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2021-09-16王静
摘要:综观2021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的作文题,作文的材料和立意多注重回归生活、联系时代,特别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具体探讨思辨在写作中有效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出有深度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思辨;高考作文;有效方法
高考试题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教学以及备考的方向。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依托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紧扣时代主题、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高考语文作文以文化人、写文育人的导向。同时,作文材料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思辨色彩。
思辨是对人和事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剖析内涵、寻找逻辑关系是实现思辨的关键因素。学生在写作前需要找准切入口,学会辨析,进而探寻事物的核心和真相。笔者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具体从内涵剖析、化解“冲突点”、探究源头三个方面谈一谈写出思辨性作文的有效策略。
一、剖析材料内涵,确立具有思辨色彩的观点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注重思维发展和提升,提升阅读和写作的思维品质。”在写作中,学生需要注重比较、辨析、整合,剖析材料内涵,形成“读材料——列提纲——行文”的有序逻辑脉络。
首先,紧扣关键词,阐释内涵。思辨不是简单的将事物一分为二,而是需要学生结合作文材料进行仔细辨析,找准材料的核心对象,阐释其内涵。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Ⅱ卷作文题材料借用一组关于“人”字写法的漫画,要求学生结合漫画的整体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在考场上,学生需要从整体到局部,梳理出以下关键词:“人”“起笔”“中锋”“停滞迂回”。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进行抽丝剥茧地剖析。具体如下:1.逆锋起笔意味着人需要谦虚内敛、低调,进而才能厚积薄发;2.中锋用笔意味着人需要行得正、坐得端;3.停滞迂回意味着人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审时度势。可见,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学会由表及里、由事喻理,不断地进行内涵剖析,从而确定自己的观点。
其次,立足主关键词,形成思辨式观点。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分别是可为与有为、理想与青年发展,体育之效与强弱之辩、人与做人。這些文题通常给考生1至3个关键词,这就需要考生有效进行鉴别、取舍,确定核心关键词。简单而言,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核心关键词作为基点,不断向外扩散,形成思辨式的观点。以上述三个观点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取舍得出以下观点:真正成为一个“人”,需要我们独立书写;“人”需要谦虚低调、中正平和、审时度势,但是人生之路绝不仅仅是这三步;做人既要谦虚低调、踏实奋进,又要坚持自我、积极发声;我们既要审时度势,还需要勇敢无畏、挺身而出;做人如写字,一撇一捺中乃见为人之道;新时代青年需要继承传统、中正平和,更需要不拘一格、继往开来。可见,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在确定主次关键词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材料的内涵。
二、剖析材料的“冲突点”,构建思辨性议论文的基本范式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探究事物发展的成因、运行的规律、事理的逻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矛盾关系,帮助学生构建思辨性议论文的基本范式。
学会破解矛盾“冲突点”。所有的议论文都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的,其中“分析问题”是说服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通过找到冲突点,学会化解。比如,2021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材料: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通读材料,学生可以明晓:材料从“体育之效”引入,谈“身体”的变化,再谈“强弱”转变。可见,材料中“体育之效“只是一个起点,为的是让学生展开渐进式深度思考。学生需要从“体育之效”出发,寻找到“强弱”转变的根本源头:勤之锻炼的意义,增益其所不能的可能,变的强大的希望。相反,学生也可以找到“强”的对立面“弱”的源头为“消极遁世”“自甘堕落”“听天由命”等等。依据“强”与“弱”之间的冲突以及相互转化的本源,学生可以形成以下立意: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强者应该自律,做到强者更强;弱者应该学会自强,奋进努力,也可以变强;强者不必自喜,虽有先天的优势,却还需后天的提升;弱者也无需悲伤,更不应该受到批评和否定,体格的不健全不意味着精神的不顽强。
三、探究路径,体现辩证逻辑的思维特性
一篇优秀的考场语文必须从“知”走向“行”。所谓的“知”“行”分别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为什么”“怎么办”。在考场作文中,考生必须在有效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措施,进而让思辨之果成功落地。
首先,注重向前追溯,探究原因。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成因。学生需要探究事物现状的“源”和“故”。比如,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道题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思维特性,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生需要联系生活、回望历史,学会追问“时间让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消失,也让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留了下来”的缘故。比如,学生可以回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而感知到“时间积淀”的应该是“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的智慧”;学生也可以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体悟出这里的“时间积淀”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中国成就”;学生还可以回顾铁路从“绿皮火车”到“和谐号”的发展,体会“时间积淀”应该是“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
其次,注重向后展望,预见未来。高考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社会、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洞察力。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无论从选材还是命题指向上都符合这一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中需做到未来“有我”,让作文更有深度。比如,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学生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展开横向思考,进行纵向挖掘,形成有我之境。学生可以联系当下的“躺平族”的状态,分析人们存在此种心理的原因。结合未来中国的发展,具体对这种心态的消极一面进行反驳,对其淡然处事的态度的分析,从而辩证地去看待“躺平族”。
总之,议论文需要具有理性的思辨品质。在考场作文中,学生需要借力,不断探寻多向思维的路径,写出真实而有思辨色彩的文章。
作者简介:王静(1979—),女,苏州工业园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