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利用

2021-09-16陈雪飞尹丽萍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数学课堂整合

陈雪飞 尹丽萍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材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情况,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整合与利用民族文化的建议,以傣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傣族服饰几何图案、统计泼水节前一星期的温度变化、结合民族音乐《十二木卡姆》学习周期排列规律等,为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民族文化 整合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32-03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存在严重偏科问题,这与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有一定关系。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人教版),而该版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主流文化出发,它与民族地区,尤其是文化不发达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对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在相应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既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也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得到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民族文化的渗透情况

以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师大版(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下同)的小学数学教材版本为例,从民族文化渗透的数量、渗透的形式、涉及的知识板块、涉及的题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民族文化渗透的数量

总体来看,各版本的教材都或多或少渗透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据统计显示,教材当中的民族文化渗透的数量偏少。如人教版、西师大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共有26处。其中,西师大版12处(涉及5个民族),人教版10处(涉及8个民族),北师大版2处(涉及4个民族),苏教版2处(涉及1个民族)。由此可以看出,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数量不均衡,其中人教版的应用比较广泛,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是用人教版教材的翻译版本,对少數民族文化的渗透较多一些;西师大版主要面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也比较多。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民族文化渗透的方式

民族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以分为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是指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数学知识、文化;隐性渗透是指教材中蕴含了少数民族数学文化,但是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数学教材中民族文化渗透的方式以隐性渗透为主,显性渗透较少。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数学教材中隐性渗透的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很难被学生发现并且进行有意注意,从而影响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知识板块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情况

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知识板块的民族文化渗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数与代数”有2处,“图形与几何”有24处,“统计与概率”知识点中没有民族文化渗透,“综合与实践”中也没有民族文化渗透。由此来看,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在“图形与几何”中涉及最多,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中蕴含了很多显性的民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具体案例。

(四)小学数学教材中民族文化渗透的题材

教材中涉及的少数民族数学文化题材,大致有民族服饰(西师大版涉及傣族服饰)、民族建筑(人教版涉及客家围屋)、民族习俗(人教版涉及苗族、傣族的赛龙舟习俗),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民族建筑,建筑中含有空间几何、对称、线条等数学文化。利用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具体事物来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优秀文化。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以教学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情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案例一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乐器,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圆形的鼓面用羊皮做成。鼓身用一段完整的轻质圆木挖空树心而成,它的造型像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们的心目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这一乐器表明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展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且能利用身边的具体实物把抽象的圆的概念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练习,深入体验”环节,可引入本民族的乐器“象脚鼓”。首先,向学生介绍象脚鼓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对象脚鼓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了解本民族文化。其次,给出圆形鼓面的半径,进一步提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让学生求出直径。最后,让学生在课后寻找本民族中还有哪些事物蕴含圆的元素,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本民族文化的数学美。

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几何图形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进行情境创设。如建筑中的几何图形:德宏州傣族佛塔,佛塔的塔基是正方形,神像的部分结构形状是圆环、圆柱、圆台等;德宏芒市傣族的奘房外轮廓是正方形的,基座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上面的坡面有的是等腰梯形;德宏芒市的晏龙亭,亭的地面投影是正方形的,其顶部有三层结构,相邻的两层中间竖起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傣家用的小餐桌,桌面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傣家小板凳,凳面和底面是圆形,凳腿是圆柱,等等。

(二)案例二

傣族妇女心灵手巧,其服饰布料多为自己纺织、缝制。男子用的是青布,妇女用的是彩色布。傣族服饰中有许多优雅、美观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由整齐、美观又富有美感的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而这些几何图形应用了中心对称、轴对称的周期性原理。

在课堂教学的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搜集本民族文化中的对称图形,比如服饰和建筑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并观察其特点;向学生讲述服饰和建筑的历史渊源,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兴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真正发展。

(三)案例三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这一天,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有些妇女则各自挑一担清水为佛洗尘,求佛保佑。在傣族人民眼中,向对方泼水是表达自己的祝福的一种方式,被泼水者如果全身被泼湿则代表着能够终身幸福。泼水节庆祝活动一般持续3至7天,其间的天气情况是节庆活动能否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学生统计泼水节前一星期或历年泼水节的气温变化数据,激起学生参与节庆活动的兴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变化做出推测;(3)通过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能够合理地推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利用测量体温变化并进行统计的方式来导入。而在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导入设计为统计泼水节前一星期的温度变化,推测泼水节当天的温度,然后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时间,这样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案例四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古典音乐,它利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追求以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喜怒哀乐,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有学习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经验,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以循环排列为主,不仅要看清图案的形状和颜色,还要学会发现排序上的规律,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寻找规律,播放经典的民族音乐《十二木卡姆》;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有规律的动作,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律”。接着,教师再次播放《十二木卡姆》,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创作(重編一套有规律的动作),进一步认识“规律”。最后,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排列的规律性,且现场展示一些能够反映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图片或实物,比如服饰、地毯、囊、清真寺墙上的花纹装饰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实物中的图案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当学生初步认识规律后,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民族文化整合与利用的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同一个地区往往分布着多个民族。如云南省德宏州就分布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个少数民族。教师在将民族文化渗透至数学课堂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民族文化是哪个民族所特有、是否能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等情况。因此,教师要对当地各个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多元文化整合,避免在数学课堂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情况。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学校,他们还不能适应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探索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案例的经验基础上,可以开发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点的校本教材辅助教学。这些结合了当地实际开发的校本教材,适应当地儿童传统生活习惯并且融入少数民族数学文化,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学习,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还要发现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将其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可以主动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从数学教学的视角去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生活背景中去学习数学;通过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增强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整合和利用的意识,提升综合数学教学能力。

总之,数学文化往往隐藏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对民族文化渗透的情况,探索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形成较高的数学学科教学素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旭红,蔡迎旗.多元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

[2]杜志强,靳玉乐.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5(9).

[3]付茁.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5).

[4]张阳开,熊妍茜,蒋秋.小学数学教材应用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导刊,2014(11).

[5]刘超.新疆少数民族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

[6]周长军,申玉红,杨启祥.云南德宏傣族文化中的数学因素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0(3).

[7]彭赞念,赵木成,穆勒滚,等.景颇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J].新课程(小学),2017(12).

[8]申玉红,杨启祥,周长军.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成果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2(2).

[9]胡源艳,周莞婷.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

【作者简介】陈雪飞(1984— ),女,汉族,湖南临武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曲靖师范学院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尹丽萍(1994— ),女,汉族,云南曲靖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俊发城实验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数学课堂整合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