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在脑出血便秘病人中的疗效观察
2021-09-16韩彩红方业香
韩彩红,方业香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的出血,属于出血性脑卒中,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临床好发于50~70岁,且多在兴奋、紧张及用力排便等情况下发病[1],多合并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脑出血病人发病后需严格卧床休息,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肠蠕动降低,且部分病人不适应床上排便,加上焦虑、恐惧,活动及进食减少,亦导致便秘的发生。便秘不仅使肠内毒素吸收增加,同时由于用力排便,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导致继发出血或病情加重。清洁灌肠是一种常见的缓解便秘的方法,但由于极易诱发颅内压增高,导致病人出现脑疝、脑实质再次出血[2],因此不适用于脑出血病人。临床脑出血病人缓解便秘方法常见为开塞露纳肛法,但效果参差。为寻求及时、有效、安全解除脑出血病人便秘的方法,现将我科收治的脑出血合并便秘病人共53例纳入研究,观察常规开塞露纳肛与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2种方法在脑出血便秘病人中的治疗效果。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泗县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脑出血合并便秘病人53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3~84岁,平均(64.43±9.0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9~81岁,平均(63.32±9.98)岁。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分布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病人入院后经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中有关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既往无习惯性便秘史,发病住院过程中均由护士协助进食易消化、粗纤维饮食;(2)所有病人入院后3 d及以上未排便[3],本研究干预前未使用其他缓解便秘的方法;(3)大便排出困难,一次排便时间在20 min以上;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消化道出血,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者;(2)由于病情禁止或限制翻身者;(3)开塞露过敏者。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后依据病人病情接受脑出血的临床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开塞露纳肛法治疗便秘,观察组病人采用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治疗便秘。2组操作前用物准备包括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为扬州世纪顺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2号吸痰管)、开塞露若干(北京麦迪药业有限公司,每支20 mL)、50 mL注射器、石蜡油、弯盘、一次性手套、棉签、垫枕、便盆、屏风、卫生纸、一次性中单等。对照组:采用常规开塞露纳肛法,用药准备及操作前沟通与观察组相似,操作时应注意将吸痰管直接缓慢插入肛门20~25 cm后再匀速缓慢注入药物,推注完成后注入少量空气确保吸痰管内药物完全注入肠道,操作结束后病人保持原体位10 min。观察组:(1)护士携用物至床旁,讲解开塞露纳肛操作目的、过程及病人注意配合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后开始操作,并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中单及垫枕;(2)打开50 mL空针,拔除开塞露塞盖,将40 mL开塞露抽入50 mL空针中,并连接吸痰管末端,使用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3)轻轻将吸痰管插入病人肛门,距肛门4~5 cm处时暂缓并推注药物5 mL,然后将吸痰管插入距肛门20~25 cm处,缓慢匀速将剩余药物全部注入,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心率、呼吸、面色等变化;(4)然后将导管末端反折并捏紧,分离注射器及吸痰管,回抽5 mL空气后连接吸痰管,使吸痰管中全部开塞露注入肠道中,然后将病人臀部缓慢抬高10~15 cm,并嘱病人保持左侧臀高位5~10 min,背部垫翻身枕,保持身体与床铺间夹角为30°;然后协助病人取平卧位,维持5~10 min;然后右转病人使病人取右侧卧位,维持5~10 min,背部垫翻身枕,保持身体与床铺间夹角为30°,若病人有便意则协助排便。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操作过程中一般情况,若有不良反应发生做好处理及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2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排便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中、排便时血压、心率变化情况。(1)依据病人排便时间、排便量及排便费力情况及相关文献标准[1-2,4]综合分析,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是指病人在治疗后30 min内排便,且病人排便量>100 g,大便软化,排便不费力;有效指病人经治疗后12 h内排便,排便量<100 g,大便部分软化,排便不费力;无效是指治疗后12 h内未排便,或排便非常费力,大便未见明显软化,甚至仅排出少量灌肠液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排便时间为病人一次排便开始与排便结束所用的时间。(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指操作中或操作后出现灌肠液外溢、肛周出血等情况。(4)观察并记录开塞露治疗过程中和排便时血压、心率变化,血压、心率较基础值增加20%以上者为血压显著升高和心率显著加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临床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见表2)。观察组病人排便时间(5.86±2.68)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2.25±3.25)min(t=2.65,P<0.05)。观察组病人出现灌肠液外溢和肛周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见表3)。开塞露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心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便时对照组血压显著升高、心率显著加快现象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4)。
表2 2组病人便秘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百分率(%)]
表3 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百分率(%)]
表4 2组病人血压、心率变化比较[n;百分率(%)]
3 讨论
灌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通过向肠道内灌注一定量的溶液,可起到改变肠内容物体积、刺激肠道产生排便反应[4],从而起到解除便秘的作用。脑出血病人由于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肠道蠕动减弱,又由于食欲差、饮水少,造成水的摄入不足,加之脱水剂的应用使肠道水分吸收,极易造成大便干结而发生便秘。且由于脑出血病人不宜进行清洁灌肠,以免引起再次出血。对于脑出血便秘的病人,临床常用的缓解便秘的方法为开塞露纳肛。开塞露是一种含有甘油的纯天然制剂,具有润滑肠道、刺激肠蠕动及促进排便的作用,同时该物质能够软化粪便,有助于排便顺利进行[5]。为探讨开塞露纳肛缓解脑出血便秘不同操作方法临床效果,本研究将入住我科符合要求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发现,观察组病人采用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法对缓解脑出血便秘效果较好,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排便时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小于对照组,说明与常规纳肛法相比,分段纳肛法治疗脑出血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优越性。
在分段开塞露纳肛操作过程中,首先在距肛门4~5 cm处注入少量开塞露,可提前软化直肠下端及肛门附近的粪便,然后在位于肛门20~25 cm处注入剩余开塞露,此处为直肠与乙状结肠的交界处,粪便的聚集点,能够更好地软化粪便;通过分段软化粪便,分段润滑肠道,有助于粪便排出;同时分段注入药物,使肠道中的粪便全部软化,与对照组直接在距肛门20~25 cm处全部注药相比粪便软化更为彻底,更利于粪便的排出;另一方面,分段软化粪便,可避免距肛门5 cm处粪便未软化而随着排便反射排出体外过程中对肛门直肠黏膜的损伤,进一步降低了由于未软化粪便向体外排除过程中对肛门黏膜的损害,降低了肛周出血的发生。
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病人在纳肛过程中采取体位顺序更换:左侧卧位-左侧臀高位-平卧位-右侧卧位,此4种体位轮换是建立在肠道解剖学的基础上,左侧臀高位可借助重力作用,使开塞露液体由直肠依次流入乙状结肠甚至降结肠,有助于开塞露与直肠、结肠壁和肠道内粪便的充分接触、润滑和软化,最终顺利排出体外。而常规开塞露纳肛法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无抬高,肛门、直肠、结肠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位。由于无明显体位差,开塞露液体不易流入结肠,与结肠壁、肠内粪便润滑和软化不充分,极易导致排便失败或排便不尽[6]。观察组由于4种体位的改变呈顺时针旋转状态,且每种体位均维持一定时间,可使灌肠液在肠道内流动加速,并大大延长开塞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并与粪便充分、均匀混合,减少灌肠液外溢。大便彻底软化,排便过程通畅,对肠壁感受器的刺激和压力减少,对肠壁黏膜刺激减少,进一步降低肛周出血发生率。
由于大便秘结、排便费力会导致脑出血病人排便时腹压增加、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影响脑出血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病人多在4~7 min内完成排便,对照组多在10 min以上完成排便,用时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人排便时血压显著升高、心率显著加快的现象小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病人的肠壁及粪便得到了充分润滑与软化,使排便更加顺畅,排便时间缩短,同时也减少了排便用力,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更加体现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在脑出血便秘病人治疗中的优越性。
综上,分段开塞露纳肛联合体位管理在脑出血便秘病人中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开塞露纳肛法,且排便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