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食品认证对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实证分析

2021-09-17刘瑞峰马恒运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环境效益绿色食品猕猴桃

刘瑞峰,王 剑,梁 飞,马恒运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一、引 言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国开创了绿色食品事业,设立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张志华等,2015)。相较于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和生产成本适中,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较小且与大多数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匹配,更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现实发展需要,被认为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倪学志,2016)。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及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重要部署。绿色食品认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着眼于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经过30年快速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成绩斐然,产业规模急剧扩大。1990~2019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外公示认定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由63 家发展至16 556 家,产品由127 个增至37 328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8%和21.65%①数据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绿色食品获证产品公告。http://www.greenfood.agri.cn/.htm。。完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科学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金光凤,2000;丁乃今,2000)。

国外建立起多种与绿色食品类似的认证制度。如公平贸易认证(Fair Trade Certification)、雨林联盟认证(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cation)、有机食品认证(Organic Food Certification)和国际互世认证(UTZ Certification)等。尽管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此类认证制度对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在经济影响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可持续性认证和有机认证等可显著增加农户收入(Chiputwa等,2015;Duc等,2019),有些研究却发现公平贸易认证和国际互世认证等对收入和生产几乎无影响(Ibanez等,2016;Pradyot等,2017)。在环境影响方面,有些研究表明有机认证、热带雨林联盟认证和遮荫种植认证等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督促农户减少使用化学生产资料、增施有机肥料、积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农田污水处理(Blackman 等,2012;Takahashi 等,2017),Searchinger 等(2018)使用“碳机会成本”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后发现,相较于传统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将导致更多碳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在生态影响方面,有些学者探究可持续性认证和遮荫咖啡认证等对哺乳动物、鸟类、蝴蝶等动物数量及森林面积的影响(Milder等,2015;Takahashi等,2017),发现这些认证制度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而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拉丁美洲地区展开(Ibanez等,2016;Pradyot等,2017),少部分针对非洲地区(Chiputwa等,2015;Takahashi等,2017),针对中国的研究尚不多见。

绿色食品认证制度作为我国具有开创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自创立以来受到国内学者普遍关注。如金光风(2000)和赵大伟(2012)等学者从理论上论述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和推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靳明(2008)和杜鹏(2012)等学者分析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丁乃今(2000)和宋国宇(2012)等学者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相较于国外学者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认证制度开展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对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研究仍有限,较少关注该制度对环境、经济、社会等各类具体指标的影响,尤其缺乏对该制度能否同时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探究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为研究对象,对现有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证制度相关研究成果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同时考查了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绿色食品认证制度作用及其农户生产行为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丁乃今,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产品或产品原料必须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域,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必须符合限定标准。绿色食品开发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赵大伟,2012;张志华等,2015)。为达到生产标准要求,农户作为绿色食品生产的主体,在种植过程中通常采用增加有机肥料和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但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其产量,还需农户付出额外的管理费用。基于理性小农假设,只有当农户从绿色食品经营中获利才能保证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那么,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户,能否做到既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标准的要求,又获得合意的经济收益?显然,若绿色食品认证制度不能保证农户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难以为继。

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农户采取节约、清洁、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严立冬,2003)。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绿色食品要求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薛彩霞,2016),倡导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的环保型肥料,从而实现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出低残留、高品质的绿色食品(张正斌等,2010;Blackman等,2012)。同时,绿色食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农业生产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错误倾向,促使农户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自觉融入生产行为之中(丁乃今,2000)。从使用价值上看,绿色农产品不仅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具有维持和保护、修复和建设生态环境上的有用性(严立冬,2003)。综上,绿色食品生产是一种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可持续环保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1:

H1:绿色食品认证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环境效益。根据绿色食品认证要求,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会采取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并投入更多有机肥料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与常规农产品相比,绿色食品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王德章等,2009)。绿色食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除要承担传统成本外,还需承担产品认证、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产品包装等成本,直接导致产品价格比普通食品价格高30%~40%(丁乃今,2000)。作为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第一件质量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不仅突显绿色食品特色,还体现其品牌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王运浩,2011),获得足够的品牌效益和溢价效益,直接推动其价格提升。因其与普通农产品间存在较高的替代关系,故消费者愿意为绿色食品支付一定的溢价(靳明等,200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保健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食品需求旺盛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王德章等,2009)。此外,国家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保护、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金光风,2000),不仅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还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综上,绿色食品市场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扶持政策多,农户在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中取得更高收益。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2:

H2:绿色食品认证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绿色食品价格的上涨可抵消因产量下降及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带来的损失,农户从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利润高于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常规农户。

三、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我国河南省西峡县东南部、中部、西部及北部的4个乡镇12个村共398名猕猴桃种植户的实地调查结果。研究对象与样本区域选择原因如下:第一,作为猕猴桃原产地,我国是猕猴桃最大生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8 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7.6 万公顷,总产量为215.5万吨,占全球产量半数以上。第二,作为猕猴桃主要产区之一,河南省西峡县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同时,西峡猕猴桃也是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的绿色食品之一。2008年,西峡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

本文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对猕猴桃种植户进行结构化访问调查。首先,利用当地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信息,选取猕猴桃种植户较集中地区作为样本地区。其次,获得样本地区内取得和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猕猴桃种植农户名单。最后,按比例从名单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农户作为调查对象。团队调查员对每位样本农户当面调查,获取农户个人与家庭状况及猕猴桃生产、管理、认证和销售等方面信息。最终获取398名样本农户中,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户有57名,未取得有341名。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统计

1.被解释变量选择。

环境效益变量选择:参考赵会杰等(2019)和巩前文等(2020)研究,选取农家肥投入量(千克/亩)、化肥投入量(千克/亩)和农药费(元/亩),度量农户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选择原因在于,相较于树荫浓密程度、蝴蝶种类、鸟类多样性等生态指标,农家肥、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等指标更易由农户调整,对绿色农业的发展更具实际意义。经济效益变量选择: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指标主要有农业总收入、农产品产量、农产品单价、农业生产成本、家庭消费支出等(曾亿武等,2018;朱明月等,2018)。故选取与农户经济效益相关的四个指标即亩均产量(千克/亩)、总成本(元/亩)、销售均价(元/千克)和总收入(元/亩),这些变量能直接反映农户的收益状况。

2.匹配变量选择。

借鉴薛彩霞等(2016)、Liu等(2018)、李晓静等(2020)学者研究,选取农户个体、经营和果园特征等相关变量,用于估计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倾向得分。具体而言,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农户年龄、家庭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经营特征变量包括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签订销售合同;果园特征变量包括猕猴桃树龄、土壤类型、地形条件。

样本农户变量基本特征见表1。环境效益变量中,样本农户平均农家肥投入量125.79千克/亩,平均化肥投入量为595.84 千克/亩,平均农药费为69.84 元/亩。经济效益变量中,样本农户的平均亩均产量为709.76千克/亩,平均总成本为1 164.23元/亩,销售均价为3.73元/千克,平均总收入为2 792.15元/亩。匹配变量中,样本农户平均年龄在53岁,表明农户年龄偏大。样本农户家庭平均耕地面积为2.71 亩,表明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样本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平均为3.26 人,表明农户家庭以拥有3 个劳动力为主。有35%的样本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有12%的样本农户签订了销售合同,表明农户多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猕猴桃树龄平均超过6年,土壤类型和地形平均值分别为0.77和0.68,表明农户种植猕猴桃的土壤类型和地形以沙地和平地为主。

表1 变量说明与描述统计

(三)模型设定

为度量绿色食品认证对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式(1)中,i表示不同农户;Y表示农户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D表示农户是否取得绿色食品认证,D=1表示农户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否则,D=0;X为其他解释变量,β为解释变量的系数;α是常数项;ε是随机干扰项。本文将所有样本农户分为两组,其中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户(简称为认证农户)为处理组,未取得农户(简称为非认证农户)为对照组。若农户被随机分配到处理组和对照组,则参数δ为净效应(Chiputwa 等,2015),可精确反映绿色食品认证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户是否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决策非随机性,而是根据自身特质和资源等相关因素有意选择的结果(李晓静等,2020)。这些因素会影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得参数估计结果有偏。因此,不能忽略自选择问题而直接估算上述模型。

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是处理自选择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曾亿武,2018)。基本思想是对认证农户与非认证农户进行匹配,使认证农户与非认证农户趋于均衡可比状态,进而使两类农户的行为后果具有可比性。具体而言,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倾向得分为既定条件下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概率,通常用Logit 模型或Probit模型估计。故采用Logit 模型进行估计,表达式为:

式(2)中,P(Di=1|Zi)为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倾向得分或概率,Zi为匹配变量。在得到倾向得分后,选择相应匹配方法匹配认证农户与非认证农户。本文采取的匹配方法有最近邻1对1匹配、最近邻1对4匹配、最近邻1对8匹配、核匹配、半径匹配(本文中近似为0.02)。匹配完成后即可衡量绿色食品认证对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通常采取处理组(即认证农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the Treated,ATT)进行估计,表达式为:

式(3)中,Y1为认证农户种植猕猴桃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Y0为非认证农户种植猕猴桃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估计结果与相关检验

(一)倾向得分Logit模型估计

本文运用Stata15.0 软件进行倾向得分的Logit模型估计,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解释变量为表2中的农户个体、经营和农场特征变量,估计结果见表2。家庭耕地面积、是否签订销售合同、猕猴桃树龄、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具体而言,家庭耕地面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说明农户家庭耕地面积越大,越倾向于生产绿色食品来加快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签订销售合同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说明相较于未签订合同的农户,已签订购销合同的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可能性更小。可能签订购销合同的农户收入较稳定,不愿再承担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可能遇到的风险。树龄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说明猕猴桃树龄越大,农户越不倾向于取得绿色食品认证。树龄越大可能意味着农户从事猕猴桃生产的年限相对较长,更倾向于依靠自身积累经验,保留传统生产方式。农户果园是否为沙地、是否为平地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说明果园以沙质土壤和平坦地形为主的农户更倾向于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可能沙质土壤和平坦地形更适合猕猴桃的绿色生产要求。此外,受访者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加入合作社3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农户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影响不显著。

表2 倾向得分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

(二)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性检验

为保证倾向得分匹配结果的可靠性,需对认证农户与非认证农户协变量(特征变量)进行平衡性检验,即确保两组农户经过匹配后,除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外,协变量方面不宜存在显著系统性差异。使用最近邻1 对1 匹配法对匹配前后特征变量的平衡性检验结果见表3。匹配后多数特征变量的标准化偏差有较大幅度减少,所有特征变量的标准偏差绝对值均降到20%以下。t检验结果显示,匹配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农户在所有特征变量上均不再有显著差异。匹配前后解释变量的平衡性检验结果见表4。均值偏差由28.2 降至2.8~7.4,中位数偏差由16.8 降至1.8~5.6,Ps R2值由0.154降至0.004~0.014,LRchi2统计量由50.49降至0.70~2.23。由此可见,匹配后因样本自选择性产生的估计偏误基本得到消除,两组农户具有类似特征,即通过平衡性检验。

表3 倾向得分匹配的平衡性检验结果

表4 匹配前后解释变量平衡性检验结果

(三)经济假设检验

本文分别检验了绿色食品认证对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处理组和对照组农户环境效益变量的匹配估计结果与ATT值见表5。对于环境效益中农家肥投入量、化肥投入量和农药费的ATT 值均不显著。说明认证不能促进农户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及提高农家肥用量。该结果与薛彩霞等(2016)研究结论相悖。一般而言,增施农家肥并限制使用化肥和农药,既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肥力的重要措施。为获得更高的产量并降低病虫害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农户一般会多施用化肥和农药。同时,政府部门疏于监管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激励农户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假设H1未得到验证。

经济效益变量的匹配估计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认证农户与非认证农户在销售均价、总成本和总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亩均产量在两组农户间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与Liu等(2018)研究结论相一致。对于销售均价,ATT值为0.748~1.095,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食品认证猕猴桃的销售均价比常规猕猴桃高0.748~1.095元。对于总成本,ATT值为139.696~213.206,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食品认证猕猴桃总成本比常规猕猴桃高139.696~213.206元。对于总收入,五种匹配方法估计得到的ATT值均为正,取值范围从988.276~1 152.298,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绿色食品认证农户在每亩地上所获总收入平均比非认证农户多988.276~1 152.298元。对于亩均产量,ATT估计结果不显著。正如前文分析,虽然限制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一定程度影响绿色食品产量,且较高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可能导致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但高品质和品牌效应提高了产品销售单价,农户从中获利。因此,研究假设H2得到验证。

表5 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估计结果

(四)敏感性分析

PSM法主要是基于可观测解释变量进行估计,可能会存在重要变量遗漏导致隐藏偏差,进而造成倾向得分的有偏估计和错误的样本匹配,故需进一步展开敏感性分析估算隐藏偏差的水平(Rosenbaum,2002)。借鉴Diprete等(2004)做法,使用罗森鲍姆界限展开敏感性分析,该界限用来表明不可观测变量对估计结果造成的影响。假设存在一个或多个未能控制的不可观测变量,若这些不可观测变量对农户是否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影响不会改变,则表明研究结果对隐藏偏差具有较好稳健性,即通过了敏感性分析。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5最后一列。经济效益方面,总成本、销售均价、总收入ATT最低分别在Γ†=1.1、Γ†=1.2和Γ†=1.2时变得敏感。而环境效益方面,亩均产量、农家肥投入量、化肥投入量和农药费ATT均在Γ†=1时就变得敏感。Apel 等(2010)认为在应用研究中,若Γ†最小值为1.15,表明研究结果对隐藏偏差具有较好稳健性。因此,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经济效益ATT 的估计结果较稳健,但环境效益ATT对隐藏偏差存在一定敏感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河南省西峡市猕猴桃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PSM 研究了该认证制度对猕猴桃种植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对农户环境效益影响不显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有限。与普通农户相比,认证农户并未显著提高农家肥施用量,以及减少化肥使用量和农药投入费用;认证制度显著促进农户经济效益。农户通过售卖价格更高的绿色食品获得合理利润,以提高农业收入;家庭耕地面积、沙地土壤、平坦的地形条件对农户认证具有正向影响,但签订销售合同和树龄具有负向作用。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发展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增加绿色生产补贴。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开发绿色食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发展优质绿色食品的良好氛围;加大绿色食品品牌的公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品牌整体形象;提高农户生态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补贴,降低绿色食品生产成本,使农户充分认识到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好处”,调动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强化绿色食品生产的全程监管。对农户进行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先进技术、产品认证、包装标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升农户素质;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和生产技术操作等方面监控,督促农户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生产;建立绿色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完善绿色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信息记录体系,降低农户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

第三,加快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以提升品牌价值为手段,以培育优质优价市场环境为目的,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进发展规划,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电商开展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绿色食品展示和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绿色食品,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有效需求,以消费带动生产。

猜你喜欢

环境效益绿色食品猕猴桃
摘猕猴桃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提取猕猴桃的DNA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什么是绿色食品
多肉植物火祭空气环境效应初探
环保节能是优化城市规划的途径
自然环境因素对绿色债券信用质量的影响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