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渠敬东:只想“赢”的教育,会让年轻人过早“夭折”

2021-09-17小单

现代家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竞争笔者大学

小单

【人物名片】

渠敬东,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现代社会的人性及教育》《教育的自然基础:卢梭〈爱弥尔〉前三卷解读》等。

当学生时刻都想胜出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走在失败的路上了。即使他们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不算成功,顶多算是成功的泡沫。

笔者: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是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使广大未成年人苦不堪言,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学生学习压力大未必是坏事,残酷的升学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发奋努力,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高。请问渠教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渠敬东:我国教育的主色彩是竞争,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总有人在媒体上拿中国的教育与外国的教育进行对比;校长和老师则从校际竞争的角度来评价教育的成绩;学生们更是在考试排名上竞争得头破血流;家长们也被裹挟在竞争的洪流之中,焦虑无处不在……尽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当事人都处在竞争之中,但最后都会向学生要成绩,所以,学生最苦。许多孩子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上辅导班,直到高考,他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被强行地挤压在竞争的跑道上。

笔者: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您认为竞争的赢家算成功者吗?

渠敬东: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有多惨烈,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其实,这样的竞争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即优胜劣汰,所以每一个人都不敢失败。但我个人认为,当学生时刻都想胜出的时候,差不多已经走在失败的路上了。即使他们取得了好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不算成功,顶多算是成功的泡沫。

笔者:何出此言?

渠敬东:竞争需要一个输赢结果,考试就是衡量输赢的标准化制度,与此配套的还有中学排名、大学排名、专业排名等,各种动态指标共同支撑起了竞争机制,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处于全面压抑状态。这种只想“赢”的教育会让孩子们上瘾的,就像吸毒那样,最后是精神的“夭折”。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科、硕士、博士生被劝退、开除的事情屡屡出现。原因何在?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突然解脱出来,进入较为宽松的环境,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解脱感,彻底放松自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大学学业抱着混学分、混文凭的念头,每天醉生梦死。

“985”和“211”并不是就教育而论的排列方式,它其实是按研究来划分的,但研究并不等于教育

笔者:当前中国的大学被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几个层次,如“985”、“211”、普通高校等,家长们对此有些迷惑,您认为不同层次的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有无本质差别?

渠敬东:我的看法是,“985”和“211”并不是就教育而论的排列方式,它其实是按研究来划分的,但研究并不等于教育。如果说大学和大学之间有区别,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好的老师。研究是所有大学的目标之一,教育是更重要的目标,两者能不能搭在一起,研究能不能有利于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学生,这个是不一定的。

如果协调得好的话,通过研究可以找到更完整的方式把我们所理解的东西告诉学生。但有的时候这两个是反着的,今天的很多研究都脱离生活,只是为了完成写论文的目标,复制了一整套研究模式,模仿别人说说情况,或者说一些什么含量都没有的概念,这样的研究做得多了,其实对生活的理解是脱节的。

当把写论文、做课题在大学里强调得非常多的时候,老师其实在教学上没有获得激励,没有兴趣,也没有责任,所以今天会出现搞研究、写文章的越来越多,而老师上课越来越不认真的局面。

笔者:这不是违背大学的教育宗旨了吗?

渠敬东:所以最好的情况是,有好的研究,也有好的教学,即我们常说的教研相辅相成;最糟糕的情况是,我们做的是虚假研究,同时对教育没有任何耐心。如果说今天中国的大学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后面这种情况相对来讲比较严重。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并不在于你考进了什么大学,选择了什么受欢迎的专业,而在于你能否在学校里遇到诚心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教育学生成长的话,就不会成为学生尊重的榜样。

人要成功,当然要靠智商,但核心竞争力不是智商,而是心理健康:能够忍受失败的折磨,承认自己的欠缺,主动与人合作

笔者:您认为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

渠敬东: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爭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他的未来。我们要留住孩子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随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沦陷于没完没了的竞争,“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缺的心灵。

笔者: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考上北京大学是成功的标志。您是北大教授,经常遇到这种精神疲惫的成功者吗?

渠敬东:我国的教育竞争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经过十五年的拼杀,最终走进大学,但在大学老师看来,这些“成功”的孩子大多已经失去对知识的纯真兴趣,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因为他们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他们获得知识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赢”。他们或许能继续成为“赢家”,成为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但是离开大学之后,大学留给他们的只剩下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好的教育关系孩子的一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和卡夫卡的作品,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个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笔者:要改变这种局面,您认为应该从哪里入手?

渠敬东:我认为应该从健康入手。

笔者:强身健体吗?

渠敬东:不,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

第一,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日前,国家统计局针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做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小胖墩、豆芽菜两极化体形比比皆是;中小学生近视眼比例高达53.3%;半数以上学生每天锻炼少于1小时。

曾几何时,爬树、掏鸟窝、捞鱼摸虾、粘知了是父辈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可如今提起童年,孩子们只能想起五彩斑斓的动画片、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

家长们要知道,学业竞争必然要求持续的学习能力,而身体健康是物质保证,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许多健康问题,即使现在看不到,也是欠下了健康债,迟早要还。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求索过程,保证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所以,建议家长朋友们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可把“头悬梁、锥刺股”当成刻苦学习的象征,而要追求学习效率。要想让孩子学习效率高,科学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养成运动习惯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二,心理健康是成功的保证。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发起投票:“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投票结果显示:8.9万票选择了有轻微情绪低落,4万票选了有严重的抑郁症。许多网友表示:“自己在高中时就有抑郁倾向,但一直不敢告诉父母。”

更可怕的是,近年来,抑郁症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

我有一个学生去美国芝加哥大学上学,出发前来跟我道别。他告诉我,这些年他去看过很多次心理医生。我很吃惊,问他为什么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心里有什么困惑。他说他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学校里没人跟他说话。

今天的孩子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他们很难主动将郁结诉诸父母,只是将沉闷藏在心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压得他们喘不上气,而父母还单纯地以为,只是自己的孩子太脆弱。

众所周知,敢于面对失败是成功者的必备心理素质。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算真正的成功者。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正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所以她取得了别人取得不了的成就。

人要成功,当然要靠智商,但核心竞争力不是智商,而是心理健康:能够忍受失败的折磨,百折不挠,砥砺前行;能够接受人與人之间的差异,承认自己的欠缺,主动与人合作;等等。

人生漫漫几十年,每个人都会“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若你沉溺其中走不出来,才是真的“输”。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要强”是强者的共性,但“输不起”绝对是弱者的心态。

第三,精神健康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里所说的精神健康,不是相对于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思想觉悟要达到无我之境,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而要对那些伟大的人和事有敬畏感,要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作为父母,让孩子明白责任的意义,教会孩子要勇于承担责任,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远比要求孩子考第一、考100分重要得多。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竞争笔者大学
老师,别走……
竞争的合适位置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至善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正确面对竞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