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重创校外培训,家长何去何从?
2021-09-17陈彤赵凯
陈彤 赵凯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作“双减政策”),开始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整顿。受双减政策的影响,我国的校外学科培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格局都将迎来大的变革。
重锤落地,一个时代结束了:非营利、弃上市、不补课,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而言,双减政策招招击中要害
早在2016年的一个论坛上,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洋洋得意地发言:“未来10年,阿里巴巴集团可能还存在,但是100年之后,阿里巴巴肯定不存在了。而100年后教育还在,所以新东方仍然存在。”
压轴上台的马云针锋相对:“10年后我们未必存在,可能3年后就不存在了!10年后教育一定存在,但是新东方未必存在,因为新东方不代表教育。”
马云一语成谶,仅仅5年之后,以新东方为代表的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之路就走到了尽头。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坊间简称“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整顿。
“补习班的春天已经结束。”教育投资人宋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双减政策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可谓重拳出击,要点有三:第一,校外学科培训机构以后不得上市融资;第二,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第三,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非营利、弃上市、不补课,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而言,双减政策招招击中要害。”
笔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发布之前,我国校外学科培训的资本市场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双减政策刚刚出台,校外学科培训的美好前程一夜变成了恐怖故事:公开数据显示,美股、港股和A股中的教育股今年以来合计蒸发市值超8000亿元人民币。例如,7月26日美股收盘,新东方股价跌到2.930美元(今年2月16日它的最高价位是196.940美元);高途教育收盘价為3.510美元(今年2月16日它的最高价位是149.05美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双减政策的监管力度史无前例,也意味着已经上市的校外学科培训机构,面临要么退市(如果只进行学科培训的话),要么剥离学科培训业务的选择。而禁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也将让大部分培训机构难以维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光多年的校外学科培训市场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其实危机早已显现。
校外学科培训刚出现的时候大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尤其对于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来说,补习班可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提高成绩,增强自信。当时收费也不高,家长支付较低费用就能让孩子享受到VIP服务,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然而时过境迁,校外学科培训发展到后期逐渐变形,很多机构已失去教育初心,只为捞金,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让学生和家长成了“背锅侠”。
金钱利益的掺杂导致教师初心难守,甚至不少校内老师开始玩忽职守,上课不好好教授知识,只为通过课下高价补习班获利。
补习班的价格也被越炒越高,迫使家长承担巨额补习费用,然而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只能选择沉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指出,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在加重学生负担上推波助澜,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变成了双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学科培训,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为了打击这种恶性竞争,肃清教育环境,严管辅导班迫在眉睫。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复原,根本目标是保证教育均衡
北京教育观察家沈先生认为,双减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中央彻底整顿校外学科培训市场的决心:“双减政策不仅是为了回应民怨,还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举措。众所周知,校外学科培训已经成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之外的第三个教育系统,双减政策就是要解开校外学科培训与公办、民办的捆绑,中止校外学科培训对教育生态的破坏。”
沈先生认为,不允许校外学科培训机构上市是釜底抽薪的狠招。资本是这个系统自我生长的营养剂,失去了这个营养剂,商家无利可图,系统就失去了生长的动力,会消停下来。至于什么机构有可能生存下来,其实判断条件很简单,就看它还敢不敢破坏教育生态,还敢不敢破坏教育均衡。
“学龄前的学科教育是肯定不行了,超前、超难、超纲的内容也肯定不会有了。”沈先生断言,“还可以很确定地说,奥数、KET、PET也不会有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不会再与学校勾连掐尖儿,至少,绝不会大规模存在。一言以蔽之,培训机构得安分守己,做学校教育的补充者,只能是影子,不能是主体。”
教育专家柯女士告诉笔者,深入研究双减政策便知道,中央是在谋全局:“除了针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内容外,双减政策文件的其他内容,目的都是为了从整体上撬动教育生态的改变,根本目标是保证教育均衡。比如,文件里规定学校要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能提高难度、加快进度;要降低考试难度,考题不能超标,考试不能排名;中考命题要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我还特别高兴看到文件里有一条,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把作业设计放到教研体系里,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作业也不能超纲。这些都是要改变现在‘水涨船高的局面,把水面降下来。”
校外学科培训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家长必须看懂三件事
双减政策重创校外学科培训,一方面可以为孩子学习减负,一方面也为家长松绑,但如果真的没有了补习班,那些需要查漏补缺的孩子何去何从?这也是摆在教育部门和家长面前的难题。
郑州家长周女士认为双减政策有“一刀切”之嫌:“我儿子是个后进生,是补习班帮他勉强达到了中等水平,现在培训机构撤了很多教学点,估计以后很难找到了,我儿子去哪儿补课呢?这不是前功尽弃吗?这不是一刀切吗?”
武汉家长董先生愤愤不平地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校外学科培训不可能完全消失,一定会出现其他形式的补习,比如一对一的家教。但一对一的家教肯定价格高昂,我们这样的工薪族恐怕承担不起。如此下去,教育公平从何谈起?”
长沙优秀教师蔡先生不认为一对一家教会盛行:“教育部明确规定,校外补习不可以涉及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等,一旦违反后果会很严重,教师不要心存侥幸。也就是说,针对家教这种一对一的形式,教育部的态度是零容忍,所以,校外补习老师以及在校大学生不要钻这个空子赚钱了,如果被发现,肯定会被依法惩处。”
上海教育观察家马先生认为,以教育均衡为目标的改革是大势所趋,身处变革中心的家长,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归纳起来就是三个“看懂”:
第一,要看懂政策的变化,看懂教育导向的转型——教育均衡一定会到来。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曾表示,21世纪初,我国教育领域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下一步的目标,一个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个是确保均衡和公平。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现在大势是这样,某些校外学科培训机构非要拧着来,可能暂时占点便宜,但大概率是要砸在手里的。
“对于马上面临小升初、中考的孩子,确实处于漩涡中心,家长非常焦虑,但好在大家都不能补课,也算公平。”马先生给家长支招儿,“但是孩子离小升初还远的家长可以把焦虑放下,想清楚,不要恶性竞争了,不要超前学、超难学了,也不要只奔着择优掐尖去,除非你的孩子是天才,需要进行特殊培养。普通孩子能上好学校的可以努力一把,但不要孤注一掷,未来家门口的学校可能就挺好的,何必舍近求远?”
马先生认为,家长心里要有杆秤,孩子是不是有自信,能不能心理健康,能不能有热爱、有兴趣、有内驱力,家庭能不能放松舒适,提供积极良好的氛围,这是要放在更前面的东西。
马先生说:“必须提醒家长,现在全国各地对补习班已经管得很严了,在一些非试点城市,学科类培训尤其是學龄前、超前超难的,家长报班、续费都要慎重,机构跑路的风险很大。”
第二,要看懂考试评价的改革方向——要的是创新,是理解的深度,不是超前超难。
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杨振峰公开表示,如果用老题目考,无论多难,学生因为操练过也能做对,这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学生为了高分就会反复操练。考试评价正在改革,第一要创新,第二要真正从能力导向命题。
“这就是正在进行的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考思维,让孩子深度思考。”马先生进一步解析,“你让孩子背公式、刷奥数,没有用;你让孩子超前学,没有用;你让孩子反复做同样的题目,刷一万道也没有用。但是,如果能真正理解概念,学会正确思考的方法,举一反三,就能轻松突围。说实在的,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不需要为升学焦虑,也就不必进行校外学科培训了。”
第三,看懂教育的价值,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
马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和爱人产生矛盾了,有更高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被同事误解的时候,有能力面对内心;晚霞满天的时候,在湖边散步能感觉到幸福;遨游书海的过程中,能因为品尝到新知识感到满足……总之,让孩子有智慧和能力与世界、与家人、与朋友、与自己相处。”
编后: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可以休矣
教育内卷已经演变成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且突出的矛盾,其中,校外学科培训难辞其咎。现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管控校外学科培训市场,家长们应该举双手赞成,并全力支持,不能让“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局面继续下去。
韩国的校外学科培训竞争也曾经非常惨烈,经过几年“严禁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的市场管控,现在尽管高考竞争仍然激烈,但中小学教育已经正常化了,绝大部分孩子可以就近入学。
韩国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信心和宽慰:教育焦虑难以避免,但我们至少别让它低龄化。【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