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大钊的美学思想及贡献

2021-09-16张妮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壮美崇高李大钊

张妮

上海师范大学

随着建党100周年的到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型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引起人们热烈的反响。该剧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国外先进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其中,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不仅在政治思想上作出卓越贡献,其美学思想也堪称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美学思想的制高点,是其整个思想理论卓越建树的重要内容。他虽然不像王国维、蔡元培那样对美学有系统的研究,但在他的一些著作当中,以国外优秀理论来分析美学,在美学理论建设和美学诸领域的探索中颇有成就,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本文将着重介绍李大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美学观点,探讨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与意义。

一、美来源于劳动和创造

美的根源一直是美学研究中不断探讨的本质问题,如同艺术的起源问题一样,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有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还有观点认为艺术源于巫术,由于原始人对肉食对象的崇敬心理,所以在对猎物表达敬意时,总会有仪式,而这种仪式就是最初的艺术形式;还有人认为艺术来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游戏等等。还有人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劳动产生了艺术活动的需要,成为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且制约了早期的艺术形式。

同样,在美的根源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生产劳动创造了美。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形成之前,自然界和人类并不存在审美关系,因此没有美与丑之分。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在人们不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界的事物才与人类社会不断地产生联系。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和自然才逐渐形成审美关系,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还创造了美。李大钊坚持了这一基本美学观点,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美和劳动、工作、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人的美、人生的美,就在于劳动和创造。在他的一篇题为《光明与黑暗》的杂感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无论是担菜进城的劳工,还是携书入校的学生,抑或是推粪的工人,“他们大概都是生产者,都能靠着工作发挥人生之美”,而“那些不生产只消费的恶魔们,强盗们”,“把人世界变成鬼世界了”。[1]

李大钊在这段论述中,区分了光明与黑暗,也就是美与丑,同时也表明了美来源于劳动实践。认为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看到了自身的智慧,从而精神上产生愉悦,因此就产生了美与审美。同时,李大钊认为劳动可以带给人快乐,要从劳动中求乐,强调工人与工作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积极劳动。他的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十月革命对他的影响,使他在劳动与人生的关系上有了新的见解,从而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对壮美的讴歌

在关于壮美与优美的论述中,李大钊最早受西方影响。西方美学当中有美和崇高的区分,而在中国美学中,则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李大钊在接受西方美学的过程中,没有像一些学者那样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而是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形成自己的体系。他认为,“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也”[2],优美与壮美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美学风格。李大钊的这一思想主要是吸收了道家和墨家“和”的思想,他认为“调和”和“中庸”是一种和谐状态,是宇宙的至美境界,这在他的文章《调和之美》中也有所体现。由此看来,李大钊关于优美与壮美的观点,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不像西方所认为的——崇高和美是对立的。他在蔡元培关于“美”与“高”的论述上,联系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受刘师培的《南北文化不同论》的影响,认为南方偏“美”,北方偏“高”,得出中华民族是“美且高”的优秀民族这一结论。

优美和壮美虽然都是美,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优美,显现的是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的统一与和谐,表现形态通常优雅、平静,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所谓壮美,显现的是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的矛盾和冲突,具有一种不可遏制地压倒一切的气势,表现形态通常激荡、雄厚,是一种对立冲突的状态,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

李大钊喜欢优美,但更爱壮美,这种壮美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壮美景象,更代表着人生中的崇高境界。李大钊对壮美的讴歌,与当时革命斗争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过后,他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崇高的本质特征以及美学理想,将他的美学思想与现实斗争联系在一起,将中国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度。李大钊在他题为《牺牲》的杂感中说到:“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3]在李大钊看来,崇高壮丽的人生境界更值得追求,壮美包含有更多的社会伦理内容,更能激起人们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热情。他认为,在改造现实的斗争中,那些体现着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要求的进步力量及英雄人物,正是社会崇高的本源,他们不怕牺牲,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矗立起伟大的崇高形象。李大钊还有一篇题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短文,同样也体现出他对于壮美境界的追求,鼓励国人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由此,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李大钊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三、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强调

国外美学理论传入中国后,李大钊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美学观念上既有所继承,又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革命者,为解放国人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做了很多努力。在他的早期论文中,他的文艺观和反封建的爱国精神相联系,既肯定了文艺的审美作用,又强调了文艺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创作者要注重文艺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出真情实感,这是创作者的崇高责任。

以文学创作为例,李大钊的论文《俄罗斯文学与革命》,以全新的观点介绍了俄国文学。他认为,俄国文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种精神武器,能够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从而对俄国社会革命产生巨大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李大钊对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揭示了新文学的思想内涵。“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4]在这里,李大钊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它的独立性,要求文学反映真实的现实与情感,不应该只反映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是要站在时代的顶峰,表现出社会本质和时代精神。后来,在《晨钟之使命》当中,他也强调了文艺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成为当时救亡图存运动中明确提出文艺应该用来改造社会的第一位学者。

李大钊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强调,也源于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观。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要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以人民为题材内容,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人民作为接受主体,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李大钊认为,文艺创作如果不以平民主义为旗帜,便不能被传播于现代社会,不能被人民群众所讴歌。封建时期文艺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以王公贵族、士大夫为表现对象,很少表现劳动人民。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人民群众逐渐成为被宣扬的主体。李大钊在尝试将国外优秀美学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保留和继承了其人民性特点,而且还结合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现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阐述了这一属性。[5]

四、结语

综上,李大钊以承继中国古典美学为前提,首次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去探讨中国美学中的诸多问题。在他的美学观念当中,富含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汲取了道家思想中的精华,充满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这使他的观点充满力量并更易于接受。他与同时代的陈独秀、蔡元培等等美学家不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虽然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厚,但是他的美学观以康德思想为基础,很难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陈独秀、胡适等人,虽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并且也提出不少美学观点,但是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唯物史观,所以美学理论不够成熟。而李大钊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联系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很多有深度的美学思想,洋溢着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积极进取精神,表现出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李大钊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基石,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光辉起点,对我国现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壮美崇高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壮美广西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毓秀古郡 壮美象州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壮美篇章
中国十大壮美公路(一)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