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西浮梁古县衙文物价值

2021-09-15程仁发

四川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物价值

程仁发

【摘要】现存为清代建筑的浮梁古县衙是江西省乃至我国江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具有特定的文物价值。自唐代以来,浮梁县盛产茶叶,并执掌产瓷重镇——景德镇,经济发达,贡赋多,历代县令官居五品,有“钦加同知衙”佐证,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其县衙建筑规格高,与《明史》《清令典》所记载的县衙建筑布局、规模及形制相吻合,互印证。浮梁古县衙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尤其是它朴实的建筑装饰以及丰富的楹联文化内涵,对当今我国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浮梁古县衙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浮梁; 古县衙; 文物; 价值

【中国分类号】TU-87【文献标志码】A

浮梁古县衙(图1)坐北朝南,规模庞大,布局有序,由头门、仪门、衙院、正堂、二堂、三堂六个部分组成。它们均处于一条中轴线上,各单体建筑都以天井间隔,用回廊链接,构成一处规模庞大、排列有序的县衙建筑群,彰显出全国少见的五品浮梁县衙的建筑气派。因而,这些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官署建筑及行政管理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古县衙,对促进现代公共管理机构的建设及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自然与人文环境

浮梁古县衙,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北15 km处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地理坐标为北纬29°22′38.1″,东经117°14′43.9″,海拔高度130 m,东靠王港乡,南连竟成镇和洪源镇,西毗三龙乡,北接蛟潭镇及福港乡。浮梁镇面积达98 km2。

全境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丘岗蜿蜒起伏,溪涧纵横交错,东北九龙岗海拔395 m,北部望家尖、西北高家尖以及东部大脉尖皆在海拔260 m以上,其余地势多在海拔200 m左右,旧县衙就座落在孔阜山南麓,地势高且开阔,左挹双溪,右环群山,前瞰青峰,后枕孔阜。昌江之水由北向南流经浮梁镇,把它分成东、西两大部分,支流东河由东南角注入昌江。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可通木船和竹筏。古代,瑶里的釉果、东埠的高岭土以及寿溪坞的瓷石就是通过东河与昌江运往景德镇,支撑了景德镇的千年辉煌。

浮梁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 ℃,一月平均气温4.6 ℃,七月平均气温28.7 ℃,极端最低气温-10.9 ℃,极端最高气温41.8 ℃。无霜期平均247 d,平均降水量1 763.5 mm,六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水量17.5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09.8 h。中亚热带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经济上,浮梁镇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耕地面积826 ha,其中,水田面积766 ha,占耕地面积的93.23 %,年产粮食5 315 t。此外,山林面积311 ha,茶园127 ha,油茶18.7 ha,毛竹8 ha,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产量较高,仅以油菜、花生及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年产达50 t。

浮梁镇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既有“江南第一塔”——红塔,又有“江南第一衙”——浮梁县古县衙。

2 文物本体状况

浮梁古县衙原占地面积64 495 m2,房屋300余间,相比一般的县衙规模要大很多。根据《内乡县志》记载,河南信阳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占地面积8 500 m2,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而浮梁古县衙规模则大多了,占地面积与房屋数量分别为内乡古县衙的7.6倍和3.5倍。

浮梁古县衙坐北朝南,以北南走向为中心轴线,主体建筑在中心轴线上,东西两条平行线与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排列。原县衙建筑主要包括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大堂(正堂)、二堂、三堂、花厅、后花园。此外,古县衙东平行线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寅宾馆、土地祠、衙神庙、三班房、校场、仓门、香山别墅;古县衙西平行线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膳厅、监狱、吏舍、主簿厅和督捕厅。

因县制的变革、县治的迁徙和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等人为因素破坏,现保存下来的有头门、仪门、衙院、正堂、二堂、三堂六个部分。它们都是古县衙的主体建筑,均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建筑的东西两侧都建有封火墙或马头墙,所有墙砖都刻有“浮梁县署”文字。

2.1 头门

头门,俗称“八字衙门”,即县属大门,为三开两进,面阔13.1 m,进深9.5 m。其明间正中额枋上高悬“浮梁县署”匾,梁柱结构为穿斗式。左面有“喊冤鼓”为击鼓鸣冤之地,两侧立有“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两块碑刻(图2)。

2.2 仪门

头门后36 m通道处即是仪门。仪门面阔14.4 m,进深7.2 m,三间五架穿斗式结构,明间正中枋上高悬“仪门”匾。仪门为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分中门、东门和西门三道门,其中,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又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行;西门即“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

2.3 衙院

衙院处在仪门与正堂中间,约1 270 m2,院内古木参天。中间有一条通往正堂的40 m青石路面通道,左侧有古井一口,曰“澄镜”,水清如镜,常年不干,为衙役生活及防火用水。青石板路三分之一处有石坊一座,名“天语亭”,属牌坊建筑,天语亭上嵌有一块刻着皇帝警示官员的石碑,上书“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文字,该石碑正对着正堂“明镜高悬”巨匾。

2.4 正堂

正堂为“大堂”,是知县迎接圣旨、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重大案件和发布政令的地方。明间正中额枋上挂“亲民堂”匾。其面阔27.22 m,进深15.3 m,五间五架九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为县衙最重要的建筑。前面置轩廊,以敞开式面临衙院,中部以明、次三间为堂,梢间以板壁及槅扇门隔断,为简事房(收藏仪仗)和招房(记录堂谕口供)。堂中央置“暖阁”,暖阁是为适应衙署理事需要而加置的构造,这里设置知县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暖阁正面中门可供开启(供重大礼仪活动时官员穿堂而过之用)。阁前坪上有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为诉讼双方过堂时所跪之处。整个正堂建筑木质构架均外露木质本色,不见任何作色油漆的痕迹,装饰构件极少,装饰面积极其有限,某些开窗之后并未作具体的装饰加工,形成“空窗”(图3、图4)。

2.5 二堂

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其面阔27.2 m,进深8.5 m,五间五架七檩穿斗式结构。明间堂面面阔极小,显得狭长。二堂前部轩廊东侧设有一偏门,通往附属的膳厅,两侧次、梢间分别间隔正房、偏正间(即厢房),可作书房、茶室或用以进行日常理事。

2.6 三堂

三堂,即内宅,是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其面阔20 m,进深10.5 m,五间五架七檩穿斗式结构。三堂及三堂前部院落的平面结构、装饰等各个部分的形制,与二堂及其前部院落相同,三堂前檐轩廊两侧各设一偏门,通往外部院落、花园,其后部封以硬山式檐墙。其东西各设两间厢房,其中,东厢房是知县及其正夫人居住之所,西厢房是侍从起居室。三堂有时也审理一些事关机密的案件。

3 历史沿革

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浮梁县城被水淹,县治迁址浮梁旧城(今址)。该城历经唐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1 100多年的时间里,浮梁衙署累经毁建。以下为几个重要重建的历史时期及主持重建的官员。

宋朝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县衙除后堂外被兵火焚毁,知县在后堂办公40余年。宋朝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县令刘三戒重建县衙。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6年)县尹王文仲重建。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知州王文德又重建县衙。

清代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知县萧蕴枢鼎建县衙大堂,同年建寅宾馆。

浮梁县署于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整修后,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陈安当知事时,迁县治于景德镇莲花塘。县署仍作留守处。抗日战争期间,县署曾用作临时中学。此后浮梁县署不再作为浮梁县政权机关所在地,而改作学校、工厂。

1987年,浮梁县衙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得到了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拆除非县衙建筑物,对县衙大堂、二堂、三堂、仪门等主体建筑进行整修,修复了照壁、头门、花厅、寅宾馆、膳厅,整修内部装饰,铺设百余米青石甬道和室内所有地面,新建了保护性围墙。浮梁古县衙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价值评估

4.1 历史价值

浮梁古县衙是我国江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历代帝王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对县署衙门尤为重视。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破坏,古代数以千计的地方衙门现已基本上消亡,而浮梁古县衙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实为罕见,显得弥足珍贵。

自唐以来,浮梁县盛产茶叶,并职掌经济重镇—景德镇,贡赋多,农、工、商欣欣向荣,历届县令官居五品,有“钦加同知衙”佐证,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其县衙建筑布局、规模及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及“前衙后邸”的传统礼制思想,而且与《明史》《清令典》所记载的衙门建筑规制相互吻合,彼此印证,是研究古代县衙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

浮梁古县衙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它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特别是其中的匾额楹联及其丰富的内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的关注。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的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衙门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4.2 科学价值

浮梁古县衙在选址上深受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影响,具有朴素的哲学思想及早期的科学理念。它按风水学“形势宗”的原理,依山傍水,刚柔有致。其东北的山岗为骨,为刚,可以登高望远,避免水患;其正东的昌江为脉,为柔,方便于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并为人员往来与物质运输提供了舟楫之便。它以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定中轴线立大堂,然后再以大堂向前后左右严谨有序地展开,从而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排列有序的县衙建筑群体。

它采取天井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轻重程度区别等差,有节奏地安排建筑物的体量和空间形式。大堂与二堂、二堂与三堂按使用功能区别,采用天井间隔,两侧又运用回廊连接,而且每座建筑台基一座比一座高出一步至三步,寓为“步步高升”。人们从大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就能进入另一个庭院,变幻而不雷同,一层又一层,一院又一院,深邃而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其按风水理论及官定县衙建筑规制,坐北朝南,设中轴线,立大堂为正穴,再围绕大堂井然地展开,天井与庭院相结合,形成宽敞空间,在主体建筑两侧围以风火马头墙,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它布局多路,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整个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这种建筑形成极具科学性。

4.3 艺术价值

浮梁古县衙既保持衙门特有的威严之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素雅、秀丽之美。身为五品县衙,其建筑内木雕、石雕及砖雕图案简洁明快,不浓墨重彩,不追求富丽堂皇,尽显朴实、秀雅的装饰艺术风格。而衙院及后花园虽不见异域的珍贵花木,却廊亭交错,花草锦簇,具有江南园林的艺术特征。

4.4 社会价值

浮梁古縣衙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的不可多见的实物标本,其朴实的建筑装饰以及丰富的楹联文化意境深远,从中不仅可以窥视到封建社会的吏治和官吏思想情操,还对当今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坐落在国家AAAA级景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梁古县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已成为世人敬仰的旅游胜地,今后必将极大地促进浮梁文化旅游事业及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5 结束语

修缮后的浮梁古县衙气势威严,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中华大地上,真正成为了古代县衙活的历史标本。加强对浮梁古县衙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对研究我国官署建筑及行政管理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促进现代公共管理机构的建设及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逢辰.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景德镇》编写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 浮梁县史志档案局.浮梁县志[Z].清道光版,2007重印.

猜你喜欢

文物价值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物失窃
一块石头的价值
文物掉包案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