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021-09-17邹嘉卉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于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是教师队伍,“主战场”是课程建设,“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本文探究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语言文化类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让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既能让学生学习到西方文化精髓,还可以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英语国家概况》

【作者简介】邹嘉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和文化、跨文化交际。

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價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的内容。”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高校的教育工作价值、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内涵,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和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立德树人。实现这一目标,价值观的塑造比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更加重要;高校教师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将育人育才有机统一起来,其中,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高校教师要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

本文基于教育部对于高校提出的指导思想,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语言文化类学科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英语国家概况》为例,探讨在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中可以如何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同时,能够对比和反思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英语国家概况》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课程学时不充分。随着我国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和涉外工作的需要,《英语国家概况》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社会文化必修课程之一,使学生通过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层面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增进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发现,《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几乎涵盖了英语国家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尤其重要。参考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门课程被指定为专业必修课。多数高校在学生大三学年才开设此专业课程,以我校为例,该课程为每周2学时,一学期共 32 个学时,2个学分。然而对于这门拥有庞杂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的课程来说,这样的学时量往往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无法全面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更不用说展开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跨文化分析和对比。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由于此课安排课时和学分均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学期甚至无法讲完整本书的内容,尽管目前高校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大多局限于知识灌输,老师们尽可能地在课堂上传输英语国家概况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多为“知识填鸭”式地照本宣科、老师的“一言堂”等,缺乏课堂互动和对于学生相关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价值的讨论、反思和引导,导致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较为片面、浅薄。

3.教学效果的局限性。基于以上两点问题,加之该门课程采用全英教材——词汇量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再加之学分较少,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堂准备,教学进度又较快,使该课程的教学大多仅限于语言知识内容。

教师普遍对这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类人文性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过多是对于西方的价值理念,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单项文化输出,而忽略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大多在于知识点的识记,而缺乏价值观问题思考,导致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于语言文化类课程开展思政改革的建议

1.该类课程的思政改革优势。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高校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在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西文化历史背景的异同,找到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并通过比较教学、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在学习和探究西方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其正确的思政理念和人文情怀。

2.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高校教师,首先要转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只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新时代对于高校教师的新要求,来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高校教师要通过研究课程思政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思考如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润物细无声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此外,高校的教研室内部可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研讨会,专业院系要多组织高校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形成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推动教师的能动性,形成带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路,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将课程思政元素紧密地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实践当中。在语言文化类课程当中,通过这种细微的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树立其文化自信,牢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将课程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如何在外语课程上出“思政味儿”,如何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找到思政元素与课程特点的契合点,发现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内容之间的互补点,是教师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全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思政素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可借鉴同类院校相近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案例,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和语言文化教学紧密融合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结合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达到既实现课程目标,又使思政教育效用最大化。

三、课程思政思域下《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改革探索

1. 采用比较教学法,课堂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提炼优秀文化价值观。本课程以最有代表性的英语国家为章,分别介绍了这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现状等。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在课堂上增加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国内相关信息点进行联系,比较异同,得出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其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以《英语国家概况》中历史章节为例,在介绍各国历史中,都会提到一些改变时代的历史人物,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类比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历史人物,通过比较他们的人生历程、人物性格和历史功绩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也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再以课程中一些著名建筑为例,教师在讲到英国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时,可列举中国的紫禁城,让学生分享这两个有类似政治功能的建筑的差异,从建筑学、美学、风俗、政治性等视角出发探析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政治文化差异;再以课程中社会文化生活的章节为例,西方节日、教育制度、就业、社会福利等都可以加入思想政治的映射和整合点,让学生比较研究中西节日和教育制度,让学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传统节日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课程中可比较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礼仪、社会禁忌、中西饮食习俗等。使用比较学习法,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认同感,在此不一一列举。

2. 挖掘教学资源,引入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探寻历史事件或时政新闻中可以支撑知识点的案例,精准挖掘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既能讲清楚知识点,又能准确传播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大职能。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发掘能够支持历史事件或时政新闻知识点的案例,准确挖掘案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能明确知识点,又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传授课程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价值观的三大功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思辨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可以设定主题,给学生布置小组任务,也就是运用合作学习法,这种方式较容易实现,操作难度较低,学生获得反馈也较及时。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融汇中西思想精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以课程教学中较为复杂的英语国家“教育体系”“政治体系”和“法律体系”设置任务为例。可按照国家和相关体系来分组,由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分主题来进行演说。如其中一个小组负责的是“英国政治体系”,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搭建内容框架,寻找支撑小组观点的资料,搜集音视频资料,整合资料并做汇报,最后加入小组分析,来辩证这一体系的利弊,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讨论,负责不同国家的学生也可以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和辩论。学生通过参与这项学习任务,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深度、广度都会有很大突破,对于学生自身的思辨思维也会有很大提升,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西方国家各个层面的问题。

四、结语

高校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要具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功能,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课程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协同育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这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教学内容,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学习和研究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大学生语言文化课程中,于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玉双.课程思政视阈下比较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9(23):29-30.

[2]刘玉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0-62.

[3]刘艳君.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5):151-152.

[4]秦秀莲.基于多模态理论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1):78-80.

[5]单宇鑫.《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5):132-13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