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21-09-16王微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费发展

面对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提出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规划的着力点,明确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十四五”阶段的重要发展举措,凸显出消费在当前乃至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立在当下,意在长远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为了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以确保我国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2035年之前这个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此,必须把坚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第二,坚持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韧性的迫切需要。当前,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济衰退凸显,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正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特别是我国拥有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比拟的14亿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强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缓释风险和对冲外部压力,消除企业避险情绪,提振发展信心,还有利于增强发展韧性和扩大回旋余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更充分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效应。

第三,坚持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即将全面实现小康。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I)均已经超过1万美元,预计“十四五”规划末期,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4000美元,迈过高收入门槛线,2035年有望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参照国际经验,从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将会推动消费能力升级、结构加快转型、消费理念更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更加强烈,未来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还会进一步上升,从中长期来看,消费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将持续增强。因此,坚持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是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坚持扩大内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供需互促动和动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抓住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促进和发展新消费,有利于为创新创业提供市场支撑和丰富应用场景,有利于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壮大,抢占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实现内需消费发展与促进产业升级、壮大市场主体的协同共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五,坚持扩大内需是让世界分享我国发展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之源。“十四五”时期,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化将持续深度调整,大国竞争不断加剧,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易发多发,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甚嚣尘上。坚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的国内需求,特别是具有良好成长性和创新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提升中国强大国内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全球成长性最强和潜力最大的市场提供更多机会,使各国企业搭乘我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分享我国发展的成果。同时,有利于展现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担当,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

坚持扩大内需以促进新消费为核心 为构建新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深入来看,当前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在加快提升。但与传统依靠消费数量持续扩大为主要动力不同,当前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消费,消费市场呈现“提质、转型、分化、创新、重塑”五大消费新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提质:商品消费从有向好

改革开放40来,中国居民“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正在告别以“有”为标志的消费数量增长阶段,正在加速进入以“好”为标志的消费提质新阶段。

一方面,以满足“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的消费数量增长基本完成。在食品消费方面,以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为标志,中国居民生活已经告别温饱,食物消费的数量增长已趋放缓乃至下降。2019年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30%,比改革开放之初下降超過30个百分点。谷物、肉类、蔬果等主要食品消费数量,在持续多年增长后自2010年以来均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其中谷物2012—2019年期间年均降低2.7%;人均食用植物油脂消费量在2014年超过11千克后出现回落,人均肉类消费量在2018年达到31.8千克后首次出现下降。在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及手机等主要家用电器目前已基本形成城乡家庭的全覆盖(见表1)。在住房方面,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9平方米,农村居民从8.1平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60平方米,已经接近欧洲、日本的住房水平。

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用”显示出消费提质的新需求,突出表现在各类消费品的购买和使用上,更加注重品质、体现品位、追求品牌和彰显个性。例如,在食品方面更加注重新鲜、营养、健康、安全;在着装方面更加注重功能、时尚、品牌及个性化。这些新需求,首先带动了中国对全球中高端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反映在近年来中国消费品进口呈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6月底,以天猫国际平台为例,已引进89 个国家、6000个类目、近30000个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八成以上是首次入华。2019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达到1.45万亿元,自2013年以来平均增速超过20%。其次,提质消费也极大地促进国内供给的创新。近年来在食品、化妆品、服装服饰、数码产品等领域,中国品牌成长迅速,大量创新产品快速涌现,形成了物美价廉“新国货”的消费潮流,带动了中国消费品制造业从低端产品为主向中高端的加快调整升级,为提质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支撑。

扩容:消费重心从商品转向服务

伴随消费结构升级,旅游出行、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养老育幼等服务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服务消费支出增速持续高于商品消费。2013—2019年中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11%,显著快于8%的总消费增速,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3年的39.7%上升至2019年的45.9%。服务消费成为支撑中国消费增长和服务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新动力。

服务消费的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享受更加便利、愉悦的新要求。如近年来中国出现的旅游热潮,不仅形成了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游客来源国家。2019年,中国国内游客人次达60亿,在2012年29.6亿的水平上实现翻番。2019年中国居民因私出境人次达1.6亿,也比2012年实现翻番。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居民对个人发展的新要求,这不仅表现在对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方面,也表现在提升知识水平、就业技能等方面。2013年以来,中国城市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的支出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分别达到8.3%和11.6%,支出的年均增长达到10.2%和13%。

从发展阶段来看,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提升,是先发国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导,不仅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形成,也成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形成的主要动力。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服务消费比重就超过50%,其后持续30年保持稳步提升态势,至2000年达到70%;进入21世纪,服务消费长期稳定在70%以上。与服务消费比重提升相一致,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在进入新世纪后超过70%,实现了服务消费扩大与服务业增长的相互促进。

创新: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的新消费方式发展迅猛

当前全球新新一轮技术革命持续演进,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大量新产品、新产业,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着消费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新消费方式。特别是在数字消费方面,中国具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为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以网络购物、线上消费、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模式迅猛发展,推動中国成为全球数字消费发展的新高地。

以网络购物为例,自2010年以来,中国网络购物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至2019年,中国互联网购物的用户数量已达7.07亿人,互联网络购物零售额达到11760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比2010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而且,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已远超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网络购物虽然比中国起步早,但经过21年发展,网络购物零售额占比仅为15.1%。

除网络购物之外,近年来中国服务消费数字化创新更为活跃,移动支付、在线娱乐、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例如移动支付,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百度钱包、云闪付等多个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普及率快速提高,已在居民日常购物、出行、付费、购票等诸多生活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移动支付金额和笔数均大幅上升,年均增速分别高达81.7%和98.2%。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金额达到347.1万亿元。

数字消费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字产业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还培育出一大批互联网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目前中国共有超过100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行列,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新消费领域(如见图1所示)。

分化:多层次、差异化的新消费群体加速形成

受收入、年龄、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消费群体正在加速分化,不同群体之间在消费能力、意愿及偏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分化,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首先,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中国消费的主力军。虽然中国目前还有5.6亿人的低收入群体,其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速扩大的趋势已经显现。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有4.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比2014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相应,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规模占社会总消费额的比重持续提升,从2014年的43.5%上升到2018年的50.9%。从收入消费弹性看,中等收入群体2014—2018年保持在0.6左右,高于高收入群体的0.23和低收入群体的0.38。说明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对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更为显著。

其次,80后、90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成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消费生力军。在中国,以80后、90后及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普遍成长于生活相对富足、日益开放及互联网加速创新的时代,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强,追求个性、时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消费群体,也是支撑中国中长期消费增长的主要人群。2019年中国2040岁的新生代人群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28.9%,对未来15年中国消费增长的贡献将接近40%。

最后,银发群体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8%,2035年将达到30%左右,银发群体未来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与发达国家不同,目前中国的银发群体还相对年轻,2019年6075岁的老龄人口占全部老龄人口的比重超过70%。在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的条件下,75岁以下老龄人口享受生活、追求健康的消费意愿较为强烈,在个人用品、健康产品与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有大量的新需求,在未来15年对中国消费增长的贡献或将超过20%,其消费潜能及其对大量适老产品市场和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不可忽视。

重塑:大型中心城市将成为中国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60%,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阶段。伴随城市群的加快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快向城市群集聚,2019年中国城市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已超过85%,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占比超过40%。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群内部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快,将推动中心城市的消费市场迈向中高端,消费能级得到迅速提升,有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有10个城市进入全球最大的140个零售市场中,其中,北京、上海的消费品零售额已连续2年超过1万亿元,已进入全球前10的行列,成为全球知名消费品牌开店最重要的首选城市(如表2所示)。深圳、成都等8个城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5000亿元。

从全球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中高端消费释放的大型市场,也是吸引全球消费资源、引领全球消费创新的风向标,在促进各国乃至全球消费及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巨大。如全球140个最大零售市场,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仅为13%,但对全球GDP及消费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因此,未来上海、北京等大型中心城市,也将成为促进中国乃至全球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综上,当前中国市场出现的一系列新消费及其蕴含的极巨大潜力,将极大地带动中国供给体系的加快调整和升级,引领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吸引和带动中外企业的大量投资,推动现代流通体系的效率提升,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联通和互动,从而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之源。

加快释放消费新动能亟待改革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中国巨大的新消费潜能尚不得到充分释放,面临着不少障碍或约束,特别是适应新消费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仍然滞后,网络通信、综合交通体系、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型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收入分配、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社会保障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制度型开放和提升我国市场的国际化水平的步伐仍须加快,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市场治理能力亟待提高。因此,进一步扩大和更好满足中国人民的新消费,需要采取进一步加快改革和政策创新,为扩大和更好满足新消费提供支持。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以促进就业、优化分配和降低负担为抓手,稳定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和提升实际收入水平。为此,应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更广泛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加快完善社保,完善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等,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降低居民家庭負担等,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和提高消费支付能力,为扩大消费奠定稳定的市场基础。

第二,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消费提质扩容。适应消费升级和消费创新的新要求,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在食品、化妆品、服装、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加快培育高端品牌,促进商品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餐饮、住宿、旅游、出行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促进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进一步放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准入限制,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第三,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供需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联通的国内大市场。结合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群形成,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多层次的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打造层次多样、集聚集群、融合互动的零售和服务发展生态,为城乡居民提供畅通、便利、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体系。加快推动内需市场下沉,深入推进城乡高效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市内免税店等国际消费新业态发展,促进内外贸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四,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促进消费供给双升级。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云平台、物联网、服务器、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各类软件等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建设。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结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和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专业航空物流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布局和建设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着力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冷链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第五,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有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消费促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消费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要素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释放创新活力,加快提升对内需市场的现代治理能力,加快构建规模巨大、层次完善和创新活跃的强大内需市场。

第六,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力度,促进国内外消费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市场”,在全球市场版图重构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王微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编辑/王晔君)

猜你喜欢

消费发展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区域发展篇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