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的影响*——来自广东省的经验证据

2021-09-17王佳友何秀荣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动物性消费结构消费量

王佳友,王 茵,何秀荣,方 伟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广州 510640;2.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 450001;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 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按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0 年的473、274元增至2018年的6 603、2 459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7.18%和5.94%;同期,城乡居民年均实际食物消费支出分别由259、114元增至1 218、613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6%和4.53%。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1980~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由145、257千克减至110、149 千克,下降了24.14%和42.02%;人均动物性食物(肉、禽、水产品和蛋类)消费量分别由33、11 千克增至66、52 千克,增长了1.00倍和3.73倍。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给我国耕地资源造成巨大压力。耕地需求主要受人口规模、食物消费结构以及包括农作物单产在内的科技因素影响。但相关研究表明,人口规模的增长不再是提高食物消费进而影响耕地需求的首要因素(Gerbens-Leenes等,2002)。尽管农业投资增长及其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可部分抵消耕地减少引起的产量下降,但生产率提高不会在长期内持续。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将成为影响耕地需求的最关键因素(Gerbens-Leenes 等,2002;Kastner等,2012)。科技进步使得农作物单产提高已不能充分抵消人口规模增长及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耕地需求增加(Kastner等,2012)。据Groot等(1998)评估,荤素搭配的饮食所需耕地资源是素食的3倍。因此,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耕地需求增加。

研究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可持续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满足人们食物消费需求。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各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差异显著,由此带来的耕地需求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广东省居民收入和食物消费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主导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方向。同时,广东省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此消彼长的特征突出。目前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可利用耕地资源缺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2018 年,广东省主要食物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0.3%①根据2018年《广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尽管进口食物可解决部分耕地不足问题,一旦出现外部食物危机,也难独善其身。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耕地需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演变轨迹将是未来全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转变的方向和路径。研究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影响,揭示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耕地需求转变前景,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农产品种植结构与进出口结构调整政策及粮食安全发展战略。

国外仅少部分学者研究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的影响。Gerbens-Leenes等(2002)设计了评估食物消费影响耕地需求的方法,以1990年荷兰居民食物消费数据为样本,首次研究食物消费与耕地需求相关性;Zhen等(2010)首次将Gerbens-Leenes等(2002)评估方法运用到中国,通过细致的样本筛选,检验了宁夏固原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影响。上述研究均采用截面数据,故不能把握食物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对耕地需求影响。Kastner等(2012)通过历史演变的视角,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区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耕地需求影响。Jiang等(2015)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耕地需求影响,预测了未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其耕地需求。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食物消费结构与耕地需求的关系展开研究。高利伟等(2017)利用和改进Gerbens-Leenes 等(2002)评估方法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一江两河”流域农户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的影响,测算了该地区腾出耕地种草的潜力;田甜等(2017)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评价了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耕地需求动态变化。尽管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方法、针对不同地区探究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但研究结论仍存在共性,即动物性食物的耕地需求普遍高于植物性食物,伴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动物性食物的耕地需求仍将继续增加。但这些研究文献或采用单一年份数据而缺乏连续性,不能准确反映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耕地需求演变趋势;或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全国范围而缺乏针对性,无法精确判断因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差异较大区域食物消费结构对当地耕地需求的影响。

本文应用需求系统(An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AIDS)模型测算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需求弹性,对比分析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借鉴Gerbens-Leenes等(2002)设计的评估食物消费与耕地需求间关系的方法,计算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耕地需求,最后预测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其耕地需求变化趋势,以期为相关部门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引导消费者均衡膳食等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食物生产需要耕地,而食物消费作为农业生产的需求端,对耕地需求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耕地种植结构(见图1)。

在非均衡增长理论框架下,产业结构演变的市场内生力量可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从需求角度看,消费结构及其变动是引导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还影响中间产品需求,从而间接影响中间产品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通过收入效应实现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收入效应强调消费结构变动中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定律的作用。

食物消费结构作为反映人们需求层次及其需要满足次序的构成,其包含三个层次:以生理性要求为主导的需求、追求便利和性能的需求,以及追求个人享受和发展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会逐渐减少满足生理性要求的必需品的食物消费,增大享受性和发展性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食物消费。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农产品结构的变动和相关生产部门的扩张或收缩,引导生产结构的相应变化——生产高收入弹性农产品的产业将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生产低收入弹性农产品的产业将在农业产业中占有较小份额,继而带动农产品生产耕地需求发生相应变化。通过收入效应产生的食物消费结构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加上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即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相关耕地需求发生相应变化。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耕地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实现:第一,通过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由新技术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既受到新知识、新技术被发现的概率和大规模推广创新技术的成本等供给因素的决定,也受到市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引导和约束。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是拉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力量,将促使农户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追逐利润动机驱使下调整生产策略和创新生产技术,由产业关联效应与价格引导效应吸引大量投资与存量资产进入对应的生产领域,将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耕地需求的演进。第二,通过主导产业选择产生影响。主导产业理论认为,消费结构是影响主导产业形成和选择的主要因素。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也认为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之一,即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情况下,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农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比重逐步提高,耕地需求结构逐步调整。第三,通过调整生产要素配置产生作用。根据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间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动促使农业生产者重新调整农产品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导致农产品耕地需求结构的深度调整(郑必清,2003)。

三、研究设计

(一)构建AIDS模型与计算需求弹性

AIDS 模型是由Deaton 和Muellbauer 根据需求理论提出,广泛用于描述居民消费行为,其建模思想是在给定价格体系和一定效用水平下,消费者如何达到支出最小化。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价格、支出间关系可表示为:

式(1)中,wi为第i类食物的预算份额,即第i类食物的支出占食物总支出的份额;X为食物消费总支出;价格指数P的表达式如下:

式(2)为非线性模型,直接估计较困难,故采用Stone价格指数做线性化近似估计,Stone价格指数的表达式为:

模型建立后,分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结构。为提高参数估计效率,运用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SUR)方法估计城乡居民各类食物支出份额。

根据式(1)和(2),用Stone价格指数进行线性化近似处理后可得各类食物支出弹性:

模型估计后,可得各类食物价格弹性:

其中,当i=j时,δij=1,εij为自价格弹性;当i≠j时,δij=0,εij为交叉价格弹性。

第i类食物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为:

其中,μI为食物总消费的支出弹性。本文采用Hovhannisyan 和Gould(2011)对中国发达城市地区的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值0.28近似替代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弹性,采用谭涛等(2014)对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值0.34近似替代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弹性。

(二)计算食物消费所需耕地面积

本文主要借鉴Gerbens-Leenes 等(2002)和Zhen 等(2010)计算食物消费与耕地需求间关系的方法和逻辑分析过程,并假设样本中食物全部由国内生产,具体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

步骤1:获取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数据。该数据为主要食物品种的人均消费数量Ei(千克)。

步骤2:计算本地作物耕地需求Lil(平方米/千克)。该数据由每种作物每年总耕地面积Ei(平方米)除以总产量Qi(千克)获得,即:

步骤3:计算本地与外地作物耕地需求的权重。先计算外地作物耕地需求Lio(平方米/千克)。假设外地作物的耕地面积Eip(平方米)和总产量Qip(千克)为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步骤2的计算方法得到外地作物耕地需求,即:

再将本地作物与外地作物的耕地需求与相对应的生产比重α相乘并加总,由此得到每种作物的耕地需求Li(平方米/千克),即:

步骤4:计算动物产品的耕地需求Ai(平方米/千克)。假设外地动物产品的饲料粮转化率为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本地和外地饲料粮转换率与相对应的动物产品本地与外地生产比重的乘积之和,得到动物产品的饲料粮转换率Ci。鉴于广东省饲料粮消耗主要是玉米和大豆,本文按照1∶1比例将耕地需求平分给玉米和大豆,得到玉米和大豆加权平均耕地需求Bi(平方米/千克),再将动物产品的饲料粮转换率与该耕地需求相乘,得到动物产品的耕地需求,即:

步骤5:计算特定食物的耕地需求TLi和TAi(平方米/千克)。由每种食物的耕地需求Li、Ai与其对应的转换系数Di相乘计算而得,即:

步骤6:计算人均耕地需求PLi和PAi(平方米)。由每类食物消费的耕地需求TLi、TAi(平方米/千克)与步骤1所获取的食物消费数量Ei(千克)相乘计算而得,即:

(三)未来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及其所需耕地面积的计算

借鉴Park等(1996)方法,根据公式(15)预测2018~2025年和2026~2035年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式(15)中,qit表示第i类食物在t年人均消费量,qi0表示第i类食物在基期人均消费量,ei为公式(6)计算所得需求收入弹性,%Δ y代表人均收入的年均变化率。2007~201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和11%,根据近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且增速下降趋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保守假设未来一段时期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7%和9%。

本文利用公式(15)计算2025年和2035年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各类农产品总产量根据其2018年总产量与过去10年总产量年均增长率计算得出,人口数据同样根据2018年人口与过去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计算得出,再次利用Gerbens-Leenes 等(2002)和Zhen 等(2010)计算方法得出2025年和2035年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所需耕地面积。预测的前提条件如下:一是假定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偏好保持不变,二是假定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018年的水平上,三是假定饲料粮转换系数与2018年保持不变。

四、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食物消费数据

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1986~2019年)》。目前,探讨居民食物消费问题的相关研究数据主要有两类:一是宏观加总数据(王志刚等,2012;杨鑫等,2018),二是住户调查数据(黄季焜,1995;吴蓓蓓等,2012;李国景等,2018)。住户调查数据虽然具有样本量较大优点,但受时间年份限制,多为截面数据,仅能反映某个时点的居民消费特征。为考查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总体特征,研究采用宏观加总数据。结合数据可获性,选取1985~201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购买量较多的10 类食物的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用于食物需求弹性估计,具体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禽类、水产品、鲜蛋、鲜奶、鲜菜、鲜瓜果、食糖。

公开的统计资料中,只有历年人均消费量数据和部分年份的价格数据,故对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缺失的个别年份的各类食物价格数据,采用各类食物零售价格指数迭代求出,公式为本年度价格=上一年度价格×本年度价格指数。其次,历年各类食物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利用公式消费支出=消费量×价格得出。最后,缺失的个别消费量数据,采用平滑法原则弥补,公式为Qt=(Qt-1+Qt+1)/2,其中,Qt、Qt-1和Qt+1分别表示第t年、第t-1年和第t+1年的消费量。

(二)耕地需求数据

根据食物消费耕地需求计算步骤,对所需数据做如下说明:步骤1,城乡居民10类食物人均消费量数据全部来源于2019年《广东统计年鉴》。步骤2,本地作物的播种面积与总产量来源于2019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因食用植物油和食糖属于加工食品,不存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数据,其初级产品花生和蔗糖分别占油料作物和甘蔗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的97%和87%、99%和86%,故选用花生和蔗糖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对食用植物油和食糖的初级产品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进行近似替代。步骤3,外地作物耕地面积和总产量,即全国各类作物的耕地面积及总产量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本地作物与外地作物的生产比重时,需将花生和蔗糖总产量转换为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产量,根据花生出油率和甘蔗出糖率,转换比例分别定为44%和12%(侯汉学等,2004;杨李和等,2009)。另外,广东省人口数据来源于2019年《广东统计年鉴》年末常住人口,故所涉人均耕地需求均包含外来人口需求。步骤4,动物性食物的饲料粮转换系数主要根据201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计算而得,其中水产品饲料粮转换系数根据2008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计算而得。本文考虑的是动物产品消费大类,因此,各类动物性食物饲料粮转换系数为相应动物小类饲料粮转换系数的平均值。动物性食物饲料粮转换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步骤5,本文主要针对鲜菜和鲜瓜果从生产到消费损耗较大的特征,将这两类食物的耕地需求与其对应的损耗系数相乘,得到相应耕地需求。本文未细分每种鲜菜和鲜瓜果种类,且鲜菜和鲜瓜果转化系数主要是指损耗系数,每种鲜菜和鲜瓜果的损耗系数差异较大,且参数获取难度较大,故借鉴高利伟等(2017)对蔬菜和水果损耗系数的判定值,将鲜菜和鲜瓜果在整个食物供应链中的平均损耗系数分别定为20%和10%。

表1 动物产品饲料粮转换系数 (饲料粮/动物产品:千克)

五、结果与分析

(一)食物消费结构的需求弹性分析

本文构建的需求系统模型采用联立方程组形式,以Stata13.1为分析软件得到参数估计结果,大部分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采用AIDS模型,故参数解释不易从结构参数的估测值判断需求弹性值的变化。因此,利用结构参数估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弹性值(见表2),进而对比分析城乡居民各类食物品种需求的弹性值情况。

表2 城乡居民主要食物消费品种的自价格弹性、支出弹性和收入弹性

从各类食物自价格弹性的估算结果可知,仅城镇居民的禽类和鲜蛋消费富有价格弹性,可能与近年来这两类食物价格波动较大有关,而农村居民这两类食物的消费大部分“自给自足”,所以消费量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城乡居民的其他类食物消费基本均缺乏价格弹性,说明城乡居民对大多数食物价格反应不敏感。其中,除粮食和水产品,城镇居民其他各类食物消费的自价格弹性绝对值均小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大多数食物对于农村居民的“奢侈品”特性更强。

从城乡居民各类食物品种消费的支出弹性看,一方面,城乡居民某些品种食物消费的支出弹性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城乡居民肉类、禽类、鲜奶和鲜瓜果的支出弹性均大于1,而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鲜蛋的支出弹性值均相对较小,表明随着食物支出水平增加,城乡居民肉类、禽类、鲜奶和鲜瓜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而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鲜蛋支出比重逐渐下降。这种缺乏支出弹性的现象也表明,对于城乡居民而言,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鲜蛋人均消费量达到一定饱和度。另一方面,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支出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食用植物油、肉类、禽类、水产品、鲜蛋、鲜奶和食糖消费支出弹性均大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粮食、鲜菜和鲜瓜果消费的支出弹性则显著大于城镇居民。这种显著不一致性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将比农村居民消费更多的动物性产品,而农村居民则更愿意通过增加植物性产品支出以获得更多效用。

城乡居民各类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且小于1,表明各类食物对于城乡居民均为必需品。相对而言,城乡居民肉类、禽类和鲜奶收入弹性明显高于其他食物。表明在价格恒定前提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各类食物人均消费量将缓慢增加,其中人均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量的增长将快于其他食物需求量的增长。

(二)食物消费的耕地需求分析

人均耕地需求是由特定食物耕地需求和人均食物消费量决定。某些食物品种耕地需求较低,但其人均消费量较高,显示出的人均食物消费耕地需求也较高。如2018 年广东省粮食耕地需求是1.85平方米/千克,但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量分别达到93.89和140.98千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在所有食物品种中人均耕地需求最大,分别为173.70 和260.81 平方米,占所有食物人均耕地需求的23.33%和30.67%(见表3)。某些动物性食物品种耕地需求较高,但人均消费量较低,致其人均耕地需求较低。如鲜蛋耕地需求为5.84千克/平方米,所有食物消费品种的耕地需求仅次于禽类,但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分别仅有7.19和6.78千克,其人均耕地需求面积较小,城乡居民人均耕地需求分别占所有食物耕地需求的5.64%和4.66%。另外,有些食物品种人均耕地需求较高,由其较高的食物耕地需求和人均食物消费量决定,如肉类、禽类、水产品等;有些食物品种人均耕地需求较低,由其食物耕地需求和人均食物消费量均较低所致,如鲜奶、食糖等。上述结果表明,食物消费结构确实影响耕地需求,尤其是一些食物消费结构的微小变动也能较大影响耕地需求面积。如城镇居民每天多食用10克禽类,人均耕地需求面积每年将增加约30平方米。

进一步分析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在人均耕地需求方面差异。分别将城乡居民的植物性食物(粮食、食用植物油、鲜菜、鲜瓜果、食糖)和动物性食物(肉类、禽类、水产品、鲜蛋、鲜奶)的人均耕地需求占比相加后发现,2018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人均耕地需求明显高于植物性食物人均耕地需求,动物性食物人均耕地需求占总耕地需求半数以上。说明广东省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已转化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而在所有食物消费品种中,除食用植物油和鲜奶外,植物性食物的耕地需求明显小于动物性食物,说明生产动物性食物需要消耗更多耕地面积。因此,相较于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的地区,目前广东省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对耕地需求更大。

因人均食物消费量的不同,广东省城乡居民人均耕地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人均耕地需求明显大于城镇居民。在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中,粮食消费占食物消费耕地需求的30%以上,而城镇居民该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可见,农村居民主食消费在食物消费中仍占较大比例,占据耕地需求的最大组成部分。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较农村居民更加偏重动物性食物结构膳食,其动物性食物耕地需求占总耕地需求的比重为65.87%,而农村居民该比重为59.54%。尽管相较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所占耕地需求比例较高,但鲜瓜果消费所占耕地比例同样高于农村居民。可能原因:一是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购买支付能力更强,故对动物性食物的消费能力增加;二是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对瓜果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认识更加深刻,故增加了此类食物的购买偏好。由此,使得城镇居民某些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耕地面积需求增大。

(三)食物消费结构及其耕地需求预测分析

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前景

表4 和表5 展示了广东省城乡居民未来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变化情况。根据预测情况,2018~2035 年,城乡居民粮食人均消费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9%和1.29%,可见城镇居民主食消费较农村居民更为饱和。城乡居民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三类食物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由19.76%和18.11%升至26.13%和26.04%,表明动物性食物消费占食物总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反映动物性产品消费的增长一定程度上间接增加未来的粮食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农村居民肉类和鲜奶消费水平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未来与城市居民的消费差距将缩小。尤其是肉类消费,2018 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与城镇居民相差无几,而2035年农村居民此消费量将超越城镇居民32%。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增速较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3%和1.16%,未来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扩大,其增速较慢,这可能与广东省地处沿海,居民水产品消费历来较多且基本达到饱和度有关。农村居民鲜菜、鲜瓜果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35年农村居民鲜菜人均消费量将达到城镇居民的1.36倍,鲜瓜果人均消费量也将占到城镇居民的74.96%。一方面可能与城镇居民蔬果类消费达到一定饱和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农村居民提高了果蔬类食物健康营养的消费观念相关。

2.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的演变前景

2018~2035 年,广东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耕地总需求预期将由744.63 平方米增至1 082.40平方米(见表4),年均增幅为2.22%。其中,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的人均耕地需求对食物消费耕地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最大,2025年,这三类食物消费的耕地需求将达到总耕地需求半数以上。耕地生产率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食用植物油、鲜菜等植物性食物的人均耕地需求占比将下降。随着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增加,人均耕地需求将大幅度转向动物性食物品种,占比由2018年的65.87%增至2035年的72.21%,而占据植物性食物消费绝大部分的粮食,人均耕地需求占比由2018年的23.33%降至2035年的18.35%。由此可见,未来广东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将主要由生产动物性食物的耕地构成,动物性食物消费将对耕地需求产生主导作用。

表4 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耕地需求预测

2018~2035 年,广东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耕地总需求预期将由850.40 平方米增至1 387.63平方米(见表5),年均增长率将达2.9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表5 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耕地需求预测

由表5可知,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的人均耕地需求对食物消费耕地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最大,与城镇居民一致,其人均耕地需求年均增长率均快于城镇居民,这三类消费的人均耕地需求占比将在2035年超过城镇居民,达到57.53%。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的人均耕地需求占比将从2018年的59.54%增至2035 年的68.03%,仍低于城镇居民。尽管农村居民粮食消费耕地需求仍缓慢增加,但人均耕地需求占比将由2018年的30.67%降至2035年的23.38%。可见,农村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耕地需求在未来耕地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粮食消费耕地需求占比尽管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的重要位置。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存在异同点。根据弹性测算结果,城乡居民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鲜蛋人均消费量达到一定饱和度。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仍将高于农村居民。

第二,食物消费结构明显影响耕地需求。2018 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人均耕地需求占总耕地需求半数以上,而生产动物性食物需要消耗更多耕地面积,因此,相较于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的地区,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对耕地面积需求更大。另外,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人均耕地需求明显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粮食消费占食物消费耕地需求的30%以上,而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主要由动物性食物构成。

第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多样性演变趋势。城镇居民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肉类和鲜奶消费量增长趋势更为明显,与城市居民间的消费差距将不断缩小。伴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未来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耕地需求将不断增加,且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耕地需求增速快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肉类、禽类和鲜奶消费的人均耕地需求对未来食物消费耕地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最大,且未来耕地需求主要由动物性食物生产耕地构成,但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耕地需求占比仍将高于农村居民。

(二)政策建议

第一,实行差别化营养干预措施。广东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存在一定异同点,故针对城乡居民食物和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干预措施,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针对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不断提高的预测结果,从改善营养摄入结构入手,监测居民营养水平,引导居民科学合理膳食,一方面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另一方面控制脂肪摄入量。对于农村居民未来更偏好消费植物性食物而言,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方式,积极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加强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以消除营养不足为目标的收入政策应更多倾向于农村居民。

第二,提高饲料粮供给能力。尽管广东省饲料供给能力建设获得长足进步,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畜禽饲料供给压力依然显著。为满足未来动物性食物耕地不断增长的需求,一方面,需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布局,合理规划口粮与饲料粮的种植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广东省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区位优势,利用好国际市场,适当进口饲料粮保证动物性食物的有效供给。此外,积极发挥农业科技进步作用,提高饲料粮单产水平,依靠市场改革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综合提高饲料粮生产能力。

第三,建立食物消费与农业生产结构良性互动耦合机制。鉴于广东省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人均耕地需求大于城镇居民,政府应重点针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积极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政策。同时,考虑到未来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耕地需求仍将不断增加,政府可适时调整现有宏观机制,布局合理的农产品生产结构,以此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促进消费需求结构与产业供给结构同步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动物性消费结构消费量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