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基于农民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的视角*
2021-09-17徐亚东张应良
徐亚东,张应良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一、引 言
完善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具体表现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明显(曲延春,2012;袁培等,2021)。由此,党和国家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关注和政策支撑力度①现有研究指出,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类型和质量,改进供给效率,提高供给效果,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主张。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目标任务”中,对两个时期内(2020年和2035年)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出明确要求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未来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必然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和投资的领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紧迫性。哪些方面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需要特别加快完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优先序问题——有待学术界深入探讨,对此问题的回答有利于指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领域,提高政府投资和供给效率,从而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文献评述
我国研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文献较为丰富,罗万纯等(2015)进行了较好的研究综述。而从农民需求视角展开研究的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作用和效果。樊胜根等(2002)研究指出,投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此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福利发展(Mccarthy等,2015),农村财政的不断投入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罗万纯,2014);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差距,能显著提升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朱盛艳等,2019),还能缓解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状(郝晓薇等,2019)。
第二,讨论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供给满意水平或者某一方面供给满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臧敦刚等(2016)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调查数据,讨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村庄民主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均正向影响农民幸福感,但存在显著替代作用。许海平等(2018)探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水平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仅社会保障满意水平指标有显著正向作用。某一方面供给研究包括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刘伟忠等,2019)、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李燕凌等,2013)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作用和效果、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意见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研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问题(陈秋红,2019;方堃,2011),确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优先序问题重点聚焦在排序的视角和排序的方法上,关于排序视角的讨论有三类研究:第一类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讨论了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类型(杨全社,2010)。该研究方法虽具有理论指导,但研究者主观性较强,研究结论客观性不足。第二类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讨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优先序问题(钱克明,2005)。该研究方法虽具有一定客观性和现实指导价值,仅考虑经济效率缺乏公平和农民现实需求的思考,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评价与农民满意水平脱钩。第三类基于农民满意水平或需求程度讨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优先序问题(孔祥智等,2006);也有部分学者从专家或权威人士,以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决策者视角讨论此问题(樊继达,2010),研究发现现实中存在决策者偏好取代农民需求偏好问题(柳劲松,2009)。农民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衡量者,农民最清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和自身所需方向,因此从农民需求视角得出结论会更准确和真实(崔登峰等,2012)。关于排序方法有四类观点:第一类为需求程度的频数法(王宾,2008);第二类为需求程度的加权频数法(廖清成,2006);第三类为需求程度加权频数+聚类分析法(孔祥智等,2006);第四类为需求程度的频数法+满意水平的频数法(陈秋红,2019)。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优先序问题相关研究为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意见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是从满意水平或需求程度单一维度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问题,鲜有结合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加以分析。而且不同区县间对比分析的文献不多,以及调研数据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充分。与本文研究最为接近的两篇文献分别是陈秋红(2019)和袁建华等(2018)的文章也存在不足之处。陈秋红(2019)选择浙江、安徽、四川三省加以比较分析,但每个省代表的经济含义和社会含义未得到较好阐述;袁建华等(2018)未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山东省17个地市131个县级单位,有效问卷数362份,相当于每个县级单位平均有3份问卷,难以刻画农民对该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充分。鉴于此,本文从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两个维度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更直观的方式讨论和确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本文数据来源于重庆市三个区县的调查数据,排除因不同省市间差异性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导致农民满意水平和需求程度不同的因素,可提高研究结论准确性。
三、研究范畴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畴
基本公共服务的两大特征是服务对象覆盖辖区内全体公民和满足其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臧敦刚等(2016)在讨论公共服务与农民幸福感之间关系时,将公共服务界定为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劳动教育、住房保障和市政设施七类;陈秋红(2019)讨论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便民服务六个方面;张应良等(2019)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医疗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教育设施、农村社会保障七个方面。较为权威界定是《“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提出的八大领域③八大领域分别是: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结合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除上述研究均提到基本社会保障、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基本教育、公共就业服务、通讯与道路设施六个方面外,还将农业生产条件、优良生态环境、文化与村社治理和便利生活条件四个方面纳入研究范畴。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础,优良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宜居的条件,文化与村社治理是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保障,而便利生活条件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前提④韩长赋在博鳌主旨发言中指出当前农村地区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依旧存在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较为落后,明确提出农民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由此,本文分析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以上十个方面。但以上十个方面并不全是纯公共物品,部分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均与农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基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对重庆市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三个区县部分村庄农民开展的入户调查。选择这三个区县理由为:第一,本文讨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改善,为当前中国广大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提供方向性指导。重庆市9大主城区的城镇化率水平已接近90%,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故选择调研区县时去掉了重庆市九大主城区。第二,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在重庆市38个区县排名分别为第9名、第18名和第33名,可分别代表重庆经济发展较好、中等水平和较差水平的区县。第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从需求侧看,是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对于农民而言,是由“生存性需求”逐步转变为“发展性和享受性需求”(张应良等,2018)。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不同水平,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内容也就不同,可代表不同需求水平的区县。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首先,调研依据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分配调研问卷,每个镇预计调研80~100 份问卷。由此,随机在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分别抽取6个、4个和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抽取15个农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7份,有效率为96.33%。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常住总人口占三区常住总人口的比值分别为56.52%、29.20%和14.28%;样本数的分布比值为56.29%、28.95%和14.76%,约等于前者的比值。
调研对象基本特征见表1。调研数据反映了农村部分现实问题。一是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总样本中调研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6.09岁,年龄较大,且30 岁以下仅占3.2%;二是农村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大多数人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和初中,其中初中占半数以上,而大学及以上只有2.3%。三是农村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虽然总样本中71.0%的农民处于一般健康以上,但仍有近三分之一农民处于不健康和较不健康状态。总体而言,本文调研数据与农村现实情况相符,数据具有可信度。
表1 调研对象的基本特征
四、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评价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
调研问卷中设计了问题“结合您的家庭状况,对下列10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按需求程度进行排序”,以获取和收集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调研结果看,以“均值”为依据,根据农民需求程度的整体排序依次为⑤排序的依据是表2中的“均值”得分,以基本社会保障为例,解释均值得分的计算方法:被调研对象认为基本社会保障在十类基本公共服务中最重要,则填写数字1;认为是第二重要,则填写数字2,以此类推,最终计算算术平均值。均值越小,表明该类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越大。: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休闲文化体育>便利生活条件>通讯与道路设施>公共就业服务>农业生产条件>优良生态环境>公共基本教育>文化与村社治理。按照该类公共服务类型被列为排序前三名的“总数”为依据,排序依次为:基本社会保障>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便利生活条件>通讯与道路设施>公共基本教育>优良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文化与村社治理⑥以基本社会保障为例,解释括号内数值的计算方法:表2中“1”“2”“3”下的数值相加,650=433+117+100。。
表2 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
依据两类不同排序方法,最终排序结果虽不同,但排在前三位的始终是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排在之后三位的始终是便利生活条件、通讯与道路设施和公共就业服务,后四位中公共基本教育和农业生产条件调换位置,其他两个排序不变。将排名前三位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称之为“第一序列需求”;排在之后三位称为“第二序列需求”;后四位称为“第三序列需求”。由此,农民最关注的“第一序列需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类型始终是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是典型的享受型公共服务需求,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务类型是基本社会保障;农民的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排名在中间位置;相对而言,农民对优良生态环境、公共基本教育和文化与村社治理不太看重。
导致上述需求排序情况的原因是:一是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社会抚养比较大,且目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重小轻老”的显著特征(方福前,2009),同时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并不完善⑦2009年9月,国务院在总结各地区试点和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文件,提出正式构建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进一步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至70元,但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依旧较低,且还有1.5亿农民游离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金额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农村老人自身生活需求。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实现覆盖县(市、区)的政策目标;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统一整合城乡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到目前为止仅有4年,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不完善。,从而催生农民对基本社会保障的需求。同时,老龄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较差,提高了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和水平的需求。二是中国农村农地流转规模扩大,截至2018年底,农地流转面积达5.4 亿亩⑧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8)。,占二轮承包面积的40.33%。伴随农地流转,大量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同时因年龄较大或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等原因,在城镇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而留在农村。这部分农民空闲时间较多,对休闲文化体育和便利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产生需求。
然而,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且“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放在具体内容的最前面。由此,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将是党和国家排在第一位的关注和投资领域,与表2中显示大部分农民是典型的享受型公共服务需求有偏差。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程度的区域异质性
表3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区县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荣昌区、武隆区)的乡村更加关注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江津区)的乡村则更加关注享受型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另一方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区县农民需求程度虽有差异,但还存在共性:第一,各区县农民均将基本社会保障排在需求第一位,同时公共医疗卫生也排在较前位置。由此,构建和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是任何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区县政府均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各区县农民均将公共就业服务排在中间位置。在农地流转常态化背景下,农民依旧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和转型发展的情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要素重新定价具有重大意义,表明当前中国政府制定的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契合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情况。第三,各区县农民均将优良生态环境和文化与村社治理排在最后位置。这不利于农民参与治理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提出的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
表3 不同区县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
五、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
调研问卷中设计了问题“结合您的家庭状况,对下列10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打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以获取和收集农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评价数据。得分均值是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打分的算术平均值;并将打分为0~2分、3~4分、5~6分、7~8分、9~10分的分别认定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水平情况如下:第一,农民的整体满意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整体得分均值为5.70分。39.99%的农民表示“非常满意”和“较满意”;表示“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15.47%和14.94%,即打分在4分以下的也有近三分之一。可见,就“群众满意”这一目标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还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种类和质量,以更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第二,农民对十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未出现较明显分化。其中,通讯与道路设施、基本社会保障、便利生活条件、文化与村社治理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民满意水平高于整体均值。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水平评分差距不是很大,未出现较明显分化。第三,农民最满意的三项分别是通讯与道路设施、基本社会保障和便利生活条件。同时,分别有48.22%、53.52%和48.44%的农民对这三项表示“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这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比以往获得较好改善。第四,农民最不满意的三项分别是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基本教育和休闲文化体育,得分均值分别为5.07分、5.24分和2.28分。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是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信息来源,而现实生活中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民帮助较有限,农民寻找非农就业机会仍依靠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二是农村公共基本教育较为落后,大量农民子女只能进入县城读书,农村公共基本教育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三是伴随农地流转而退出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大量农村劳动力,空闲时间较多,从而对休闲文化体育产生需求,同时伴随收入增长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也较为突出,目前相应的供给却较为缺乏。
(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意水平的区域异质性
各区县的得分均值是各区县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打分的算术平均值,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区县的农民对基本服务供给的总体满意水平评价差别较大。第一,三个区县的农民整体满意水平处于“一般”水平,但分数依次递减。第二,总样本的满意水平得分排序与三个区县满意水平得分排序差别均较大。如武隆区的满意水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基本社会保障、文化与村社治理、便利生活条件,其中最满意的达到7分以上;而满意水平排名最后三个分别是公共就业服务、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医疗卫生,其中最不满意的为3.82分。第三,基本社会保障和文化与村社治理在荣昌区的满意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县而言排名较低;而公共医疗卫生和公共就业服务在荣昌区的满意水平相对而言较高。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荣昌区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县而言,经济水平处于中等阶段,农民的需求与基本社会保障、文化与村社治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出现偏差,而这两个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正好切合荣昌区农民需求。第四,休闲文化体育和通讯与道路设施在江津区的满意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县而言排名较高。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江津区距离重庆九大主城区的位置较近,同时也是三个区县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休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而言比较好,从而导致江津区的满意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县而言排名较高。
进一步将很不满意和较不满意设定加总为“不满意”,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设定加总为“满意”,计算相应的占比,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区县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
由表4可知,第一,三个区县农民对整体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为“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28.16%、30.48%和38.83%,依次提高且比重较大。在十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中,江津区评分为不满意超过30%的有六项,荣昌区和武隆区分别有五项和七项。与上文研究结论相同:就“群众满意”这一目标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三个区县农民对整体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为“满意”的占比分别为43.61%、33.03%和39.84%。第三,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存在“不满意”占比和“满意”占比均较高的情况,如江津区的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基本教育;武隆区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讯与道路设施、优良生态环境和便利生活条件。表明这些区县的这几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偏向了部分农民需求,未顾全大部分农民的有效需求,供给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第四,休闲文化体育和公共就业服务在三个区县的“不满意”评价占比均在35%以上,即这两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各区县均需进一步改善。
六、综合分析
结合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评价排序结果及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排序展开综合分析。按照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横坐标为农民的需求程度;纵坐标为农民的满意水平,十个坐标点对应十个排序结果。结果分为四个象限,见图1,分别设定为大需求且满意象限Ⅰ;小需求且满意象限Ⅱ;小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Ⅲ;大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Ⅳ。图1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类型和质量与农民需求出现偏差。若将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评价和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排序结果完全相同,视为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完全契合,可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差异。由图1可知,如果是完全契合状态,那么散点应该全部分布在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的对角线上,第Ⅱ象限和第Ⅳ象限没有散点;现实的散点较为散乱,并不均匀分布在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的对角线上。计算相关系数也可发现,需求程度评价排序序列和供给的满意水平评价排序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理论上值为1,而实际计算结果为0.297,相关性较小,即目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能较好切合农民的相关需求。相比较而言,第Ⅳ象限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应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规划与发展的重点领域。未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首要领域应该是农民需要但还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即大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Ⅳ中的两项;其次是大需求且满意象限Ⅰ中的三项,虽然第Ⅰ象限中农民表述的是满意,但该满意是相对而言,结合上述结论,满意水平依旧较低,即象限Ⅰ中的三项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次是第Ⅲ象限中小需求且不满意和第Ⅱ象限中小需求且满意。由此,未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方向应是大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Ⅳ>大需求且满意象限Ⅰ>小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Ⅲ>小需求且满意象限Ⅱ。
依据图1的方式分别作出三个区县的象限图,三个区县都有三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落在大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Ⅳ,也均有两项落在大需求且满意象限Ⅰ中。荣昌区有三项落在小需求且不满意象限Ⅲ,其他两个区县则仅有两项,小需求且满意象限Ⅱ中的类型数量则正好相反。不同区县需要基于农民需求和满意水平共同确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就江津区而言,未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首要领域是休闲文化体育、公共医疗卫生和公共就业服务;荣昌区是休闲文化体育、基本社会保障和便利生活条件;武隆区为公共基本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公共就业服务。三个区县的未来规划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均不相同。同时,除第Ⅳ象限外,其他三个象限的项目内容差别也较大。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区县的农民需求程度不同,同时不同区县的初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也不相同。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重庆市江津区、荣昌区和武隆区调研数据,描述了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程度排序和满意水平评价,并从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的二维视角综合讨论未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研究表明,第一,农民最关注的“第一序列需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类型为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是典型的享受型公共服务需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县的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需要着重关注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则需更加关注享受型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第二,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和满意水平均处于“一般”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县的农民满意水平评价差别较大;同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类型和质量与农民需求出现偏差。第三,基于需求程度和满意水平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了未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的重点领域。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规划与发展的重点领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县需要基于农民的需求和满意水平共同界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
(二)政策建议
一是当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供给不足,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扩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职能,建立针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公共服务供给事权,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建立多元化供给主体结构,加强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等,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同时将重点倾向于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二是目前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与农民需求间存在脱钩问题,即目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且不同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初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础、农民需求程度不同,在未来规划和发展中需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根据各地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变化,调动农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性,增强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系统性地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需求管理、财政体制等层面进行制度、体制和技术创新,做好有效对接管理,在服务供给职能的划分上体现农村公共服务受益的地域性原则,在服务供给中凸显公共服务本土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特色,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农民需求、提高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水平。三是未来乡村战略背景下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享受型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间存在矛盾,会进一步扩大脱钩问题。由此暗含的政策意蕴是,党和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除提高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要同步提高享受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关注公共医疗卫生和休闲文化体育,在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的同时满足农民需求,科学制定公共物品供给的前瞻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