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探究
2021-09-17杨超颖
【摘要】在英汉互译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不容忽视,抛开文化背景开展翻译工作,必然无法实现英汉翻译的有效对接。翻译学家王佐良先生也曾经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这就需要全面优化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正确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和加注释的方法实现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空缺现象;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杨超颖,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子课题“有效教学目标下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提升探究”(项目编号:JKY3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者在表述方式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与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时同一现象或者事物中两种文化所引起的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将简单列举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并综合探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
一、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
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不尽相同,语言表述方式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情感、意义也各具差异。举例而言,汉语习惯将American Dream直接翻译成“美国梦”,而在英语文化意识中,这个词汇还反映了美国所标榜的一种立国精神,体现了人人机会均等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直接翻译成“美国梦”很简洁,却难以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又如在英语中,First Lady是指总统夫人或者州长夫人,在中国,很多英语初学者会将其译作“第一女性”或者“原配夫人”。汉语通常会将intellectual翻译成“知识分子,有学识的人”,这样所指范围比较广泛,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医生、作家、工程师等都可以被称作“知识分子”,而在英语中,intellectual包含的范围有限,仅指代大学教授或者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不包括大学生。
語言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本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也不例外。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大河文明密切相关,语言描述时常与“河水”“土地”相关,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河”,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九曲黄河万里沙”“长河落日圆”等;成语“挥金如土”用生活中常见的“土”来表示花钱之多。英国则属于海洋文明,词汇描述方式不免和海洋、天气、渔业、海运、造船业相关,英语将“挥金如土”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也是因为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是海水,而不是土地,这样翻译和汉语中所说的“花钱如流水”相似。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词汇都传承着本国历史文化内涵。例句:My sister took her degree at Cambridge ,since then we call her a bluestocking.(我们称姐姐为天才,因为她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学位)。
句末的词汇bluestocking的来历溯源于18世纪,当时在英国伦敦的俱乐部里,人们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有一个设在Montague夫人宅第的俱乐部,完全不同于当时的风气,男女成员相聚,以文化谈论和书刊点评代替其他俱乐部空洞无物的闲谈。因为该俱乐部成员没有穿绅士们经常穿的时髦黑色长袜,而是穿着普通的蓝色长袜,所以被伦敦上流社会成为Bluestocking Club(蓝袜俱乐部)。后来,bluestocking代指女学者、才女,也指自认为博学多才的女子。
在英语中,与Dutch相关的词语通常带有贬义,如go Dutch所翻译的汉语意思是“各自付账”,原意是“吝啬的,小气的”,与英国人所提倡的绅士风度完全倍道而行,Dutch courage意思是“酒后之勇,一时之虚勇”,这些词语源于17世纪的英荷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有贬损荷兰人的含义。
在英国神话传说中,小孩是由鹳鸟(stork)带来的,因此,a visit from the stork意思是“婴儿的出生”。例句:
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on yesterday.(霍华德·约翰逊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婴儿)。
英文短语rain check 原本是指比赛、文艺活动等因为下雨而中止或者延期,观众会拿到一张rain check,后来引申为在商场降价期间,如果东西卖完了,消费者可以凭此卡在非降价期间有货的时候享受折扣价的优惠。
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白色有丧葬的寓意,而在西方,红色象征血腥恐怖,白色带有喜悦的涵义。杨宪益先生和戴乃迭先生将中国名著《红楼梦》书名翻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保留了中国文化因素。而戴维·霍克斯将书名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在必须翻译“红楼梦”三个字的时候,戴维·霍克斯译作the Dream of Golden Days(黄金时代的梦),没有体现出“红”字,他将“怡红院”翻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显然是为了消除“红”这一词汇带来的文化冲突。
由上述例子可以得出因为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给翻译带来的障碍与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沟通和移植活动。
二、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
1.做好直译工作。优化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尊重文化差异,保留完整的文化成分,则需要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量做好直译工作,以此促进跨文化交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和原本性,例如将成语“一石二鸟”翻译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将“点石成金”翻译成touch a stone and turn it into gold。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也需要尽量保持愿意,例句: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译文: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他生前没有人真正喜欢他。
这样翻译不仅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体现了原来的文化特色,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鳄鱼的眼泪实际上是它出的汗,鳄鱼是用眼睛出汗,英语中,鳄鱼指假慈悲的人。
2.发挥音译的作用。音译是根据发音进行翻译,在人名中最为常见,例如Lucy译作露茜,Jane Austen是简·奥斯丁,Tess翻译为苔丝。音译不仅大量出现于人名翻译中,其他词汇翻译也颇为常见,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翻英,都存在大量的音译词,案例如下:
由英文音译而成的汉语:
Dove——德芙;mosaic——马赛克;copy——拷贝;soda——苏打;pudding——布丁;salad——色拉;sauce——沙司;toast——吐司;whisky——威士忌;hysteria——歇斯底里;waltz——华尔兹;yoga——瑜伽;party——派对;show——秀;hippie——嬉皮士;yuppie——雅皮士。
由中文音译的英语:
人参——ginseng;长衫——cheongsam;苦力——coolie;戈壁——Gabi;磕头——kowtow;功夫——kung fu;荔枝——litchi;龙眼——longan;乌龙茶——oolong;乒乓球——ping-pong;台风——typhoon;馄饨——wonton;风水——feng-shui。
音译词保留了浓厚的原有文化特色,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传承。
3.处理好意译。意译是对语言的转换和同化或者异化处理,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词类取代传统词性来描写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用核心句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用同构体的理论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传统英语语法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词性,对詞法的描写主要依靠词性,像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连接词、副词等,通常是由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连接词起到了连接作用。用词性来描述语言智能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一味恪守语法规则难免会影响翻译效果。例如将“She danced beautifully”翻译成“她的舞姿非常优美”或者“她的舞跳得很美”,如果译成“她优美地跳着舞”效果并不好。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弗维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翻译的改写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因此,改写或者翻译必须受到目的语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学、诗学、文学观点和思维意识形态的约束,译者在此规范内进行翻译,最终翻译或者改写的作品才能被更多读者所接受。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翻译作为一种涉及两种语言的跨文化活动,必然会收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新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状态,一大批爱国志士和思想进步的文人在热情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他们的主旨是为了鼓舞民族志气,呼唤国魂,呼吁广大青年投身于革命,追求新生活,反帝反封建。郭沫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翻译家,他选择了大量带有革命思想的作品,希望读者能听到原作和革命召唤,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他翻译的雪莱《西风颂》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情希望与坚定信念,这首诗与中国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郭沫若先生将翻译看作一种艺术创造,放弃了原诗的韵脚,将其译为白话文,采用“移植”“改创”等方法,这也和当时国内白话文得到大力推广以及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在意译工作中,应处理好文化转向问题。翻译学家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曾经指出:翻译绝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译文和原文不可能以一种纯净对立的对等物为参照,翻译活动不可能不受各种文化行为、时间和权力的影响。翻译要适应文化的要求,适应该文化中不同群体的要求。“文化重写”概念是建立在将文化作为翻译操作的基础之上的,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将翻译划分为“文化内部(intracultural)”的翻译和“文化之间(intercultural)”的翻译,“文化重写”必须满足这两种翻译,尤其是第一种。同时,文化翻译理论者非常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文化的意义,认为翻译并非仅停留于对词汇、句子和语篇的翻译,而是文化的翻译和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本土文化用另一种语言传递给读者。
4.加注释。因为英语和汉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很多文化词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这就需要给译文加注释以便于读者理解。例句如下:
原文:The question she flunked on was :“What i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answer she gave was:“A boat.”
译文:她答错的一道题是:“美国宪法是什么?”她的回答是:“一条船。”
注释: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指美国宪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战舰“宪法号”的英文名。
在汉语中,不同词汇的含意也不尽相同,曾经有英国留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文本中说‘花很香,有时候说‘饭菜很香?”教师为此做注解说“‘花很香指花的味道很好闻,用英文说是The flower smells good.;‘饭菜很香是指饭菜可口”,此处的“香”则可以用英语词汇delicious表述。
这样翻译并加以注解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译文,同时了解原来的文化含义。
综上所述,全面优化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弥补文化空缺,理应正确处理直译、意译和音译工作,在必要时刻加以注解。
参考文献:
[1]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