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自动化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为例
2021-09-16霍艳飞屈武江
霍艳飞,屈武江
(大连海洋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300)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国务院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的决策部署,同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了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标志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这将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于高等院校侧重学历教育,而企业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因此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这将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此,需要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有机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 1+X证书制度实践进展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高职院校“双证制”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制度化.该制度的提出满足了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有紧跟企业技术发展步伐,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高等院校的学历证书,突显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体现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突显高校毕业生在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2].自1+X证书制度推广实施以来,试点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院校结合专业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有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部分高校按照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重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考核标准与课程体系的精准对接,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新增课程,将大大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部分高校不是将考核内容融入原有的课程教学中,而是单独新增多门课程,使学生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2)“双证制”教育与1+X证书制度并行的情况下,会存在是否需要有机整合二者的问题.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推行“双证制”教育,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是取消“双证制”教育,还是与1+X证书制度有机整合,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抉择.
(3)缺乏企业参与的1+X证书制度暴露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形式化问题.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组织是企业,因此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1+X证书制度的实施便还只是形式上的,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2 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并引发智能制造浪潮的形势下,各国纷纷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中指出,工业机器人作为第二大重点发展领域,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3].可见,为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在全球的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强劲,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信息部预计,截至2021年预计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达到150万台,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缺口将近25万.随着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的逐年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这种迫切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将专业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相互融通,从而培养更多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课证融通对标分析
3.1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列入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目录,该证书的评价组织为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考核标准由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制定.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中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生产应用等各类企业相关岗位能力需求,系统分析其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并针对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离线编程和仿真系统应用、虚拟调试和二次开发等不同层级要求,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初、中、高三个级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
3.2 课证融通对标分析
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标自动化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实验实训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设计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梳理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必单独接受辅导就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引领职业教育及相关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初级证书考核标准与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相吻合,只需直接设置对应课程即可;中级证书考核标准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较多,对原有课程进行融通和拓展后可达到中级标准;高级证书考核标准侧重于工业机器人的开发与设计,可增设包含工业机器人前沿技术的课程,高级证书适合于职业本科或应用本科层次的学生.
4 自动化专业“三位一体”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按照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将自动化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融通,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8页),实现书证衔接和互融互通.
(1)对于通识课程的安排,按照教育部要求保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体育等.
(2)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方向)课.将原学科基础课中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整合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增加到72学时.将原专业核心课中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拓展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单片机应用技术与PLC应用技术两门课程融合拓展为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拓展为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新增工业机器人生产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仿真和西门子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专业特色(方向)课.通过专业课程重构,使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精准衔接,实现课证融通.
(3)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将电子设备安装与调试实习调整为工业机器人生产安装与调试实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调整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设计调整为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课程设计,工业机器人课程设计调整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调整为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调整为机电一体化模拟设计仿真实训.为实现学生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增设职业素养与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
5 结语
1+X证书制度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性改革举措.高等院校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找出1+X证书制度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融通点,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文章提出的“三位一体”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对接,将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相互融通,能够提高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通过率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也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培养了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