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的探析

2021-09-17王委委池丽霞左兰丽李恩庆

科技视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救灾防灾减灾

王委委 池丽霞 左兰丽 李恩庆

(1.防灾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 三河065201;2.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北 三河065201)

0 引言

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中,从灾害应急知识的科普宣传,灾害应对和处置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各工作环节中,语言是最基本的载体。因此,语言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中起了基础性作用。灾害应急语言服务是面对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事件,依托于语言及其衍生品来减轻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对降低灾害风险、提升灾害应急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党中央提出进一步优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语言的沟通和支撑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应将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纳入其中[2]。本文落实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以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现状分析为基础,从应急文化素养、应急准备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应急恢复体系五个方面,探讨灾害应急语言能力提升的路径,以进一步促进语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1 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遵循“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理念,形成了“积极防灾、坚决抗灾、大力救灾”的工作机制[4]。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外来人口增加,语言问题在灾害防治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位专家学者纷纷开始关注应急语言服务。2011年李宇明分析了我国语言能力现状,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和范围[5],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反响。2016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机制,提高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的语言服务能力。2016年沈骑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潜在的语言安全问题,认为国家应立足于国家和社会需求,从战略高度规划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6]。方寅分析了突发事件中语言应急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提升路径,认为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需要多种资源、涉及多方力量,是当前国内外形势以及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必然要求[7]。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多位学者更是纷纷发表观点,探讨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的建设和发展途径。王辉提出,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支撑,需要在政策法规、智慧服务系统、事前演练等方面着力改善,注重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8]。王立非、任杰就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机制问题,从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应急能力、应急标准、应急语言人才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9]。

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刚刚起步,应急语言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应逐步提升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在发生重大灾害时提供语言服务,有助于准确传递信息,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涉及不同语种之间的交互服务,不仅涉及汉语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还涉及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外语,甚至是手语等。加强多语应急语言服务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 灾害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

灾害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改善民生、提高国家战略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按照我国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和工作要求,应着力从应急文化素养、应急准备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应急恢复体系五个方面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

2.1 提升民众应急文化素养方面

提高公众的应急文化素养是做好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环节和必备基础。我国各类灾害频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复杂多变、任务繁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吸引着大量的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工作。同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人口流动性高。在这种情况下,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升民众的应急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各地政府可以广泛开展多语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宣传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发行多语防灾减灾教育手册,制作多语宣传展板,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辟多语种科普宣传专栏或电视频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制作简单易懂的多语短视频,投放到互联网各大短视频平台,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2 全面提高应急准备能力方面

“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是当前我国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原则。建设多语应急语言资源库、重视国家应急语言人才储备,既有助于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也是全面提高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必要选择。

2.2.1 建设多语应急语言资源库

开发多语灾害应急语言资源库,包括语料库、术语库、服务平台,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语言资源支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云技术、本地化技术以及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应急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大力提升。为满足对外应急语言服务的多语需求,资源库可以以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为主体,兼顾其他非通用外语语种。此外,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等客观因素,应急语言资源库还应兼顾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手语、盲文等[9],同时还要不断地更新资源库,保证资源库信息的适时性。例如,在2020年全世界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Mark Davis创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语料库(Coronavirus Corpus),收录了20余种语言5.82亿词条,并实时更新,信息公开透明,为民众全面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2.2.2 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库

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是应急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性组成部分。建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库,构建并完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各地政府应面向全社会招募和培养语言志愿者,号召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目前,我国已经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服务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招募了大量语言志愿者,为运动员、随行官员、奥组委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各级政府还可以每年招募语言志愿者,开展定期多语言集中培训,培训防灾政策、翻译技巧以及相关灾害知识、自救策略。

此外,全国高校也要行动起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增设语言服务专业,培养应急语言人才[10],尤其是防灾减灾类高校,可在教学中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培养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可在外国语学院开设多语应急语言服务类课程,如开设应急口笔译、应急语言技术等课程,为储备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提供支撑。社会企业尤其是语言服务企业,作为多语服务产品开发的主体,既有应急语言服务的技术力量,又有大量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他们在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受灾外籍人士提供语言援助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云端辅助翻译平台和在线业务管理体系等方式,提供线上应急语言服务。

2.3 加强监测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方面

在灾害发生时,准确高效的传递灾害预警信息是降低灾害损失、减轻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之一。多语言、多渠道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对于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减轻灾害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2.3.1 多语预警信息发布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地震灾害为主的监测预警体系。2009年初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2014年8月中国正在广东等地开展地震预警试验,构建地震预警网,可以做到在地震波传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减少受灾地区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截至2019年,中国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在华工作外籍人士逾95万人次。此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虽然普通话在全国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11],但仍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士仍存在不能及时、完全获取灾害应急信息的可能。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采用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发布灾害应急信息变得非常重要[12]。目前,以普通话为主发布灾害应急预警信息的前提下,应加快建立多语言预警系统,发布多语预警信息。

2.3.2 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化,如及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推送预警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便于民众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降低灾害损失。当前有些民众居住区相对偏远,交通相对不便捷,通信信号覆盖较差,采用现代化手段发布信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方式在灾情预警信息发布中的作用,如通过电视、广播、固定电话、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多渠道发布多语预警信息,让更多人士收到灾害预警信息。

2.4 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方面

语言沟通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直接关系救援的成效,语言交际障碍成为救援一线难以回避的沟壑[13]。无论是国际救援中的文化差异,还是在国内救援中不同地区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都存在交际障碍,影响应急响应、处置的速度和效率。开展多语救援沟通,及时进行多语信息发布,都有助于提高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4.1 多语救援沟通

灾害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沟通需要以语言为载体,在救援过程中要注重多语沟通,不能忽视语言翻译的作用。O’Brien在2018年提出提升灾时语言翻译能力的重要性,需要从可用性、可访问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4As)来衡量一个国家应急灾害翻译能力[14]。笔者认为,可以在灾害多发区设立多语言应急救援中心,在未发生灾害时,向公众宣传当地风土人情,提供多语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在灾害发生时,为受灾民众提供帮助,鼓励支持社会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和基层减灾工作。

2.4.2 发布多语灾情信息

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地发布灾情信息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有助于公众了解灾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国外主流媒体上,如推特、Facebook等平台上用外语尤其是英语发布灾情信息,有助于澄清事实、粉碎谣言。此外,可以将中国的抗灾救灾故事、感人事迹发布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以及主流网站上,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国抗灾救灾工作的了解,使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5 完善应急恢复体系方面

灾后恢复过程中,可以采取灾后多语心理援助、应急语言服务国际合作等应急措施,为灾后的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支撑和服务。

2.5.1 灾后多语言心理援助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不仅反映了人们心理的组织、呈现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灾后恢复重建中,顺应受援助者语言文化的灾后心理援助,对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灾区重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来华外国人士日益增多,灾害发生时,专业人士的多语言援助可以帮助其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救援行动更为有效。汶川地震之前,我国从事灾害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不足200名,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的人员也不超过200名,多语言心理援助更是难以实现,多语言援助的缺乏使受灾民众的心理援助效果不尽人意[15]。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常态化的重视多语言救援体系的建设,培养专业化的多语言心理疏导人员队伍,加强多语言心理援助人才的储备。

2.5.2 应急语言服务国际合作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日益深化,加强与其他国家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域的合作势在必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重大国际活动中,国家领导人多次倡导和呼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建立多语言应急救援体系,注重对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16],是我国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此外,还可以思考借鉴其他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架构,如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在应急语言服务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应急语言服务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借鉴他们在防灾减灾方面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架构,借鉴他们开展灾前知识普及、灾害信息发布、招募志愿者、多语言救助、灾后心理干预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3 结语

应急语言服务关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各层面和各领域,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对于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提升民众的应急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应急准备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和完善应急恢复体系五大方面,着重探讨了在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中,对灾害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迫切需求,探讨了建立多语言灾害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对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的完善所发挥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对于推进我国多语言灾害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路径的探讨,可为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救灾防灾减灾
航母救灾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