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2021-09-17牟玉洁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地表达词义,顺畅流利地表达原文含义,就必须清楚地掌握英汉双语词汇之间的异同,这就要求译者对双语文化有着较高的领悟与感应能力以及双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这些差异着手,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拥有的翻译实践经验,结合翻译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探讨词汇对比对翻译的影响,从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有英无汉或有汉无英三种词汇对比现象,分析英汉词汇的特点和不同,并总结归纳了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常使用的翻译方法,即音译、直译、阐释、增补、意译。旨在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本质含义,领会英语词汇的用法,从而有效地避免或解决在翻译过程中误译或漏译,实现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词汇;差异;对比
【作者简介】牟玉洁(1997.05.30-),黎族,女,山东潍坊青州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
通过对比方法学习语言,有利于提高语言使用技能(王宗炎,2007)。翻译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词汇,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决定了能否高效表达原文含义。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乃至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词与词不完全对等的问题。如果只是将英汉词汇一一对应翻译,就很容易造成译文语言不通顺,甚至是译文读者对原文的误读。为了有效避免或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误译现象,提高翻译质量,通过比较的方法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词汇对比对翻译的作用
在词义方面,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源语与译入语词义褒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两种语言词义的褒贬含义,还要区别其所指含义的广狭义,以及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差别。另外,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两种语言的所指意义、语用意义都是完全对应的。
例如,按照中国人的理解,“羡慕”是中性词,也可用于褒义。“嫉妒”是贬义词,表示心胸狭窄。在心理上,“羡慕”和“嫉妒”都表现了对自己不及他人的不满情绪,但两者的基点不同。“羡慕”是出于以别人为学习榜样,希望自己赶上别人的心理动力;而“嫉妒”则是出于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希望别人遭受挫折乃至退回到跟自己一样的心理动力。在英语里,“羡慕”和“嫉妒”竟是同一个词(to envy),这使得我们在英汉对译时不得不从汉民族的价值心理出发来决定to envy究竟翻译成“羡慕”好还是“嫉妒”好。例如:
(1)How I envy you!
(2)I feel envy ...
例(1)是对话时当面说的话,应该译为“我是多么羡慕你”,例(2)需要联系语境(context)才能确定to envy究竟是“羡慕”还是“嫉妒”。
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在意思上的一致和对比是很常见的。因此,在准备译前翻译时,对两种语言的词义进行比较和剖析显得至关重要。
二、 英汉词汇意义的对比
1.完全对应的词汇语义。尽管生活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但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中,总规有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环境,从而会有相同的语言词汇来描述同一客观事物,这也就是说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一对应的词汇,如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country(国家),nature(自然),以及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 eczema(湿疹),Cambridge university(剑桥大学)。对于这一类词,从根本上说,这个词只有一个意思,没有对等的词或近义词,它们的含义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只要找到比较的含义,解读起来就不那么麻烦。
2.部分对应的词汇语义。英语词汇的灵活性很强,可根据不同语境,将某一英语词汇引申为不同的词义。同一个词可以根据不同的上下文改变其含义。而汉语词义则相对明确,言简意赅。中英两种语言由于不同的表达特点,使得中英某些词汇在所指上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了两种语言中词汇不完全对应的情况。
(1)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的“brother”既有“哥哥”之意,也有“弟弟”之意;“cousin”既可指“堂兄弟姊妹”又可指“表兄弟姊妹”,此外,像“sister”“aunt”“parent”等词,英语含义要远比汉语所包含的意义更广。此时,我们就只能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含义。另外,有的抽象名词也是这样,如“story”,本意是汉语中的“故事”,但放在不同的语境,其含义就不再“故事”之意。如以下面两个句子为例,“story”就不能译成“故事”:
*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那是另一回事。
* I have to cook up a story this time.
这回我得找个借口了。
story在句1中意为所说的“话”,在句2中指“借口”。另外,在两种语言中还存在着与上述部分相对的情况,即英语中也存在着其含义比汉语词义更狭窄的词汇,如“eat”“look”等词比汉语里的“吃”“看”所包含的意义要狭窄得多。“吃饭”不能说成“eat rice”;“看书”不能表达为“look book”。也就是说,在英译汉时,译者必须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以及两种语言的语境和语言特点进行恰当选择,从而达到更有效的翻译。
另外,汉英翻译是也会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比如汉语“学生”的意思是:①在学校学习的人②向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的人。英语里没有能概括这两层含义的词,所以在表达“学生”时,需要弄清楚他是小学生(pupil)、中学生、大学生(student)、学徒(disciple)还是追随者(follower)。
(2)部分重合现象。英语有不少动词兼有过程和结果的意义,汉语里这类词汇比较少,通常只有过程意义。如汉语“砸”无法对应break,对应break的应是复合词“砸碎”。另外,汉语的一些词组在英语中只是部分对应,例如汉语“糖衣”在英语里对应的不是sugar dress或sugar clothes,而是sugarcoat(coat意為“上衣”,包含在“衣”里)(秦洪武,王克非,2010)。
3.英汉的单方词汇空缺。英汉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差异较大,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汉语中无英语对应词汇或英语中无汉语对应词汇,即单方词汇空缺现象。该现象直接导致源语言无对应目的语词汇,也就是不能直接译成目的语。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该类词汇的根本含义,灵活处理,运用音译、阐释、增补或意译的方法,寻求最能有效表达原文含义的译文。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还存在这不对等的情况。如方便面品牌“白象”,若译为“white elephant”,将白象的产品出口,则会导致无人购买。因为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白象)代表的是“无用的东西”。此时,笔者认为应该将“白象”译为“great elephant”会更符合英语语言的形式特点。
三、 词汇差异的处理
词汇是句子的基础,对词汇的正确表达决定了是否符合原文的情感基调,因此,对词汇的处理尤为重要。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鉴其他翻译大家的翻译经验,对词汇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
1.音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现象的词汇,且在目的语中没有与其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此时,译者可采取音译的方法来处理。如“磕头(kawtow)”等。
* 手指弯曲象征着磕头或鞠躬,借以表示敬意(邓轶,刘莹,2016)。
Bending the fingers symbolizes kowtowing or bowing as a sign of respect.
另外,适用于音译法的还有人名、地名等。
2.直译。直译法是翻译的基础,但在运用于汉英双语转换时,应考虑目标语一致性和连贯性问题。
* 相比“沉默寡言”这类词汇,大部分人更喜欢与“活力四射”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Most people would rather be associated with words like “dynamic” than with words like “withdrawn”.
3.阐释。每种语言都存在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专业名词,对于这类词,我们通常就是进行增添注释。但注释应当尽量简洁,否则会影响读者阅读,使阅读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地用最简短的语言,将说明性内容具体嵌入到译文,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且明确的方法。例如,根据2007年北京商务部发布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极具中国特色的 “佛跳墙”,可译为“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4.增补。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等值的情况。此时,译者必须要根据源语词汇在该语境中的含义,适当进行增译,增强译文读者的可读性,达到原文作者想表达的结果,使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同样感受。
* He stretched his legs which were scattered with scars.
他伸出双腿,露出腿上的道道伤痕。
该句在翻译时,进行了结构性增词,将“scars”中的复数形式也充分体现出来,译为“道道伤痕”,增加语言生动性,更加符合汉语小说的写作手法。
5.意译。直译可能造成死译、硬译时,不妨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 Breaking Bad really did put Albuquerque on the map in terms of the film industry.
《绝命毒师》的确让阿尔伯克基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put ... on the map”实际是指“把······放到地图上”,但在上述语境中显然不是这个意思。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含义,“崭露头角”不失为一种好的译语。
四、结语
跨语言翻译时,要想明确单词含义,并表达顺畅,就必须要很好地掌握两种语言词汇的相似性以及对比性。因此,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必要通过对比方法,学习两种语言的词汇,从而真正掌握词汇的意义,以更好地服务于翻译,从而提高翻译语言的质量。总之,将源语言的信息有效地翻译成目的语,必须要求考虑目的语的词源和文化背景,以避免因语音和社会文化差异而误导源语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宗炎.王宗炎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施盈盈.从英汉对比和翻译角度探究英语名词化的衔接功能[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35-137,141.
[3]K. Patzold. A Survey of Modern English[M]. London: Routledge, 1992.
[4]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甘海鹰.英汉词汇对比与汉譯英中的词汇翻译——兼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J].怀化学院学报,2002(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