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文本分析与应用*
——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2021-09-16陈明霞陈雪瑞
陈明霞,陈雪瑞
(福建师范大学a.教育学部;b.音乐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2]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价值承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劳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因此,论文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切入点,分析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内容特点、内容分布、呈现方式、目标维度等,有助于教师正确理解和应用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线索进行学科融合,也有助于教材更科学地修订。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分析维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1]。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等的价值观教育。同时,教育部《纲要》要求,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就为构建小学语文教科书渗透劳动教育的分析维度提供了基本遵循的原则。因此,论文依据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求,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教育目标维度来构建分析框架(见表1、表2)。
表1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类型的编码系统
表2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目标的编码系统
在具体分析时,主要依据课程内容的主旨或中心思想来确定劳动教育内容类别和劳动教育目标的某个维度,如果有多个劳动教育目标维度并存,就择其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进行分析编码。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数量分析法,对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分布、内容特点、呈现方式和劳动教育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选文统计分析
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统计的篇目包括课文(含课文中的链接内容)、识字、口语交际、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习作、快乐读书吧、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所有内容。
(一)劳动教育选文的数量统计与分布
1.数量统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1-6年级全套12册课本,共649项篇目。其中,涉及劳动教育内容的共有119篇(见表3),占总篇数的18.3%。
表3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选文统计
2.学段分布。劳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日常化实践和课程化教育紧密结合,也需要各门学科共同配合,贯穿整个学段。从统计来看,劳动教育选文在小学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均有分布,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意图(见图1)。
图1 劳动教育选文在各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分布
(二)劳动教育内容的类型占比情况分析
以119篇涉及劳动教育的选文作为内容深度分析的对象,从表3、图2可见,三种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在教科书中均有涉及。通过课文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插图等板块合理穿插安排不同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其中生产劳动类最多,占50.4%(共60篇),且题材丰富。一是认识劳动工具、学习劳动常识,如一年级(上)的插图拼音“斧子”、六年级(下)的《两种用法》等;二是动手意识与技能教育,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参与手工制作、教室植物角与图书角劳动、简单的农业劳动、花草树木种植等环境绿化美化等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和基本劳动技能,如三年级(上)的《我有一个想法》、五年级(上)的《风向袋的制作》等;三是价值观教育,通过阅读来了解农民、工人、医生、画家、科学家、探险家等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造财富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尊重劳动与劳动者、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珍惜劳动成果等的思想感情,如二年级(下)的《蜘蛛开店》《李时珍》、四年级(下)的《乡下人家》《做芦花鞋》等。日常生活劳动占比次之,占26.1%(共31篇)。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个人生活自理意识、知识与技能教导,如一年级(上)的《大还是小》、一年级(下)的《卫生间》等;二是家务劳动观念与习惯、珍惜食物意识教导,如二年级(下)的《中国美食》《千人糕》、四年级(下)的《我学会了——》等;三是集体生活劳动纪律教育,如三年级(上)的《一块奶酪》;四是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教育,如成语“俭以养德、戒奢以俭”。服务性劳动最少,占23.5%(共28篇)。主要是服务他人、关爱动植物、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的意识、态度和责任感教导,如一年级上的《拔萝卜》、二年级(上)的《风娃娃》、三年级(下)的《我的植物朋友》等。
图2 三种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在教科书中的比重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劳动类型齐全。通过各种题材、体裁的劳动教育材料,结合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意识、态度、习惯、情感、知识技能的教导,树立其正确的劳动观念,影响其劳动情感与行为。
(三)劳动教育的目标分布分析
劳动教育的目标分布情况反映劳动教育渗透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是衡量选文适切度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见,三项劳动教育目标在教科书选文中均有体现,但各项目标占比不同。其中,劳动价值观教育,约占79.8%;劳动技能训练,约占13.4%;劳动知识教育,约占6.7%。这样的目标分布符合语文学科的属性与优势,主要是在听说读写中渗透劳动观念、意识与情感教导,也符合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与要求。
表4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的目标分布统计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选文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是丰富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充分体现了价值观的渗透。如,一年级(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年级(下)《动物儿歌》,体现了劳动致富、劳动创造生活的思想;一年级(上)《悯农(其二)》等,倡导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二年级(上)《朱德的扁担》、三年级(上)《一块奶酪》,体现了人人要劳动、劳动不分贵贱、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的意识;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体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与喜乐,《大禹治水》提倡牺牲奉献精神;一年级(下)《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儿童要懂得感恩;三年级(下)《我不能失信》、四年级(下)《做芦花鞋》《挑山工》,赞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二年级(上)《鲁班造锯》、三年级(下)《建造赵州桥》,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三年级(下)《纸的发明》、四年级(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彰显了发明创造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更进步;三年级(上)《手术台就是阵地》、五年级(下)《刷子李》、六年级(上)《三黑和土地》,歌颂了认真细致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六年级(下)《鲁滨逊漂流记》《詹天佑修铁路》,弘扬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攻坚克难精神;六年级(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歌颂富有探究、敢于挑战的品质等;二年级(下)《邓小平爷爷植树》《开满鲜花的小路》,让学生了解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倡参加公益劳动,认识保护、爱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
二是鲜活的生活性。语文教材的优势在于,选文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听说读写及其实践活动中注重生活性,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爱读、爱听、爱说、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性,真正达到对其劳动思想、精神的培育。这个优势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一年级(上)《小书包》、一年级(下)《卫生间》《文具的家》等,学习用品整理收纳等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一年级(下)《小兔运南瓜》、六年级(下)《两种用法》,体现生活处处有知识,强调不仅要学会体力劳动,还要动手又动脑,做个全面发展的人;五年级(下)《祖父的园子》体现体力劳动也有技术含量,不能轻视普通劳动者;一年级(下)《胖乎乎的小手》、三年级(下)的综合性学习:做月饼、包粽子、写春联,四年级(下)的习作《洗碗》、六年级(下)的习作《我的心愿》等,引导学生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培养热爱劳动,养成服务奉献意识。二年级(下)《千人糕》了解食物是许多人辛苦劳动的结晶,要珍惜、不浪费。这些选文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是日常生活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感同身受。
三是浓厚的人文性。“教材是民族文化的依托,为养成‘时代新人’提供了文化底色”[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选文,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素材,体现了厚重的人文性。如,一年级上“日积月累”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二年级(下)的“冠必正,纽必结…”(《弟子规》);二年级(下)、五年级(上)“日积月累”中的家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俭以养德、戒奢以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四年级(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清平乐·村居》);五年级(下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等等,都是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体现劳动教育的民族性、人文性。选文中还安排了剪窗花、写春联、做月饼、腊八粥等传统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朴实、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优良品质。
四是鲜明的时代性。劳动教育选文中既有古代选文,如《清平乐·村居》《建造赵州桥》《鲁班造锯》等,也有现代选文,如《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不能失信》《我的暑假生活》等,体现具有现代气息的发明创造、劳动场景、人物形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今天的生活境遇,易于学生理解与认同。
(二)选文呈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图文结合,动静搭配来科学设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统计结果看,涉及劳动教育的119篇选文中,纯文字的71篇,占60.2%。虽然这些内容以歌谣、故事、童话、古诗词、日记、科普说明文等体裁呈现,但依然与现实生活和场景结合紧密,将劳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渗透其中,以情感人,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易于学生接受。图文结合的27篇,占22.9%。这些选文中的插图,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它不仅能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情节、情感、价值观,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想象力,提升阅读兴趣与审美情趣。动手操作的20篇,占16.9%。充分发挥小学生爱表现、爱动手的特点,将口语交际、习作等语言文字表达与综合学习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际劳动、关爱他人、参加志愿活动等,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劳动心得、劳动本领,做到动静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将热爱劳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动之中。
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渗透劳动教育尚可优化之处
从以上分析得出,劳动教育选文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分量,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劳动教育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鲜活的生活性、人文性、时代性,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同时,劳动教育目标明确,维度齐全,又有侧重点,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与优势,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一些不足之处依然需要重视和改进。
一是劳动教育选文在各年级分布还不够均衡。从图1可以看出,劳动教育选文分布显示了年级间的不均衡现象,一、二、六年级分布较多,三、四、五年级较少。低年级最高,中年级最少,高年级又回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状态。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且要持续渗透。教科书中,劳动教育的选文集中在低、高年级,中年级比较薄弱。而在小学阶段,三四五年级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影响的最好时期。如果从低年级的选文中均衡一些给中高年级,会更有利于巩固劳动教育渗透的影响效果。
二是不同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分布还不够合理。从图3中可见,三种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在低年级都是最高的,在中年级都是最低的。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做出进一步优化。低年级可以在听说读写中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与生活常识,中高年级可以侧重于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教育,目的在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与服务劳动意识的价值观渗透。
图3 三种劳动类型的教育内容在各年级的区间分布
三是各类劳动教育选文在各年级上下册分布还不均衡。从表3统计可以看出,一年级(上)15篇,一年级(下)10篇;二年级(上)8篇,二年级(下)19篇;三年级(上)4篇,三年级(下)11篇;四年级(上)3篇,四年级(下)10篇;五年级(上)6篇,五年级(下)10篇,仅六年级上下册较为均衡。若能整体统筹布局,做到均衡分布将更加合理,有助于劳动教育渗透的持续发力。
五、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充分用好文本,以“文”化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4]。语文课文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或显性或隐性,蕴含着深刻的劳动教育价值,教师要加强研究,读懂、学透。虽然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专门教导,但是,语言是开启知识之门、思想之门、情感之门的钥匙,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可以去认识劳动、体悟劳动、欣赏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语文教师要有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导。通过识字“擦桌子”“扫地”“卫生间”等来了解劳动的基本常识,培养生活自理意识;通过儿歌《上学歌》等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劳动意识;通过古诗《悯农(其二)》《清平乐·村居》等诗词向学生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苦与乐,珍惜劳动成果;通过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小兔运南瓜》《寒号鸟》《蟋蟀的住宅》等,用正反两方面故事告诉学生懒惰的后果,了解美好生活是靠勤劳创造出来的,让孩子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道理;通过《鲁班造锯》《赵州桥》《蔡伦造纸》《埃及的金字塔》等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古今中外灿烂的文明成果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识与激情。
(二)借助插图,理解劳动价值
教师对教材设计目的的敏锐感知与使用,直接影响教材价值的发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丰富的插图,是一种文字信息与图形兼容并行的视觉表达方式,能帮助课文直观传递信息,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5]。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特点,通过插图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渗透的劳动教育内涵。如二年级(上)《田家四季歌》的几幅插图,展现了“花开草长蝴蝶飞”的春天画面、披星戴月忙碌的夏季场景、金灿灿稻谷飘香的秋收场面,指导学生观察感受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体会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辛勤劳动的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图文并行,解读劳动的美好和意义,让学生形成向往劳动、期待劳动的心理预期。
(三)结合生活实践,将学科任务与劳动教育相互贯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6]叶圣陶老先生认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7]。语文教科书的劳动选文,不仅有丰富的生活劳动故事,还精心设计了基于学生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环节来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并通过口语交际、写作等环节来表达实践体验,建构阅读—实践—表达的串联形式,巧妙地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再回到课堂分享的闭合循环回路。教师要善于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运用教材设计将语文的学科任务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观念价值教育与生活习行紧密联系一起,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胖乎乎的小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小手为家长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剪窗花》中“我学奶奶剪窗花”、口语交际中《做手工》,要求把学生自己做的手工带到学校来,告诉同学们是怎么做的;《我的暑假生活》要求学生参加农业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并分享劳动心得;《我学会了》要求将洗碗、种花等学到的事情的经历与体会跟同学分享,并把它写下来;《我有一个想法》,通过教室植物角,让学生把想法落实到实践,主动参与美化教室环境行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并观察写作;综合性学习环节不仅有设计学生参与包粽子、写春联、做月饼等家务劳动,还有要求学生制作纪念册以及策划毕业联欢会等的脑力劳动;通过习作《种花》《志愿者》《我的拿手好戏》等,将自己的真实劳动写下来。这些内容与环节的设计,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学生对劳动的内在认知、劳动情感的自主生发、劳动意义的价值认同、劳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语言表达的素材,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目标皆得到有效实现。
(四)科学编排,提升教材育人效能
教材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材编排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对教育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针对目前教材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进一步优化,依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年龄特点进行整体布局,充分发挥育人效果。第一,主题内容上进一步体现生活性。在选文时,既要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又要符合年龄特点,进一步彰显语文的生命和人文关怀;第二,劳动教育要循序渐进,在各年级的选文分布要更加周密。数量安排要考虑学年平衡、上下册均衡,做到各年级相衔接、上下册“不断篇”,类型选择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所侧重、螺旋上升,既有针对性又有系统性,避免产生错位、倒挂现象。
总而言之,发挥语文学科在劳动教育中的天然优势,不仅教科书要科学编排,教师更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劳动教育意蕴,准确解读文本内容与设计意图,科学设计教育环节、方式方法,营造教育情境,发挥教育智慧,实现语文学科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