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导读:导之有方,读之有法

2021-09-17薛凯

关键词:研读论语

薛凯

摘要:针对高中阶段学生阅读《论语》的难点,进行《论语》导读:一是导向“专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读”,包括对孔子、孔门弟子以及时代背景和语言特色的研究;二是导向“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讲读”,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论语》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三是导向“生活”,采取反求诸己的“心读”,让学生把阅读《论语》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思考《论语》。

关键词:《论语》;导读;研读;讲读;心读

与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同,高中阶段阅读《论语》,学生不仅要了解文言大意,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还要理解其观点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发。这些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是高中阶段学生阅读《论语》的难点。备课过程中了解到,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生喜读《论语》,颇有心得。因此,我们尝试借鉴钱穆先生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阅读《论语》。

一、导向“专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读”

学生阅读《论语》一般有以下障碍,一是语言的障碍。《论语》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语言的不断演变,造成了现代人阅读的困难。二是文化的障碍。相关的风俗、礼仪等,经历社会的变迁也成为阅读《论语》的拦路虎。三是思想的障碍。对《论语》中体现的思想,历来就有分歧,即便是大家,也莫衷一是。比如,王充在《论衡·明雩篇》中解释《侍坐》中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他认为这章其实突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不过,也有人从消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刘盼遂就认为:“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想深入理解《论语》,是极大的挑战。

避免阅读流于表面,“研读”是首选。“研读”相对于泛泛而读,是深入系统地阅读。为了帮助学生扫除《论语》的阅读障碍,我们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了《论语》的研读活动。具体如下:

(一)孔子专题研究

钱穆先生说:“《论语》价值,既在表见孔子之为人;则读《论语》者,其主旨自在研究孔子,可无待言。”“求识孔子之为人,即读《论语》第一步主要之工夫。”所以,阅读《论语》应以研究孔子为核心。

我们提供的辅助资料有:《史记·孔子世家》、钱穆《论语要略》、杨伯峻《论语译注》、鲍鹏山《孔子传》、何伟俊《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学生阅读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日常生活和孔子的学说。

(二)孔门弟子专题研究

钱穆先生认为:“《论语》一书,大抵自孔子三十以后,迄于其死,前后四十余年。‘论者,讨论义;‘语者,孔子语。孔子语,经其一传、再传以下之弟子常所讨论,而会合编制,成此一书。”因此,研究《论语》也避不开对孔门弟子的研究,孔门弟子的形象本身具有意义,同时也是深入了解《论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侍坐》中,孔子唯有对曾皙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如果不了解曾皙的观点,是很难正确理解孔子的感喟的。曾皙是孔门狂士,无意用世。《礼记·檀弓下》说,孝武子死时,“曾点倚其门而歌”。曾皙的思想与老庄相近,所以,《侍坐》中,曾皙在发表自己见解之前特别说明“异乎三子者之撰”。钱穆先生在解讀《侍坐》时也曾提醒读者:“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

因此,我们提供了杨绛《我是怎样读〈论语〉的》、邱斌《孔子弟子铭传》、南怀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下村湖人《论语故事》等辅助资料,引导学生研究孔门弟子。

(三)时代背景专题研究

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状况、学术界的风尚、士大夫的生活以及孔子交往的人物等,可以启发学生研究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论语》作出更深刻和公允的认识。比如,对于《侍坐》,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背景是孔子晚年,更要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乱世,是“道不行则藏”的时代;“吾与点也”表面上是闲适自得,甚至是恬静避世,实则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落寞。

该环节,我们提供的辅助资料有傅佩荣《论语三百讲》、杨逢彬《论语应该这样读》、鲍鹏山《论语导读》,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与生活风尚。

(四)语言专题研究

《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密切相关。钱穆先生曾强调,读《论语》要仔细推敲,“不要忽略了一字,不要抛弃了一句”。比如《侍坐》中,子路直性子,“率尔”一词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而孔子对这个弟子是了解的,报以“哂之”。“哂”不是嘲讽,不是否定,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对子路这个“顽徒”的喜爱,用语简洁,形象,有神,可谓神采飞扬。《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我们将钱穆《怎样读论语》、钱逊《如沐春风——论语读本》、蒋绍愚《论语研读》、严国胤《浅析〈论语〉语言特色》作为辅助资料,期待学生能从中赏析《论语》的语言美。

以上研读活动安排在高一下学年,学生5—6人为一组,每两周集中展示和交流成果。学习成果呈现方式为小论文、手抄报、PPT展示、汇报成果等。我们希望通过专题式的研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系统地理解《论语》、沉浸到经典中去的目标。

二、导向“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讲读”

要想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学生不能停留在自己“读”的层面,还要有讲的意识,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以讲促读,提高读的层次,这便是“讲读”。讲读也是研读的延伸与展示。

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钱穆先生讲《论语》的讲义《论语要略》得以出版。从1912年从教到1986年最后一课,钱穆先生立足讲坛75周年,自称讲课是主业,著述是副业。“讲”与“读”相互促进,最终成就一代大家。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以讲读的形式阅读《论语》。和研读不同,“讲读”更强调对象意识,注重把研读的内容展示给对方。“讲”可以是有声的,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等;也可以是无声的,如手抄报、黑板报等。为了提高讲读效果,我们重点采取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开辟讲的阵地。

第一,让学生把阅读《论语》或者相关研读资料的心得、收获写出来,在语文课前用演讲的方式和大家交流。第二,制作手抄报,在橱窗展示。第三,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评选优秀作品。另外,我们还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丰富的活动。比如,话剧社除了将《侍坐》的故事编成话剧,还把《论语》中的“弦歌不绝”“四子言志”“子路问津”“荷蓧丈人”“孔鲤趋庭”等故事搬上舞台;文学社组织观看电影《孔子》,撰写影评,进行评比;辩论社组织《论语》主题辩论赛,将“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德报怨”“君子不器”“奢则不逊,俭则固”等名言名句改编成辩题。

总之,给学生提供“讲”的舞台,既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能促使他们对《论语》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三、导向“生活”,采取反求诸己的“心读”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回忆道:“一日,在学校两人坐廊上。沛若言,先生爱读《论语》,有一条云:‘子之所慎,斋、战、疾。今先生患伤风,虽不发烧,亦小疾。可弗慌张,然亦不当大意。宜依《论语》守此小心谨慎一‘慎字,使疾不加深,则数日自愈。余从此读《论语》,知当逐字逐句反己从日常生活上求体会,自沛若此番话发之。”这段生活小插曲启发了钱穆阅读《论语》的一个新视角,后来钱穆在著作《论语新解》中还特意写道:“读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

学生阅读《论语》久而无功,不光是方法出了问题,与读书追求功利性也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说,阅读就是应试,背诵讲究一字不差,对内容不加深入探究,失于肤浅,流于形式。事实上,阅读《论语》如果停留在文言句式的理解背诵层面,就如同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因此,我们尝试采取“心读”的形式,把阅读《论语》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所谓“心读”,不但是指用心读,还指要读到心里,反求诸己,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性情操。《论语》中的很多观点,比如义利之辩、礼乐之用等,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教育教学等结合起来思考。经典只有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焕发生命之光彩,从而起到“启智、润心”的作用。

有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心得《伟哉孔子》中写道: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必然面临人生给他的难题。孔子一生可以说是“苦行”。生于没落的贵族世家,不得不面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现实。创造“以仁为本”的思想,却不得不沉浮于尔虞我诈的政治世事之间。然年少的贫困没能阻挡他的鸿鹄之志,终年的挫折不曾动摇他不息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碍他思想光芒的散發与升华。看《论语》中句句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我仿佛看到一个历尽严寒悲苦的老人在和我说:“看,哪怕是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个坦荡的君子,做一个温暖的好人。”

这是《论语》对学生心灵的震动,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可以说,指导学生阅读《论语》,不但要让学生会读,还要让他们读了之后有所感,要“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 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钱穆.四书释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3]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研读论语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