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域下旅游文本翻译探究
2021-09-17邹升超晋艳
邹升超 晋艳
【摘要】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对旅游文本进行英译,以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角度出发,对旅游文本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分析,以御花园景点介绍为例,分析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语域理论;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邹升超(1996-),女,河南濮阳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通讯作者)晋艳(1980-),女,宁夏银川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决翻译问题。例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翻译理论中,结合信息论和符号学的知识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此外,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也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近年来,我国许多翻译理論家也开始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例如郭著章,周俊清,曹明伦等。
旅游文本作为信息型文本,旨在表现事实、传达信息,翻译时需充分理解原语的内部结构和特征,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其功能和意义。以语域理论为指导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主观性的理解,实现意义的准确传递。
一、语域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概念最早是由里德(1956)在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的,当时用来描述语言运用的变体。而语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林诺斯基和弗斯在伦敦学派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马林诺斯基首次将情景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韩礼德在1964年对语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语域”视为“语言的功能变体”。1978年,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和某一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构成”,表明不同语域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意义上。
韩礼德(1976)指出,“语域是由与多种情景特定——特别是指语场、语旨和语式的意义——相联系的语言特征构成的”。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可归纳为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语旨、语式在交际中是相互联系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语域主要由语场决定,语场的性质受语旨和语式的限制和补充,语旨在一定的模态下仍然影响着语场,同时又受语场的影响。
二、旅游文本语域分析
旅游文本与其他类型的文本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主要目的是丰富游客对旅游景点信息的了解,激发游客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知名度。因此,旅游文本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读起来生动有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文本属于旅游语域。另一方面,旅游文本涵盖范围广,从旅游景点介绍到公共旅游标志再到旅游网页和旅游手册,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旅游文本英译并不容易,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其语域特征。
1.旅游文本语场特征。语场指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或者说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的话题。一般来说,语场与谈论的话题或主题有关。在旅游文本中,语场即是宣传观光景点这一行为事实,语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汇、短语和名词化的选择上,这些词汇、短语和名词化因领域而异。因此,译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名词化的选择必须与原文的主题和语言风格相一致。旅游文本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数词和方位词的大量使用,数词可以表示被介绍事物的长度、面积和高度等,以及表示具体的年份,这两者均可增强介绍的全面性。由于旅游文本是面向一般大众的,所以总体来说,其语场即词汇的选择是非技术性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
2.旅游文本语式特征。语式是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比方说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语式包括修辞方式,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是指通常的交际方式。旅游文本的基本特征是书面文本,即正式的。但是旅游文本作为一种能激发游客兴趣又能与游客交流的特殊文本类型,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的特点。其次,旅游文本应具有生动性且需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也通常采用修辞手段来达到这种效果。
3.旅游文本语旨特征。语旨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旨反映了语言的正式程度,如亲密体和随便体等。在旅游文本中,语旨即为作者与读者(即潜在游客)之间的关系。笔者希望借助旅游文本,吸引有兴趣的人(潜在游客)到宣传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观光。根据目的和实际情况,旅游文本可以针对所有人或某一群体,而目标读者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文本的语旨。由于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邀请他们去旅游目的地,因此人们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功能上。而人际功能与语旨密切相关,因此语旨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语域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
例1: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略有改建,现存多为明嘉靖、万历朝建筑。
译文:The Imperial Garden was first built in 1420 during the Yongle reign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nd was slightly renovated in the Qing Dynasty (1636-1912). Most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s in the Garden can date back to the Jiajing(1522-1566) and Wanli(1573-1620) reign of the Ming Dynasty.
分析:原文中“永乐”“嘉靖”“万历”为皇帝年号,在中国古代用来表示年份,属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一般会在景点介绍中突出表示,年份仅在括号中提及或者省略。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年号属于文化空缺词汇,为了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在翻译时通常采取增译的策略,即在年号后补充具体的年份,这样既能体现源文本的真实度,又能使外国游客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达到旅游翻译的外宣功能。
例2:明代称宫后苑,清代始名御花园。
译文:In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called Gong Hou Yuan (Garden in the Rear of the Palace) and has been called Yu Hua Yuan (the Imperial Garden) since the Qing Dynasty.
分析:本例句中“宫后苑”“御花园”属于人文景观名称,一般来说,“景点名称的翻译多使用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直译的方法。然而,运用哪种译法就要求译者跨文化意识比较灵敏,但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考虑到语场对等,译文属于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因此在翻译时采取了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从语域理论角度看,此翻译方法达到了语场对等,音译后面的解释是为了让西方游客了解此景点的特色,以传播中国文化。
例3: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米,占地12000平方米,是紫禁城内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宫廷园林。
译文:Geographically, the Imperial Garden is rectangular in shape of 130 x 90 m and covers approximately 12,000 square meters. It is the oldest and largest imperial garden in the Forbidden City.
分析:本例句是在介紹御花园的地理位置,在翻译时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增加geographically一词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其次,由于汉语为动态语言,多使用动词,而英语为静态语言,多使用名词,因此在英译时,将“宽”“长”“占地”等词处理为in shape of以给读者带来一种更为客观的印象,并使句子信息更加简洁。
例4:园内嘉木葱茏,奇石罗布,有数百年古柏藤萝和海参石、木化石等各式盆景。
译文:In the garden, there are verdant trees and stones, such as the centuries-old cypress and vines, “sea-cucumber-shaped stone”, “silicified wood” and other kinds of bonsai.
分析:汉语旅游文本往往采用华丽的文体,言辞夸张,常运用四字形容词、并列结构以及修辞手法,以达到节奏和审美效果上的协调。进行英译时,应按照从静态到动态的逻辑对事物和活动进行分类,为读者呈现生动的画面。在本例句中,“嘉木葱茏”“奇石罗布”“古柏藤萝”均为描述御花园内景观的四字词语,并且采用了“奇石”“古柏”的夸张修辞,翻译时,译者采用了简单的形容词,使译文更加简洁,符合英语语言朴实无华的特点。
例5:殿、亭、楼、阁20多座不同形式的建筑,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园内甬道上有以不同颜色石子精心铺砌的900余幅不同内容的图案。
译文:In the central axis 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are symmetrical packed with more than 20 different forms of architecture such as halls, pavilions and buildings.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are paved with stones in different colors which have formed over 900 pattern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分析: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它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优势和潜力。反过来,文化因素也给旅游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词语或短语表达的某种文化内涵或联想,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也不存在。它们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旅游文本中,从历史事件和庆典到其他文化符号。本例中的“殿、亭、楼、阁”属于文化负载词,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具指而是泛指,因此依照语场对等,在翻译时无需一一对应译出,仅需处理为halls, pavilions, and buildings即可。
例6:御花园是明清两代皇帝、后妃玩赏游乐的御苑,清代曾在此选秀女。
译文:The Imperial Garden was the recreational place for emperors and their concubin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palace maidens were selected here.
分析:重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但在英语中,由于英语强调简洁和逻辑表达,因此在一篇文章中重复太多被认为是多余的。本例句中的“御花园”和“御苑”在意义上重复,翻译时无需一一译出,第二处采取了替代词place,使译文更加简洁。
结语
本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旅游文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的特征。并以御花园景点介绍为例,探究了语域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如采取音译加意译、增译、减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源语旅游文本和译语旅游文本在语域上的对等。
参考文献:
[1]高生文,何伟.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流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3):48-54.
[2]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4]冯伟年.论习惯用语翻译中文化信息转移的效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60-164.
[5]冯伟年.汉英笔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