。社会主义实践本身就是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新时代的实践同样要认识矛盾、化解矛盾,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8]是检验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实践标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贯穿大历史观,可以服务现实,有利于科学统筹、协调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道路上,正是根据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矛盾及其变化来制定和调整战略方针,不断实现着党的歷史使命。
理论在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党史学习也要有效运用最新的实践材料。第一,有效利用党刊党报。党报党刊反映着党的路线和使命。《解放日报》发刊词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9]第二,针对实践发展的需要,党在主题教育中形成了硬性与软性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从延安整风开始,党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机制。从组织领导上看,主题教育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其具体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训练班制度、学习小组制度、教育巡回制度、党小组制度、教育计划制度、教员制度等。这种机制既保障了中央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保障了广大干部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干部教育流于形式。从学习方法上看,坚持了“教学一致,学用一致”和因材施教的原则。1940年,《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指出:“学习方法,应采取在教员指导下以个人自习(即自己读书)为主的原则。”[10]集体学习是帮助个人学习的重要辅导方法,而党员个人要充分自习。水平较高的学员可直接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著作,水平较低的则应更多地取得教师的帮助。此外,“每天两小时”学习制度、写笔记制度、检查与测验制度等也是重要的规定。这些组织领导与学习方法上的制度性规定大大激发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吸取以往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经验,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总结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用大历史观来思考现实问题,深刻理解时代变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战略大局,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大历史观是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大历史观事关视野格局、战略谋略、问题眼光和处事方法,是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贯穿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层面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学习大历史观,掌握历史方法,解决历史课题,从而准确把握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目标。
(一)大历史观是科学方法
我们所讲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它是客观揭示和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思维,是正确分析、认识、处理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1]8这就告诉我们,要侧重百年党史的演进过程,注重百年党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把握百年党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将党史置于历史前进过程中,揭示中国发展历程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历史的脉搏、本质与规律。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始终坚持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认识对象,并且将其置于客观历史的演进进程中进行综合考虑,因而总是能够正确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与主流规律。大历史观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思维品质与理论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本质、最稳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甲申三百年祭》到“历史周期率”,再到“进京赶考”,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认真思考执政规律,预测执政中的危险与考验,严格做到了“两个务必”,实现了初心使命的赓续。在2020年以来的疫情“大考”中,我们交出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答卷,并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大历史观,是一种总结历史、站在历史立场上看问题的科学眼光,它从大处和全局着眼,从党的历史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把握历史的规律性。已经取得的胜利,不过是新时代长征的起步,我们“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2]。“中国的发展不仅面临着走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的周期律问题,同样面临着如何走出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周期律问题。”[13]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理性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正确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没有变”,正确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党在大历史观的学习教育中采取了多种途径与方式,既有显性的政策与措施,也有隐性的宣传与策略,二者相互配合,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塑造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历史观。新时代的干部思维教育应继承党在以往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实施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说,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重要的方法论,我们要以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好现实工作,把握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从而正确地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谋划大势,走好历史的“必由之路”。
(二)大历史观是基本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能力决定工作水平。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方法论的内在要求,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指引,是党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历史观就是历史思维,是对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能力的集中反映,是对于党员思维能力发展的现实要求。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强化党员干部的大历史观。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历史决议,它们都起到了总结历史经验、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党建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干部的六种思维能力,并特别强调,对于重大的历史问题,要树立历史眼光,抓住总目标与总抓手,把握整体布局,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口,从历史角度形成路线图与总方针。
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能力,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于党史教育的核心把控。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5]508,“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5]1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1]8,“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6]。大历史观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有着深刻的实践特征。掌握大历史观,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提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第一,大历史观有助于干部开阔胸襟与视野,从而能够站在时代前沿,紧随时代步伐,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与处理问题。第二,大历史观有助于干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產党执政规律,从而能够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历史方向、把握历史趋势,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工作。第三,大历史观强调用普遍、联系、系统、发展的眼光看待、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助推问题的处理与解决。第四,大历史观有助于干部树立理论勇气,从而敢于打破“权威”与经验主义,敢于反对本本主义,舍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维,在新的高度上打开工作发展的新局面。第五,大历史观有助于干部增强忧患意识,从而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持战略定力。大历史观讲究科学统筹,坚持从总体谋划的角度重点推进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越是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越是要不断强化,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也越是要不断提升,这是我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
(三)大历史观是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17]194这是对于党的执政地位和使命的尊重,也是现实的要求,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与“和平演变”图谋的必然决定,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事关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的一个重要要求。“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18]271,大历史观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时代和实践的把握,是政治责任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党总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进而不断地探索,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道路。大历史观就是政治责任,是对于现实状况的把握,是对于人民大众发展中最迫切的要求的把握,是对于国家、民族、历史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把握。
要运用大历史观把握政治责任。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第一,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要遵循大历史观,“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15]11。我们对于党史人物及事件的研究与评价应把握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环境,既要抓住党史发展的主流与主线,也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处理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第二,我们要不断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滋养,要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学习大历史观,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进展,不断提升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促进的,二者在发展中实现统一。我们在发展中要坚守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坚持正确的理论思维,既要有进行“顶层设计”的计划,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19]。进一步说,大历史观从属于社会意识,反映着中国的政治实际。所以,大历史观也是政治思维。对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历史观角度来动态调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完成我们在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中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用大历史观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重要的政治责任,也是共产党员政治担当的重要表现。
三、大历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题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0]106运用大历史观,可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题关键,从而妥善把握今天工作的新局面,成功开创明天事业的新气象。在新时代,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用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系统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创造性与预见性。
(一)大历史观的历史使命是“四个自信”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17]186,是对历史知识的汇总,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揭示,是人们据以认识过往的“百科全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民族自信的伟力源泉,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后就开始了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学习,不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因而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持续性胜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高尚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是伟大的历史使命,也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要采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充分展现这种奋斗历程,使我们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比如,文艺是直达内心的桥梁,借助文学、美术、戏剧、民歌、曲艺等多种形式,党史学习教育就可以“润物细无声”,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根据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布局未来发展战略。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新发展阶段,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高度重视、系统总结、科学对待、善于运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上国家治理问题指出:“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20]105历史脉络中传承着中国历史的文明基因,我们要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重逻辑中审视历史规律、历史趋势,深刻总结我们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要善于总结中外历史上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将其与我们正在干的事业、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增强“四个自信”,领导人民群众走向幸福之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大历史观的文明基因是历史规律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21]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披览前踪、鉴往开来,学史明智、学史明理,学习和掌握大历史观,可以有效汲取历史文化中的文明基因,从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中把握科学规律,正确把握历史前进的趋势,进一步明确党的历史使命,不断地回答、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最新的历史使命。当前,对于鄉村振兴,“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2],这是理解党、民族与国家的出发点;我们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将创新、科技等放置在核心位置,这也是对于中国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通过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来正确掌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命运,通过五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明白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通过中国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史来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前进道路,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目标,通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
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大历史观更加强调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着眼来认识历史课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都着眼于全球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國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10在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于中国历史的把握,也要注重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在世界局势中找准中国的历史定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确定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时期提出“一条线”战略和“三个世界”的划分,在改革开放后将时代潮流的主题判定为“和平与发展”,这些都彰显了党对历史趋势的准确把握。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智慧与历史担当,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就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而言,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兼顾历史经纬与现实状况,抛弃霸权思维与强权政治,通过合作来谋和平、促发展、定局势,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实现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大历史观的培养目标是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7]220。学好党史、国史,有利于在深入思考中有效地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更好地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篇章。借鉴历史可以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借助于对大历史观的培养,整顿了干部的思想作风,迅速成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建设伟大祖国,我们要以大历史观认真总结党的工作原则、思想方法、历史经验,进一步提高党应对危险、复杂、艰难局面的能力。“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3]在国际层面,我们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18]311,有效地配置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全球要素,服务好当前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求。
中国共产党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处理历史课题的主心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18]16“顺应世界大势”[18]17“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8]19,遵循实践规律,顺应历史趋势,这也就是大历史观在当代的科学运用。我们要以战略思维在解决突出问题时实现战略突破,以辩证思维推进我们的事业向纵深发展,以创新思维在超越陈规中把握机遇,以底线思维在有备无患中处变不惊,牢牢把握主动权。为了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掌握党的执政规律和党建规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建设成更加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的先进政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9.
[3]新华社.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EB/OL].(2019-01-21)[2021-04-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26942730307797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8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28.
[9]毛泽东.发刊词[N].解放日报,1941-05-16(1).
[10]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71.
[1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91.
[13]隽鸿飞,卜凡.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能够走出历史周期律吗?[J].学术交流,2019(6):6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99.
[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兰考两地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7]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1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48.
[20]董振华,等.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郝立新,臧峰宇.历史唯物主义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
[2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1).
[2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责任编辑: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